您的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

〈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西晋是怎么灭亡的?

泰始元年(265),司马炎称帝,宣告西晋王朝正式成立,到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完成天下统一,其间一共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对于三国这个短暂的时代而言,十五年的尾声显得有些过于漫长了,人们的脑海里也仿佛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十五年的时间,总是直接把时间线从西晋建立跳到三国统一。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天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一一道来。

西晋和东吴对峙

八公同辰

司马昭为了提升自身威望,扫清曹髦之死带来的阴霾,为司马家的地位提升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在景元四年(263)发起了伐蜀。但伐蜀之战的巨大胜利却是出乎司马昭意料的,在攻取汉中腹地后,司马昭便迫不及待地进位晋公,那时的他大概没有想到大军居然可以一举灭蜀,使得司马家直接有了代魏称帝的资本。

于是在之后的一年半里,司马昭不但进位晋王,还着力于修改各种律令、官制、礼制,为代魏称帝做好了全套的准备。但他终究没能完成这一步,因为此时的司马昭已经黯然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司马昭

司马昭长子司马炎所接手的局面自然不能算差,毕竟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篡魏事业,但司马昭所留下的基业也算不上多好。内部完成权力交接的西晋王朝从建国之初便显得暮气沉沉,加之司马昭执政期间对于曹魏大臣以拉拢为主,打击为辅,赏赐常常超出规格,执法也不够严格,因而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的权贵集团和复杂的利益体系。司马炎并不具备打破这个利益体系的实力,30岁的他在继位前未建寸功,更糟糕的是父亲还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司马攸。

司马炎

司马攸是司马炎同父同母的弟弟,由于大伯司马师无子,便很早被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师在司马攸幼年时便去世,为了家族安定,由司马师的弟弟,同时也是司马攸的生父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的地位,但司马师的爵位舞阳侯却由司马攸所继承。司马攸从小很得家中长辈喜爱,司马昭更是一度打算传位于他,无论从宗法还是血缘上看,司马昭传位司马攸都名正言顺,没有丝毫顾虑,但身边的人还是阻止了司马昭的废长立幼。

而对于司马炎来说,司马攸成了一直悬挂在自己头上的宝剑。面对满朝的功臣,司马炎并不具备可以随意统领他们的威望,而背后的弟弟司马攸却拥有可以取代自己的资格和条件。如果司马炎没有把握好西晋朝廷复杂的利益关系,他的皇位并不是那么稳固的东西。

司马攸

当时的西晋朝廷已经有了八个公级的官职,分别是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司徒司马望、司空荀顗、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就连为司马昭豁出命来弑君的贾充都在开国功臣里排在十名开外。史称“八公同辰,攀云附翼”。

八公中尤以司马孚和司马望父子实力最为强大,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在高平陵之变和废立曹芳这些重大事件中居功甚伟,其地位甚至常年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上,家族中唯一能排在他前面的只有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西晋初年分封诸王时,司马懿的儿子们以一万户为标准,司马孚却获得了四万户的食邑,司马炎的儿子全部因年幼而无法获封,司马孚在世的七个儿子全部受封为王。在权贵力量如此强大的情况下,司马炎不得不以极为宽松的执政来拉拢他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司马孚

司马炎继位不久便发生了一起案件,负责监督京师百官的司隶校尉李憙上书弹劾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和已故尚书仆射武陔等人侵占官家公田,提出罢免山涛和司马睦等人。而司马炎却对山涛和司马睦不予问罪,只是处罚了官职最低的刘友。与之相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安远护军郝诩结交尚书令裴秀以获取好处的信件被曝光,司马炎包庇裴秀,李憙上书弹劾骑都尉刘尚为裴秀占官田,司马炎又是只处罚刘尚。荆州刺史王戎因为私建宅院被论罪罢免,司马炎下诏表示可以花钱赎罪。可以看出,司马炎对于手下官员根据官职高低有不同等级的待遇,高官可以免受责罚,刺史可以花钱赎罪,而县令就只能老老实实受罚。

尚书胡威曾劝谏司马炎,认为其执政过于宽松,司马炎却说自己对于尚书郎以下的官员,犯了错都是一概不予包庇。在司马炎的观念中,包庇犯错的官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能处罚尚书郎以下的官员似乎都是值得夸耀的事了。

但即便如此,司马炎打从骨子里是不信任这帮权贵的,泰始四年(268),淮北监军王琛诬告八公之一的大司马石苞勾结吴国谋反,司马炎在没有查实的情况下就将其罢免,并征召军队准备讨伐石苞。和石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儿子石崇,石崇是一位巨富,家财万贯,传说他担任荆州刺史时甚至还抢劫货商。后来石崇与司马炎的舅父王恺斗富,司马炎不但不予以批评,反而暗地里资助王恺。

石苞

司马炎对于腐败的态度,在有一件事上表现得很清楚。司马炎在策划伐吴时,上游益州的巴东监军一职正好空缺,这是很重要的职位。司马炎对于这一职位的人选在前弋阳太守唐彬和武陵太守杨宗之间举棋不定,于是询问益州人文立他俩谁更合适。文立说唐彬和杨宗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但唐彬爱财,杨宗好酒。司马炎听闻后表示爱财可以满足,但好酒就很难解决,于是选择了唐彬。在司马炎看来,贪财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于是在司马炎的带领下,西晋官场形成了一股纸醉金迷的风气。八公之一的何曾生活奢侈,穿戴华丽,一天花在吃饭上面就是上万钱,还觉得无从下筷,参加宫廷宴会时不肯吃东西,认为没有自己家的饭菜好吃。在因此被弹劾后,司马炎不予处分。光禄勋任恺被罢免后纵情声色,他认为何曾之子何劭吃遍世间珍馐,便故意吃得更加豪华,一顿饭就超过一万钱。

而在司马炎忙着在权臣们的手中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与其并立的吴国皇帝孙皓所面临的也同样是一副不容乐观的场面。孙皓上台的背景比司马炎要糟糕得多,蜀汉灭亡的次年,吴景帝孙休因忧虑而暴病身亡。在他去世之前,南方的交州爆发了叛乱,很快又在魏国人的引诱下,荆州的武陵郡也跟着爆发叛乱,孙休撒手人寰时就留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

孙休

由于孙休去世时年仅30岁,其子尚年幼,无法镇住如此糟糕的局面,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便在得到孙休之妻朱皇后同意的前提下,立23岁的孙皓为帝。从宗法关系上,孙皓是孙权的儿子废太子孙和之子,具备和他同等继承顺位的人有好几个,因而他的帝位比之司马炎要更加不稳固。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孙皓先是流放孙休的儿子并杀掉其中年长的两个,而后又因为民间传闻孙权的儿子孙奋和孙策的孙子孙奉要成为天子,便将二人都杀掉。

同时,吴国的权臣拥有的实力和特权更不在西晋群臣之下。由于孙权死后所爆发的激烈政治斗争,导致宗室力量大受打击,而在孙权末年受到打压的江东大族们却大都远离了纷争,保持着完好的实力,到孙皓上台时,这股力量已经强大到使皇权感受到了压迫。

孙皓

陆逊的族子陆凯时任丞相,陆逊之子陆抗在荆州担任镇军大将军,掌握军权。孙皓曾问陆凯他的家族在朝廷有几人任职,陆凯回答说:“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因而孙皓只能表面上对陆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即使陆凯忤逆旨意孙皓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当时吴郡太守贺邵到顾家和陆家的庄园里搜查大族们役使官兵和藏匿逃亡的情况,牵连甚广,陆抗闻讯后居然从江陵赶回建业请孙皓放人,而孙皓也马上答应了陆抗。

在自身根基不稳,朝中又有强大权臣的情况下,孙皓在登基之初为了稳固自身地位还是拿出了像模像样的仁君做派,譬如抚恤人民、开仓振贫、许配宫女、放生珍禽等,一时间树立了不错的名声。随后孙皓又迅速杀掉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这两人是孙休的亲信,靠孙休的信任身居高位,执政期间在朝野名声都不好。孙皓杀掉他们并没有他们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成功从拥立自己的权臣手中成功挣脱了束缚,避免了沦为傀儡的结局。但很快,孙皓就开始暴露自己的本性。

在讲述司马炎和孙皓的故事前,先让我们把眼光放到蜀汉故地——益州。

没有蜀汉的益州

景耀六年(263)十一月,刘禅在邓艾的大军兵临城下之际选择了投降,宣告蜀汉政权的灭亡。次年正月,在钟会和姜维的策划下,成都爆发了叛乱,钟会、邓艾、姜维、张翼、蒋斌、蒋显等人都死于其中。兵祸在成都燃起,关羽后人全部遇难,连刘禅的太子刘璿也死于变乱之中。

事后,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清除蜀汉势力对益州的影响,将后主刘禅及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共三万家迁徙到了北方,并征召董厥和樊建到自己的相国府中任职。这些人都是中平五年(188)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从外地来到益州的人,然而,益州却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离去而回到益州人的手中。

刘焉

在蜀汉大臣们被迁徙之后,司马昭任命东郡袁邵为益州刺史,安平牵弘为蜀郡太守,天水杨欣为犍为太守,想要把益州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为了争取人心,便征召蜀汉故臣,后来又下令寻找诸葛亮、蒋琬、费祎的后人并加以任用。不少益州人开始对新政权抱有期待,但很快就失望了。

西晋的中枢自不必说是没有属于偏远地区益州的一席之地的,除何攀李毅随王濬伐蜀有功受赏之外,其余益州人里只有文立和寿良当到了比太守更高的官职,无论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还是被司马炎点名任用的李密都是如此,而益州本地的刺史太守也大量任用外地人士。很有趣的是蜀汉在仅有一州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益州完整的编制,而西晋为了更好地统治益州,反而将其一分为三,变成了益州、梁州和宁州,阴平武都二郡还被划入了秦州。“蜀人治蜀”似乎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在看到西晋的统治并没有比蜀汉更好时,部分人开始怀念起了蜀汉的统治来。泰始四年(268),益州出现了一个名叫王富的人,据说诸葛瞻当年的亲兵见到王富后认为二人长相极为相似,加之诸葛瞻战死后尸体下落不明,于是王富便诈称是蜀汉灭亡后隐姓埋名的诸葛瞻,然后聚集数百人发动起义。王富的行动虽然很快就失败,但说明了蜀汉在益州的影响力并没有随君臣的迁徙而消失。

同时,汶山一带的少数民族活动也越发频繁。汶山郡位于益州西北部,地处川西高原,此地常年聚居着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有提出占领益州后西和诸戎的方针,将其摆到了很高的战略位置。蜀汉时期,朝廷先后派出何祗、张嶷、姜维、王嗣等有能力的将官负责这一带的事务,因而这些少数民族并没有给蜀汉朝廷带来较大的麻烦,还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北伐。但西晋初年,由于治理不力,汶山胡人接连爆发叛乱。

终于在泰始八年(272),益州刺史皇甫晏在镇压汶山白马胡的途中因一意孤行,遭到部下杀害。杀害皇甫晏的部下之后率众抄掠百姓,最终在广汉太守王濬的火速出兵下,叛乱得到平息,王濬也被朝廷任命为益州刺史。

王濬早年是个不太得志的人,他出身很高,博览群书,又长相俊美,但因不喜欢博取名声于是在九品中正制下的曹魏受到贬斥。后来王濬得到镇守荆州的羊祜赏识,随即转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接壤,当地百姓承担着沉重的徭役,甚至有杀掉男婴的传统,王濬到任后改变了这一情况,他减轻徭役,保护民力,鼓励生育,令巴郡人口大大增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王濬

成为刺史后的王濬吸取前任刺史的教训,重视起了少数民族事务,最终在他的运作下,蛮夷纷纷归降,令当地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王濬起家实在太晚,皇甫晏事件爆发时,已经67岁的他还在当着太守。没有人会想到,年近古稀的王濬将在人生的最后年月里,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就在王濬上任前夕,一帮蜀汉旧臣却在华夏大地的最南方,奉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鲜血。

南越悲歌

在司马昭发起伐蜀之战的同时,吴国爆发了一场叛乱,起因是吴国南方的交趾郡太守孙谞征调了手工业者千余人到首都建业,随后察战(官名,负责监视吏民)邓荀又来到交趾,并私自下令征调孔雀三千头,大猪若干头。郡吏吕兴因百姓不胜其扰,便杀死孙谞和邓荀,宣布起义,并派人联络曹魏。

孙吴在惊闻交趾发生叛乱不久,又获悉了蜀汉遭到魏国大举讨伐的消息,于是一面派人镇压交趾,一面出兵救援蜀汉。结果救兵尚未赶到,蜀汉就已经灭亡了。吴国于是马上调转枪头,让原本救援蜀汉的建平太守盛曼率军袭取吴蜀交界处的永安。

盛曼

蜀汉原本的永安都督阎宇此时正率领主力赶往成都救援后主刘禅,留守永安的巴东太守罗宪身边只有两千兵力。盛曼向罗宪宣称是要救援蜀汉,希望罗宪放他进城,但罗宪一眼就看出了吴军想要夺取永安的企图,感到十分愤怒,不但拒绝了盛曼的请求,还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永安位于现在的重庆奉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凭借盛曼的人马难以拿下,于是孙休便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众支援盛曼。虽然前期作战里吴军凭借强大的攻势一度令罗宪的守城部队苦战,但出人意料的是,罗宪仅凭两千兵力,居然出城大败步协和盛曼,这令孙休感到大怒。此时成都刚爆发了钟会之乱,蜀中正是一片乱象,大家自顾不暇,根本无人有余力前来支援罗宪,永安守军因此成为了一支孤军。孙休自然也不愿放弃大好机会,于是派陆抗率领三万大军增援步协。此时包围永安的吴军大将有陆抗、步协、留平、盛曼四人,人马更是不少于五万,罗宪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

罗宪

罗宪知道如果继续困守孤城,沦陷是早晚的事,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因而早在陆抗尚未增援之前,罗宪便派参军杨宗前往襄阳,向曹魏的征南大将军陈骞请求救援。杨宗就是之前提到的因为喜欢喝酒而没有当上巴东监军的人,但他在紧要关头却表现得非常可靠,他保护罗宪的儿子成功突围并见到了陈骞。杨宗交上了罗宪托付给他的永安大小官员印绶以及质子,表示诚心归降曹魏。但陈骞也不敢自作主张,于是让人请示千里之外的司马昭,得到许可后才派荆州刺史胡烈出兵两万进攻吴国重镇西陵,以围魏救赵之计引陆抗等人退兵。此时罗宪已经守城长达半年之久,城中过半的士兵都感染上了疾病,但永安城始终屹立不倒。

陈骞

罗宪因此战受到司马昭父子的赏识,不但加官进爵,还成为了蜀汉大臣里少有的被安置在原本岗位上的人,之后罗宪接应了吴国武陵郡的叛乱,并在永安之战四年后率军攻下了与永安接壤的巫县,将晋吴战线推进了一步。

当时蜀汉还有另外一位将领获得了与罗宪相似的待遇,那便是南中都督霍弋。霍弋的父亲叫霍峻,在刘备入蜀期间,霍峻曾率领数百人在刘璋军一万人的围攻下防守刘备的大本营葭萌一年有余,并斩杀敌方大将,是一位实力不亚于罗宪的守城高手。

霍弋在获悉刘禅投降的消息时,身着丧服大哭三日,得知刘禅在成都之乱中安全无恙并得到善待后,便率领南中其他六郡的太守一同归降曹魏。司马昭对霍弋的行为深表赞赏,同时为了安定人心,对其官职不予变动,又让霍弋遥领交州刺史,命他去接应一年前在吴国交趾发起叛乱的吕兴。

霍弋

霍弋便命爨谷为交趾太守,让他和将军董元、毛炅等人率领部队前往交趾联合吕兴。而等待在这些人前面的,是条九死一生的壮烈之路。

还未和爨谷等人会和,吕兴便已经被部下李统所杀。于是爨谷在抵达交趾后,只能凭借自身力量进行安抚工作,并和当地人合作,但没过多久爨谷就去世了,霍弋又让故蜀汉大将马忠的儿子马融接替爨谷,结果马融也很快去世,于是杨稷作为第三任太守被派往交趾。交趾郡的地盘是现在的广西和越南北部的一部分,从陆路上将吴国和交趾以南的九真和日南两郡分开,杨稷在交趾的经营颇有成效,连九真和日南也被其所渗透。

交州地图

时间来到了吴国的宝鼎三年(268),此时霍弋已经去世,坐稳皇帝宝座的孙皓决心收复失地,便派兵大举南下,以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则、将军顾容三路进攻交趾,但都一一被杨稷等人所击败,郁林和九真二郡随即归降杨稷。杨稷乘胜追击,派毛炅和董元进攻合浦郡,与吴军在合浦的古城交战,取得大胜,毛炅亲手斩杀吴军大都督脩则,刘俊也一同战死。战后杨稷表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西晋在交州的势力由此达到最盛。

但不甘心失败的孙皓于第二年再度发兵,以更大的规模进攻交趾。此战孙皓以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从荆州南下,会和苍梧太守陶璜由陆路,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今福建省)由海路,一同向交趾发起进攻。然而吴军两路都进行得很不顺,海路的李勖因为进军路线不利通行,尚未与杨稷打上照面便宣布退军。而陆路的陶璜等人因为配合不协调,在分水一地和杨稷初战告负,并损失两名将领。薛珝因此责怪陶璜,加之海路不利,便对战事产生悲观情绪,于是有了撤退的打算。

陶璜

为了阻止薛珝撤军,在当夜率军袭击董元,获得大量战利品。薛珝对其大为嘉奖,并打消了撤兵的念头。

随后毛炅与陶璜等人在封溪大战,因寡不敌众而惨败,毛炅仅以身免。因为连战连败,形势极为不利的杨稷只好把部队全部撤回交趾治所龙编城内,打算和吴军做最后的抗争。陶璜也率军经海路来到龙编城下,与董元展开交战。陶璜是三国后期经常被忽略的一个人,如果说东吴存在着一位最后的名将,那人不会是吴国灭亡前六年就病故的陆抗,而是直到吴国灭亡时还健在的陶璜。

董元初战时利用城池的断墙,将部下埋伏在墙后,打算用伪退之计引诱陶璜深入,再出其不意对其进行夹击,类似的计策日本战国时的真田昌幸也使用过。但陶璜看出战场环境利于埋伏,便以长戟队护卫部队的后方,成功击破董元的伏兵。陶璜又用灵活的手腕为自己创造优势,先是用之前获得的战利品收买当地山贼,使其率众相助,后又用离间计让董元杀害自己部下解系。在陶璜的一番操作下,吴军在龙编城已经稳占上风。

关于龙编城最后的沦陷,《晋书》和《华阳国志》的记载各有不同。《晋书》站在陶璜的立场,称杨稷等人因粮食不足向陶璜乞降,陶璜拒绝,然后送粮食给城内守军,让他们继续守城。因为按照当时的军律,守城百日无援而投降,家人可以不受牵连,守城不到百日而投降则株连家人。杨稷决定投降时守城尚未满百日,陶璜选择拖延到百日期满后受降以保护交州诸将的家人,想要收获其归心。但《华阳国志》站在杨稷等人的立场记载杨稷没有乞降,而是率领部众四千,男女万余人坚持守城,在城中粮尽,人员饿死大半后才因部下王约叛变而沦陷。这一年是西晋泰始七年(271),距陶璜等人南下已经过去了两年,距吕兴在交趾的叛乱已经过去了八年。

城破后,杨稷部下两千余人被斩,杨稷等人被俘,董元在此前已经病故,而毛炅则坚决不肯投降。之前在古城之战中被毛炅斩杀的脩则之子脩允此时正好在陶璜账下,想要为父报仇,被陶璜制止,陶璜颇为赏识毛炅,想要收为己用。但毛炅却秘密策划袭击陶璜,结果计划失败,被陶璜左右拿下。陶璜骂道:“你这晋贼!”毛炅回骂道:“你这连贼都不配做的吴狗!”大怒的陶璜将毛炅交由脩允处置,有机会得报父仇的脩允便活生生地将毛炅腹部剖开,问他说:“这下你还能不能当得成贼了?”毛炅不顾鲜血横流的腹部,继续骂道:“我立志斩杀孙皓,你父亲就是被我弄死的一条狗!”随即身亡。

杨稷

杨稷和部下孟干、爨能、李松一同被押送至建业,杨稷在路上发病,呕血身亡。吴国人将其首级斩下,送往建业,而尸体则扔进了大海。为了收获西晋将士的人心,孟干、爨能、李松三人得以保住一命,被流放到了边地。

九真太守王素在杨稷战败后打算回到南中,被陶璜的部下抓获,王素的功曹李祚则率领余众继续在九真对抗吴军。陶璜派兵进攻九真失利,便让李祚的舅舅黎晃前去招降。李祚在城头对黎晃喊道:“舅舅是吴将,而我是晋臣,我们各自都尽力而为吧!”不久,九真被陶璜所攻下。

被流放的孟干后来辗转逃回西晋首都洛阳,并向司马炎力陈伐吴之计,而爨能和李松很快就遭到杀害。陶璜在平定交州后被封为交州牧,他在交州一共治理了三十年,对交州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孙皓征调陶璜担任武昌都督,交州数千人联名请求挽留陶璜,于是孙皓只好作罢,他所带领的交州兵是吴国灭亡前最后一支精锐力量。

从陶璜攻下交州到吴国灭亡,西晋都没有再在交州有进一步的动作。实际上杨稷等人会败于吴军的主要原因在于孤立无援,他们与吴军交战的数年间,西晋没有从其他任何地方抽调部队前往支援。原因很简单,交州对于西晋政权而言过于偏远,加上吴国的阻隔,西晋对其实施有效统治极为困难。站在司马炎的角度,占领交州不过是加强了霍弋等人的实力,对于朝廷并无裨益,所以才会任由杨稷等人自生自灭。这样一群孤悬在外的人马,又碰上了有勇有谋的陶璜,失败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相对于千山阻隔的交州,西晋政权所面临的更大麻烦来自于北方。在交州沦陷的前一年,另一场长达九年的叛乱在西北掀起了。

塞北狼烟

邓艾镇守陇右时曾经招纳鲜卑降者数万,安置在雍凉一带。当邓艾刚死于益州时,司马昭担心陇右会因此引发叛乱,便派部下唐彬前往当地刺探情况。虽然后来的陇右并没有出现动乱,但该来的事情早晚会来,不过是时间晚了六年。

邓艾

泰始四年(268)和五年,河西、陇右地区连续发生干旱,当地人民深受其苦。司马炎便于泰始五年从凉州里分出了秦州,任命以悍勇著称的胡烈为刺史。胡烈出身安定胡氏,曾随钟会伐蜀,在成都之乱时他与儿子胡渊配合监军卫瓘为平定钟会的叛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因功受封荆州刺史,后来率军救援罗宪的便是他。

胡烈担任秦州刺史是被当做了救火员,但他显然辜负了司马炎的期望。面对秦州的灾民,胡烈使用高压政策加以对待,引发边地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在泰始六年(270),以河西鲜卑的秃发树机能为首爆发了一场大叛乱。

边地的异族叛乱在西晋时期原本不算什么大事,几乎属于家常便饭。秃发树机能之乱在最初并没有引发西晋朝廷太大的重视,平叛任务落到了镇守西北的镇西将军,扶风王司马亮的头上。

当时胡烈屯兵万斛堆,被秃发树机能的军队所包围,形势极为不利。司马亮派将军刘旂、骑督敬琰率兵前往救援,但刘旂二人却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导致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于是胡烈只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独自迎战秃发树机能的叛军,两军展开激战,胡烈阵亡,成为了第一位战死在秦凉之变的刺史。

胡烈

战后司马亮被免官,这回司马炎有些着急了,他感到事态严重,便下诏让司隶校尉石鉴担任安西将军,接手司马亮的烂摊子,和奋威将军田章一同讨伐秃发树机能,同时又任命杜预为秦州刺史,牵弘为凉州刺史,加入平叛行列。石鉴曾镇守并州,和匈奴人打过多年的交道,因而司马炎将平叛重任交到了他的头上,而田章、杜预和牵弘都是参加过伐蜀的将领,有着不错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阵容用来对付秃发树机能似乎不成问题。

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石鉴和杜预二人有私人恩怨,而石鉴也并非君子,成为杜预顶头上司的他在到任后不久便命令杜预立刻出击。当时秦州刚刚遭遇胡烈的大败,杜预手上只有士兵三百,马匹一百,石鉴的命令无异于让他去送死。杜预便向石鉴陈说现在根本不是出兵的好时机,鲜卑正当马肥,而晋军孤军在外后勤不继,需要等到来年春天做好充足准备后才能出兵。石鉴便以违反军令为由,用囚车将杜预送回洛阳,杜预也因此丢了官爵。不过杜预也不必担心,他很快就会有新的工作。

显然,仗还没开始打就搞起内斗来的石鉴也没有能力平定叛乱,他在不久后便因为虚报战功而被免官,从石鉴在西北的前后表现不难看出,他面临着来自司马炎的巨大压力。其实正如杜预所说,讨伐秃发树机能还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急切希望看到成效的司马炎明显操之过急了。司马炎在换下石鉴后任命了新的救火员——汝阴王司马骏,而司马骏上任后的一年时间里,西北的战事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鲜卑族杰出首领秃发树机能

说来也巧,在这场行动中担任刺史的胡烈和牵弘都曾是陈骞的部下。陈骞在西晋开国八公中排名最末,以智谋著称。他在荆州担任都督时,胡烈是荆州刺史,他在扬州担任都督时,牵弘是扬州刺史。陈骞虽然和两人的相处时间不长,却看出他俩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并不适合镇守一方,希望司马炎另选良将替代他们。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炎只将其当做同僚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予以重视,结果在胡烈阵亡的第二年,时任凉州刺史的牵弘也在青山战死。

牵弘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位刺史苏愉又在西北战死。苏愉出身武功苏氏,父亲是当年平定河西之乱的大功臣苏则,西魏名臣苏绰的祖先。然而,苏则曹魏初年因在河西平叛而成名,苏愉西晋初年却在河西因平叛而死。牵弘和苏愉分别成为了第二和第三位战死在秦凉之变的刺史。

西北的局势令司马炎忧心忡忡,甚至发出“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的感叹。眼看司马骏也无法控制局面,他便让大臣举荐下一位平叛人选,这已经是一年多来司马炎第三度动起了换帅的主意。这时侍中任恺和中书令庾纯一同推荐了尚书令贾充。这俩人推荐贾充并非是因为他们认为贾充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与之相反,任恺和庾纯都是贾充的政敌,他们都深深厌恶贾充的为人,此番举荐是想借平叛之机将贾充踢出朝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司马炎居然马上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任命贾充都督秦凉。而与贾充关系良好的荀勖、冯紞等人对于贾充即将被外放一事则感到无比忧心,害怕自己也会跟着在朝中失势,于是向贾充提议让他和司马炎结成亲家,好凭借这一层关系留在朝廷,困窘至极的贾充自然一口答应。荀勖又向司马炎提出让太子司马衷迎娶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司马炎也当即同意,亲事结成后,贾充成功地留在了朝廷。

贾充避战不敢前往

后人对于这门亲事,通常都批评荀勖等人为佞臣,认为给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祸根。但纵观司马炎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似乎甚为可疑,也许他打从一开始便是奔着这门亲事去的。贾充虽是司马炎的亲信,但他的长女贾褒却是齐王司马攸的王妃。对于贾充这样一个拥有相当势力的权臣,司马炎最不希望看到的便是他在日后站在弟弟司马攸的一边。所以司马炎千方百计也要把他拉来变成太子司马衷的靠山,所谓出镇秦凉不过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任恺和庾纯也只是他为了演好这出戏而利用的棋子。

在贾充出镇秦凉这场风波的年末,之前被免官的杜预又再次出山了,但杜预复出的缘由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其他地方又发生了叛乱,这次是并州的匈奴。

泰始七年(271)十一月,匈奴右贤王刘猛发起叛乱。刘猛的父亲叫去卑,76年前曾保护落难的献帝东归。后来曹操扣押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为人质,并划分匈奴为五部,命去卑为中部帅,并以右贤王的身份监国。刘猛的中部在匈奴五部里并不是最强的,当时匈奴实力最强盛的是左部帅刘豹。

刘猛反叛

司马师执政初年,邓艾上书司马师希望警惕刘豹统一五部的行动,并提议扶持去卑的儿子为朝廷所用。然而在二十年后,反而是去卑之子刘猛发起了叛乱,而刘豹的儿子刘渊此时正在洛阳当着人质。刘豹和刘猛虽然同属匈奴五部,但属于不同的部族,刘猛来自南匈奴,而刘豹来自屠各,刘猛发动的这场叛乱并没有得到刘豹的屠各部支持。

有了秃发树机能的教训,西晋对于此次叛乱极为重视,在刘猛叛乱后便让杜预入朝参与谋划,司马炎对于杜预的军事才能是十分认可的。而平叛的人选,司马炎选择了骁骑将军路蕃,并以胡奋为监军。胡奋是胡烈的哥哥,早年随司马懿出征辽东,淮南三叛时其所部擒杀了叛军主帅诸葛诞,论军事才能远在胡烈之上。在这支部队抵达并州之前,没有得到匈奴其他部落支持的刘猛便遭到并州刺史刘钦攻击,之后胡奋更是连战连胜。在一片困窘之际,刘猛的部下李恪又被胡奋所收买,最终杀掉了刘猛。刘猛之乱最终只持续了两个月便被平息。

刘猛被杀

与此同时,司马骏在西北并没有主动出击,而是逐步积蓄实力,恢复之前因胡烈等人的失败而造成的损失。之后几年,晋军面对秃发树机能的部队已经时有取胜,凉州刺史杨欣也从之前趁乱而起的令狐丰兄弟手中夺回了敦煌郡的控制权。

杨欣

时间就这么来到了咸宁三年(277),司马炎一反之前韬光养晦的作风,开始主动出击。并着手解决北方的几个难题,因为此时的司马炎心中已经下定了伐吴的决心,所以必须为伐吴扫清障碍。在这些障碍里,最让司马炎烦恼的一个是秃发树机能,而另一个则是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和秃发树机能本是同族,他们都来自中部鲜卑的索头部。秃发树机能的高祖父拓跋匹孤是拓跋力微的庶兄,拓跋力微继承索头部之后拓跋匹孤率领所部向西迁徙,最终形成了河西鲜卑。就实力而言,活动在北方草原上的拓跋力微要比秃发树机能更强。

拓跋力微和诸葛瑾同年出生,又和曹丕同年继位,此时已经104岁,堪称三国第一长寿者。他凭借实力得到了草原各部的拥护,但也引起了西晋朝廷的警觉。而这时镇守北方的是征北大将军卫瓘,此人计谋过人,在伐蜀期间以一己之力先擒获邓艾,后又里应外合杀死钟会,论智谋,西晋初年罕有其匹。

老谋深算的卫瓘

拓跋力微的儿子拓跋沙漠汗之前在朝廷入质多年,此时正要返回部落。卫瓘对其才能感到颇为畏惧,便以财物贿赂鲜卑各部首领,令他们离间拓跋力微父子的关系。已经年迈的拓跋力微逐渐听信了谗言,最终杀害了拓跋沙漠汗。但他随即醒悟,对自己的所为感到十分后悔。而卫瓘此时又贿赂乌桓王库贤,让他散布拓跋力微要为儿子报仇,打算除掉鲜卑各部首领的事。于是这些人为了自保纷纷逃离索头部,拓跋力微也在不久后于忧愤中去世,卫瓘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大大削弱了索头部的实力。

相比之下,对付秃发树机能却无法使用这种方式。正好此时秃发树机能正出兵劫掠西北的屯田兵,在多年休养中已经掌握到主动权的司马骏便当机立断,派遣平虏护军文鸯督秦、凉、雍三州兵马讨伐秃发树机能。文鸯是西晋第一猛将,22年前淮南二叛时,年仅十八的文鸯率部夜袭司马师,带领十余骑突入司马师阵中,所向披靡,后又单骑断后,在八千余骑里来回冲杀,杀伤追兵数百人,并完好无损地撤退。这次袭击造成司马师伤势极度恶化,不久后便离世。

第一猛将文鸯

面对这样一位猛人,秃发树机能也不是对手了,主动入质求和。安定、北地、金城三郡诸胡二十余万口纷纷投降,司马骏也因平定秃发树机能之乱的功劳被征召入朝。

然而这不过是秃发树机能的权宜之计,趁着司马骏入朝,他于次年再次卷土重来,派遣部下若罗拔能于武威攻杀了凉州刺史杨欣,这已经是第四位战死在秦凉之变中的刺史了。巧合的是,胡烈、牵弘、杜预、杨欣这四位在秦凉之变中出战的刺史都是当年参加过灭蜀之战并在钟会之乱中成功幸存的将领,除杜预躲过一劫,其他三人都死在了这场变乱之中。秃发树机能宛如一位死神,西晋的将领们纷纷没有逃脱他的审判。

对于秃发树机能的卷土重来,朝中大臣大都认为他的实力已经大受打击,没有必要予以过多重视。但尚书仆射李憙(就是之前弹劾山涛等人的那位)力陈这次叛乱事态严重,希望朝廷立刻征召大军前往平息,他还建议让刘渊率领五部匈奴前往平定。但这一提议遭到以杨珧和孔恂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一是出兵耗费巨大,二是刘渊的威胁更在秃发树机能之上。司马炎也认同了杨珧等人的观点,于是选择不发兵。

然而秃发树机能此次却来势汹汹,最后在咸宁五年(279)的正月居然攻陷了整个凉州。司马炎这才意识到自己小看了秃发树机能所剩的实力,决定为伐吴铲除这最后一个祸患,便询问朝中大臣谁能出战,司马督马隆随即自荐率领三千兵马前往平叛。司马炎对马隆的勇气大为赞赏,但三千人似乎有些太少了,怎么看马隆都有点吹牛的嫌疑。随后马隆提出,他要的三千人必须全部是能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的壮士。司马炎当即允诺,准许马隆挑选壮士3500人,并赐予马隆随意为部队挑选武器的特权,还给他三年的物资供其平叛,于是马隆便带着这些精锐力量出发了。

席卷秦凉的秃发树机能

马隆打仗风格有些类似诸葛亮,他精于战阵地理,又通晓发明,依照八阵图制作出偏箱车,在平阔的地方就结成鹿角车营以防备骑兵突击,到了狭窄的地方又把木屋放在车上好方便作战,利用己方作战灵活的优势且战且前。由于马隆的部队都是善引弓弩的壮士,又有充足的物资,每次交战后马隆的部队都矢如雨下,而秃发部的士兵无不应声倒地。马隆又以磁石列阵,扰乱身穿铁甲的秃发部阵型(马隆军穿的是犀甲)。最终马隆转战千里,在和西晋朝廷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一路大败秃发树机能,鲜卑人对其敬若神明,先后有数万人归降。马隆又将投降人员收编为部队,率领他们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最终在当年的十二月将其斩杀,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叛乱。

马隆

就在马隆平定叛乱前一个月,司马炎终于发起了灭吴之战,三国时代正式走向完结。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

之前帮助卫瓘离间索头部的乌桓王库贤有一名鲜卑部下叫段日陆眷,被其派往辽西招募流民,最终形成了辽西鲜卑三部当中的段部。其他两部则分别是慕容部和宇文部,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死前将酋长位子传给了次子慕容廆,而庶长子吐谷浑就和索头部的拓跋匹孤一样率领部众远走陇西,形成了吐谷浑部。

对西晋发起叛乱的刘猛和秃发树机能死后,他们的部落也没有消失。刘猛死后其弟刘训兜继承了他的部众,刘训兜的玄孙刘勃勃改姓赫连,建立了胡夏政权。秃发树机能的堂弟秃发务丸也继承了堂兄的部众,其玄孙秃发乌孤建立了南凉政权。

而在关中地区,自从曹操大量内迁氐族之后,到西晋年间,这里已经有一半的居住者是羌氐少数民族。司马懿时期武都氐王苻双曾率众投奔,司马昭时期羌族首领姚柯回还曾协助伐蜀。

秃发、赫连、拓跋、慕容、宇文、段部、苻氐、姚羌、屠各、吐谷浑......

等待在前方的,是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

五胡内迁

国山碑

东吴的末年始终笼罩着一团神秘的面纱,尤其对于孙休和孙皓时代的史料更是十分缺乏。三国志中吴书共有二十卷,专门描写吴国后期人物的只有三卷,即使算上穿插于其他各卷中的后期人物还是很少。而这些人里除末帝孙皓外,比死于凤凰三年(274)的陆抗晚离世的只有贺邵和华覈两人,但吴国直到天纪四年(280)才灭亡。

晋书里虽然有不少传主在吴国后期做过官,但对他们的描写着重于入晋之后的表现,这样一来就使得吴国后期的史料显得十分单薄,一眼看上去全是陌生的名字。而隐藏在这些陌生名字背后的生平经历,却是迷雾重重。

潜藏在这团迷雾中的孙皓是一个奇特的人。继位之初的孙皓颇有作为,他有一套收买人心的工夫。在现代宴会礼仪中,对于不会喝酒的人,有一个很常见的模式叫做以茶代酒,但很少有人知道,以茶代酒最初却是暴君孙皓所发明,是他对不善饮酒的史官韦曜给予的特殊优待。同时孙皓也有一定的权术,他在即位之初,因镇守武昌的左部督范慎有着很高的名望和较强的军事实力,令孙皓感到畏惧。于是孙皓便建立了三公制度,以范慎为太尉,表面上尊崇,实际却是束之高阁。范慎得到消息后也很干脆地直接上交了兵权。

但在之后的年月里,孙皓却离明君这一形象越来越远,表现得更像是一个狂躁症患者,十分类似fate系列里的吉尔伽美什。他讨厌人直视自己,被陆凯劝谏君臣应该互相熟悉后,才单独给了陆凯直视自己的权力。

孙皓十分好色,他在位期间后宫美女有五千余人,加上其他人员多达上万,他派身边的宦官到州郡官吏家中寻找美女,甚至命令二千石以上大臣的女儿到了十五六岁时必须进宫任由自己挑选,选不上的才能自行出嫁。在他看来,仿佛国家是他的私人财产。

荒淫的孙皓

孙皓后宫里的张美人是被他杀掉的骠骑将军张布的女儿。孙皓这人喜欢不分场合地说骚话,有一次他问张美人:“你的父亲在什么地方?”张美人回答:被贼人杀害了。“孙皓于是勃然大怒,当场将张美人棒杀。而张美人死后孙皓又很想念他,听说张布还有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孙皓马上又将其抢夺入宫。

骠骑将军张布

或许孙皓如此扩充后宫也有增强自身宗室力量的打算,孙皓自身实力和舅家实力都很弱。在他大量充实后宫的作用下,子孙变得相当繁盛。三国志里记载孙皓除太子外还封了33个儿子当王,晋书里则记载孙皓投降时,随他一同来觐见的儿子有21个,所以虽然孙皓具体有多少个儿子并不清楚,但肯定不少于34个。更有意思的是,吴国灭亡后,孙皓后宫里的五千美女都被司马炎所接收,司马炎的后宫达到了接近万人的规模,留下羊车望幸的典故。史书记载司马炎有儿子26个,女儿13个。

孙皓的狂躁症使得他在行为方面显得十分不正常。孙皓听说荆州有王气会对建业不利,于是迁都武昌,又挖掘坟墓说是要压制这股王气。不久后永安一带的山贼施但造反,聚集万人一路打到建业,孙皓认为是自己的行动生效了,在击退施但后,又派几百人敲锣打鼓地进入建业,说是要用荆州的王气破解扬州的贼寇,顺便再压制住王气。虽然不排除孙皓可能是故意施计引出敌对势力,但敲锣打鼓加挖掘坟墓的做法也确实是拿不上台面。

在孙皓坐稳皇位后,更是连年发动对西晋的战争,仅见于孙皓本人传记中的就有以下几次:

宝鼎三年(268)冬,孙皓五路出击进攻西晋,自己亲自率军出东关,施绩攻江夏,万彧攻襄阳,刘俊、脩则、顾容攻交趾,丁奉、诸葛靓出芍陂,攻合肥。

建衡元年(269)冬,虞汜、薛珝、陶璜、李勖、徐存等人多路进攻交趾。

建衡二年(270)春,丁奉进攻涡口。

天纪元年(277)夏,孙慎袭击江夏。

天纪二年(278)十月,吴国策划入侵扬州,被王浑击破。

其中声势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建衡三年(271年)正月,这也是最能体现孙皓狂躁症风格的一次。当时有个叫刁玄的人向孙皓献上谶文,示意孙皓可以取得天下。当时正值秃发树机能之乱爆发,交州争夺战里吴军也渐入佳境,西晋多处表现困窘,于是孙皓信以为真,便出兵华里,准备一举荡平西晋。他甚至把太后和数千后宫也带在身边,也就是说孙皓这次是直接奔着入主洛阳去的。

司马炎对此大为重视,派司马望率领中军前往淮北严阵以待,结果吴军途中遇到大雪,道路坍塌,士兵们纷纷有了投降倒戈的意思,后方也有不安稳的消息传来,于是孙皓还未交战就急忙退兵。看着莫名其妙赶来又莫名其妙回去的吴军,千里迢迢前去增援的司马望等人也觉莫名其妙。

司马望

纵观孙皓的几次入侵,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规模越来越小。前两次入侵时孙皓还能发动几路大军进攻不同地点,后来就只能进攻一路。在带着后宫游行华里失败后,孙皓多年没有大举入侵,只有若干年后孙慎还去打了打草谷。反观晋军则越来越主动,从一开始只是防御,到最后可以主动出击将吴军的进攻计划直接扼杀。

在孙皓的统治下,吴国实力变得越来越虚弱,甚至一度丢失军事重镇西陵。其缘由是孙皓打算用当年夺范慎兵权的方法,召西陵守将步阐入朝,步家经营西陵四十余年,根深蒂固,步阐闻讯后极为恐惧,直接连人带城投降西晋。最终吴军凭借军事天才陆抗的精彩指挥,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以三万人大破羊祜、杨肇等人率领的八万大军,才终于保住了西陵。但就政治形势而言,吴国已经岌岌可危。

即便有了步阐的教训,孙皓对于大族们的力量依然忌惮。他在陆抗死后,马上流放了陆凯全家,这时陆凯已经去世五年了,随后又将陆抗的部曲一分为五,由陆抗的五个儿子分别继承,达到削弱其实力的效果。

陆抗

孙皓的狂躁行为让吴国臣民对他越来越无法忍受。孙皓的张夫人去世时,因为过于悲伤,孙皓把自己关在宫里半年没有出门。于是谣言四起,说孙皓已经去世。结果孙皓这时又现身了,便又有谣言说坐在皇位上的只是孙皓的替身,真实身份是孙皓的表兄弟何都。结果还真有人相信了谣言,临海太守奚熙宣布起兵,说要诛杀伪帝何都。各地也有传言应该让孙奋或者孙奉继位当皇帝的。

孙皓之前带着大军准备去洛阳登基那次行动里,右丞相万彧和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觉得孙皓已经疯了,估计这把多半要玩完,于是一同商量,认为如果孙皓回不来就另立新君。结果这件事后来被泄露给了孙皓,孙皓因为这几人位高权重于是隐忍不发。丁奉不久后去世,然后孙皓追究起了丁奉早先出兵谷阳无功而返的事,杀掉其长子后流放全家。之后在宴会上,孙皓又赐万彧和留平毒酒,虽然被侍者减轻药量,加之两人备有解药,没有被毒死,但不久后万彧自杀,留平也抑郁而终。

丁奉

大约是从孙皓中期开始,他已经丢失了人心,吴国上下都在等着孙皓早日归西。当时的西晋有两件事是家常便饭,一是少数民族又来搞事了,二是吴国又有将领来投降了。

而这便是在现有史料中所反映出的孙皓在位时期的情况,但在史料之外还有太多的故事没有被记载。

凤凰四年(275)起,吴国突然发生了很多祥瑞现象。先是吴郡人发现地下埋藏刻有年月的白银,于是孙皓改元天册,并大赦天下。

第二年吴郡临平湖的堵塞突然被疏通,由于临平湖从汉末开始堵塞,近百年来没有疏通,于是当地长老传言: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虽然当地人指的是孙皓快要亡国,但孙皓自然不会这么想,他还时时准备着按民谣里说的那样要“青盖入洛阳”。而临平湖畔又发现一个石函,里面放着一个小石头,刻着皇帝的字样。孙皓大喜,又改元天玺,并再次大赦天下。

同年,鄱阳郡又传言历阳离墨山上发现一块巨石,纹理上浮现出二十个字: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孙皓这回直接把第二年的年号都想好了,改元天纪,又大赦天下。

连番举动除了反映出孙皓的行为举止不正常之外,大概也说明了吴国的民力已经快要达到极限,孙皓不得不依靠不停大赦改元来勉强维持。

孙皓派人用太牢祭祀这块石头,并在离墨山封禅,改名国山,封山神为王,刻碑纪念。这是三国时期唯一一次封禅大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南方举行的封禅仪式。这块碑被称做禅国山碑,也称国山碑,一直保存至今。这块碑的铭文上有大臣签名一览,原文为: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执金吾脩,城门校尉歆,屯骑校尉悌,尚书令忠,尚书昬、直、晃、昌,国史莹等。

国山碑

在这些人里,姓名可考的包括太尉(弘)璆、大司空(董)朝、执金吾(滕)脩、国史(薛)莹,其他可以根据史料猜测出身份的包括扩城门校尉(孙)歆、屯骑校尉(张)悌、尚书令(丁)忠、尚书(岑)昬、(甘)昌,但丞相沇、大司徒燮和直、晃这两个尚书则完全找不出任何资料可以应证他们的姓名。

吴国的最后一位丞相是晋军伐吴时率军战死的张悌,在这之前记载的最后一位丞相是被孙皓赐毒酒的万彧,中间数年间的丞相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谜团。

东吴最后一任丞相张悌


命运的钟声

咸宁元年(275)十二月,西晋首都洛阳发生瘟疫,死者过半。这场瘟疫不止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还将改变整个西晋王朝的命运。

当时刚好年满四十的晋武帝司马炎也感染上了瘟疫,因为病情严重,司马炎不得不取消随之而来的元旦朝会。对于从各地赶来汇报工作的官吏们而言,突然停止的朝会让他们对司马炎的身体状况有了隐隐约约的认识。

司马炎的病情持续了几个月,而这已经不是司马家族成员第一次感染瘟疫,在59年前,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就死于瘟疫。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一旦司马炎离世,谁来继续统领西晋政权的问题。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时年18岁,年龄并不算太小,但天资愚钝,完全没有担任国君的能力。而相比之下,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当时29岁,颇有能力,且声望很好。一时间,立司马攸为帝的声音又浮现了出来。

步入中年的司马炎

当时河南尹夏侯和与贾充秘密交谈,向他表示司马衷和司马攸都是他的女婿,无论谁当上皇帝他的地位都一样,不如立其中更加优秀的一位。贾充默然不语,夏侯和说得很有道理,但司马炎毕竟还健在,如果司马炎真的过世了,那么到底让谁当继承人恐怕贾充真的会有一番抉择。

然而这件事却让病榻上的司马炎知道了,不久,司马炎身体康复,他下令夺走了贾充的兵权,并将夏侯和从河南尹的岗位上调离。这件事成为了司马炎统治的分水岭,有了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经历的他,开始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

在位前期的司马炎在史料里总是表现出一幅悠闲从容、游刃有余的姿态,面对朝廷里的众多权臣,他不用强硬的手腕进行统治,而是尽量将其与自己进行利益绑定。确实,当时的司马炎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和他们产生正面冲突,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便是年轻,他大可以等到这些年老的功臣们纷纷离世后,朝中便自然而然没有了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瘟疫爆发前的四个月,司马炎列出了一份开国功臣的名单,让他们享受被祭祀的权利。这份名单上共有12人,其中6人已经去世,剩下6人则是何曾、贾充、陈骞、荀勖、羊祜、司马攸。其中何曾、贾充、陈骞年事已高,荀勖和羊祜都是自己的亲信,唯有司马攸是值得注意的对象。

但这场瘟疫改变了司马炎的认识,他知道了世间存在许许多多的意外,事物发展并不总是如自己的意料。自东汉以来,能活过四十岁的皇帝已是极少见,年过四十的自己随时有去世的可能,如果自己死于不测,那么皇帝的宝座将马上从自己这一脉当中丢失。但要如何才能稳固住自己的皇位呢?答案只有一个——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要建立这样的皇权,司马炎就必须拥有极高的功绩和威望,可以打破西晋朝廷的利益体系。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对于司马炎而言,却也有现成的解决办法,那便是讨伐吴国,统一天下。只要司马炎可以达成统一天下,他的功绩将直追秦皇汉祖和光武帝三人,受到朝野内外的拥戴,此时他再凭借自身威望将司马攸撵出朝廷,阻力和负面影响都会小很多。

于是病愈后的司马炎开始改变策略,对内,他大量重用外戚,并在高官女儿中进行大规模的选妃,在扩充后宫的同时制造许多的外戚,依靠自己这一脉的宗室和外戚来从权臣手中夺回权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与其弟弟杨珧杨济都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对外,他提升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表现出对西北和东吴的高度重视。了解司马炎用意的羊祜在这一年马上上书朝廷,提出伐吴,司马炎也借以试探朝中大臣对伐吴的态度。

羊祜

论实力,伐吴并不是难事,但西晋权臣们对于伐吴并没有什么兴趣,反而担心羊祜等人依靠伐吴的大功返回朝廷,骑在自己的头上,于是坚决反对。这样的结果让司马炎知道伐吴的时机并不成熟,但他并没有放弃打算,依然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他依照羊祜的建议任命益州刺史王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这个位置是司马炎专门为王濬所创立,他又任命唐彬为巴东监军,协助王濬,同时让王濬募兵造船。

王濬的募兵和造船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广汉太守张斅甚至以为王濬图谋不轨,抓捕了他派去募兵的人。但百密一疏,王濬造船时留下的碎木片顺江而下被吴将吾彦捡到,吾彦马上上报孙皓,希望增派人手防备上游的晋军。这自然被孙皓驳回,在一向不信任部下的孙皓看来,他们拿着几块碎木片就想从自己这里要走军权,自己要是信就傻了。于是王濬继续没有顾忌地继续进行着自己的造船大业。

在南方之外,司马炎对于北方局势也主动出击。第二年,司马炎一方面让卫瓘削弱索头部的实力,另一方面又让司马骏进攻秃发树机能,在两边都获得成效之后,北方边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定。同时司马炎又任命汝南王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安东将军王浑都督扬州诸军事,并恢复了之前被撤销的江北都督,以左将军胡奋担任。除司马亮外,王浑和司马昭是亲家,胡奋是司马炎的岳父,都是司马炎正在培养的外戚势力,且二人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能力和身份都无可挑剔,让他们镇守对吴前线是司马炎的精心安排。而司马亮虽然能力欠缺,但忠诚可靠,因而也作为宗室重臣得到了司马炎的重用,被任命镇守都城洛阳所在地豫州。

司马亮

而在内部,司马炎模仿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征召隐士皇甫谧担任太子中庶子,想要提升司马衷的名望。并且在咸宁三年(277),他让亲信杨珧和荀勖一同制定新的分封方案。这次分封的主要内容是确立封国等级、领内治理以及诸侯王领兵的制度,并让诸王们回到自己的封国。西晋建立之初,没有特别任务的诸王都留在京城洛阳,而司马炎在更改分封制度后用强制措施,将诸王全部遣返回国。不肯离去的诸王纷纷泪流满面,想要被挽留。而这里面也确实有被留下来的例外,那便是齐王司马攸。

司马炎以司马攸担任司空、侍中等职为由将其留在中央,但实际上是认为目前还不具备将其踢出朝廷的条件。这次的分封只是一个准备动作,正式让司马攸离朝还需要一个更加完备的时机。同时,在这次分封当中司马炎还将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封为王。这四个儿子里最年长的司马玮7岁,最年幼的司马遐5岁,除新都王司马该早卒之外,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清河王司马遐都将被卷入十几年后的那场变乱之中。

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司马炎于十一月在宣武观发起阅兵,终结乱世的时刻似乎终于要到了。

但事情往往就是出人意料,咸宁四年(278)正月,发生日食。不久秃发树机能再次起兵,并杀死凉州刺史杨欣,原本平静的西北再度掀起波澜。更糟糕的是镇守荆州多年的羊祜染上了疾病,请求入朝。而在羊祜入朝期间,他的姐姐景献皇后羊徽瑜又去世了,这样的打击使得羊祜病情进一步加重。羊祜在入朝时司马炎特别派了一个人去见他,此人名叫张华,时任中书令,是司马炎的亲信,他出身不高,但博学多才,是司马炎当时重点提拔任用的人才。在西晋朝廷普遍不赞同伐吴的情况下,朝中唯有张华和杜预坚决站在羊祜一边。

司马炎让张华去询问羊祜关于伐吴的事,羊祜向张华表示时机已经成熟了,否则等到吴国另立新君,伐吴会变得困难,主上在位多年一直功德未著,这是他德被天下的机会。然后羊祜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就是你了。

羊祜的话传递给司马炎两个信号,一是伐吴可以给司马炎带来极高的声望,二是自己的病应该治不好了,但不要因此耽误伐吴,有人可以替代自己。在当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一心为司马炎谋划了十年伐吴事业的人离去了。羊祜死前推荐杜预镇守荆州。

壮志未酬的羊祜

一向反对伐吴的贾充、荀勖等人自然觉得这是个好消息,但对于司马炎来说,伐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而且现在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羊祜和姐姐羊皇后都在咸宁四年(278)去世,羊皇后是司马师的妻子,而司马攸是司马师的继子,从名义上讲,羊皇后是司马攸的母亲,对于以孝立国的西晋而言,司马攸有为羊皇后守孝三年的义务。如果司马炎在这期间发起伐吴,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司马攸踢出伐吴的队伍,不让其获得战功。

羊祜虽死,继任的杜预军事才能却更在羊祜之上。杜预上任后开始积极准备伐吴,他很快便使用离间计调走了吴国重镇西陵的守将张政,然后多次上书司马炎,从军事和政治多个角度分析现在进攻吴国的利处。前两次都没有被司马炎采纳,第三次的上书送到时,司马炎正在和张华下棋。张华一看是杜预的上书,立刻明白又是关于伐吴的计划,于是推开棋盘,请司马炎立刻下定决心。

力主灭吴的杜预

这时秃发树机能之乱的平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障碍也消失了。于是在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使持节,假黄钺,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领六路大军伐吴。司马炎令贾充担任主帅是想让他分得伐吴的功劳,以减轻他的抵抗情绪,但贾充闻讯后依然万分抗拒,不但上陈伐吴不利的论调,还自称年老力衰,无法担当主帅的重任。但司马炎这回却是少有的硬气,他对贾充说,要是贾充去不了,他就亲自上。事已至此,贾充明白再也无人可以阻拦司马炎的决心了。

这次伐吴大军的主要阵容包括:

贾充,六十三岁,太尉,大都督,坐镇襄阳节度诸军。

杨济,年龄不明,冠军将军,副总帅,协助贾充。

张华,四十八岁,度支尚书,负责后勤漕运和战略筹画。

司马伷,五十三岁,镇东大将军,琅琊王,率军出涂中。

王浑,五十七岁,安东将军,率军出江西。

王戎,四十六岁,建威将军,率军出武昌。

胡奋,六十余岁,平南将军,率军出夏口。

杜预,五十九岁,镇南大将军,率军出江陵。

王濬,七十四岁,龙骧将军,率军出益州

唐彬,四十五岁,广武将军,协助王濬。

大军东西绵延数千里,共二十余万,路线和人员全部与羊祜当年上书的方案一致。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套阵容都有些显老了,而且九个主要将领里有六个都是皇亲国戚,颇能体现西晋王朝的气质。

吴国方面则如同当年的蜀国一样,虽然有不少大臣劝诫,吴主孙皓却始终没有做好迎击的准备。更糟糕的是,此时吴国战斗力最强的陶璜部队却在南方和广州牧滕脩一起平定郭马的叛乱,这位郭马正是当年生剖毛炅的脩允的部下。

陶璜的缺席使得伐吴大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而承载着无数英雄、梦想还有传奇的这个时代,也随着庞大的船队,驶向了终点。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西晋是怎么灭亡的?,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历史朝代排列,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历史朝代,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电视剧”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