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儒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和孟子都是被人熟悉的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孟子被称为“亚圣”,而在孟子之前的孔子则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中哲界著名学者冯友兰老先生亲切地将其定义为“老教书匠”,即与其给孔子安上那么多名号,将其看成是“教育家”会更贴切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曾有过较大浮动,他在死后甚至被“神化”过,但综合来说,他的地位大抵还是在“至圣先师”这一名号间上下“摇摆”。
1、冯友兰眼里的“至圣先师”:孔子是一名教育家
对于孔子,曾有人感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姓孔名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于公元551年生于鲁国,凭借自身才华,他的思想与事迹,现已流传世界各地。多年以来,关于儒家,国人除了称呼孟子为“亚圣”以外,孔子则被看作是照亮万古黑夜的“至圣先师”。
对于孔子,有人说他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等,但是颜小二更倾向于冯友兰老先生接地气的评价,即孔子是一位“老教书匠”,也就是说孔子是一位“教育家”。
作为“老教书匠”,孔子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定论,开设私学,让下层好学者也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
为了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理念,孔子曾带着许多学生,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虽然没有诸侯王肯采用他的主张,但是孔子满腹才学的名声经此一事而声名远扬,同时,他的一些言论,在弟子那里犹如珍宝一般被收集起来编成集子,取名“论语”。
孔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信而好古”,他认为作为老师,有向弟子诠释古代文化遗产的责任。同时,他在传播古代文化的时候,会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注入“道德层面”的解读,以此将弟子培养成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比如,孔子对于“守丧三年”的古文化传统作了道德层面诠释与发挥,孔子指出,孩童三年才从脱离父母怀抱,而守丧三年,则是一种“报答与感恩”的形式。
在孔子看来,“守丧三年”这一古代文化传统,重要的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其中的道德精神内涵,而这样的精神内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真正应该继承的。
一言以概之,成才之前先成人,这大抵便是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核心理念。
2、孔子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关于孔子的地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起伏的,这都与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孔子对我国后世发展影响重大,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并成为他们心中令人尊敬的近乎“圣人”一般的存在。
本来,孔子是一位声名远扬的普通老师,在他死后,他的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2世纪,许多儒家学者认为孔子曾接受天命继任周王,这些学者把他们于《春秋》中找到的微言大义作为证据,当然,这一观点是很难站住脚的,但也侧面展现了孔子在他们心里的位置。
公元前1世纪,孔子地位再一次得到提高,当时有部分人将孔子看成是人群中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地位达到顶峰的时候。而汉朝中叶时期,人们对儒家的崇尚,近乎宗教。
公元1世纪初,偏理性的儒家学说爱好者开始发出他们的声音,孔子不再被人们视为“神”,而是“至圣先师”。
之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大抵还是在“至圣先师”这个名号间上下浮动。
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孔子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3、看待孔子思想,要理性看到历史局限性
今人对孔子思想的看法,有赞扬之声,也有质疑之声。对此,颜小二想说,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一个历程,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蒙昧走向清明。
我们对某一事物最初的认知或许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没有最初的认知、探索以及相对最初那个时期的进步,就没有现在的“清明”。
孔子的许多观点对今人尚有启发意义,比如他的“义利之辩”,再比如他在教育上的“因材施教”,但即便被称为至圣先师,他依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博学老师,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有一定的超前性,他的某些观点甚至能穿越时空,指导今人,他更是打破“学在官府”的第一人,就这些来看,他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但是,他的观点也有局限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那样,他在那样的一个大时代下学习成长,所以,他的思想也受限于时代文化,存在一定历史时期所特性的历史局限。所以,我们看待孔子思想,要具备一种理解其“历史局限性”的理性,因为一叶障目的偏见,会让我们看不到无限风光,这很可惜。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