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商周时期周王室的贵族们,在热火朝天的三伏天被天气折磨得要死,于是心中默念:要是冬天的冰块能在夏天用就好了。在这个如坐针毡的年头,久坐如在烈火中烧的天气,甚是难熬。“大者,乃炎热之极也!”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代人又是如何避暑和消暑的呢?而古代人突发奇想的“藏冰术”又是怎么运作的呢?在物资、科技匮乏的年代,古人们可聪明多了。
商周时期的避暑乘凉
早在商周时期,机智的古人们就已经摸透了天气的变化,通过储存的天然冰在夏天消暑乘凉,天然冰在夏天成为了皇室们特有的奢侈品。商周时期,周王室专门为了夏天能用到冰块,正式成立了管理冰的机构,并名为“冰政”,安排专门的人员去管理冰。
“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记》
从商周时期开始,管理冰的人通常叫做“凌人”,每年最冷的时候,凌人会到水质好的冰面上挖掘冰块,并运回专门储存冰的地窖之中,寒冬腊月的冰块,能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古人凿冰运冰
在《诗经·七月》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在商周时期,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藏冰体系,通过设立的藏冰机构,由凌人带领,十二月在干净的江中凿冰,一月集体储存在凌阴之中,《诗经·七月》中的凌阴就是现代称呼的冰窖。
通过西汉时期的冰窖来看,古代的凌阴是一个半地下式的建筑,地上保温,地下藏冰,底部都铺有大型石块,近乎密封的密室,用来蕴藏冰块,将冰块放置好之后,再在顶上铺上保温的稻草或者树叶,这样简陋的保冰方式就是古代人的“冰箱”。
但是这样的装置在夏天还是会融化掉大部分的冰,所以古人们在冬天就制定好夏天用冰的数量,然后再乘以3倍的量来储存,这样,就不会因为冰块全部融化导致无冰可用的地步,这样的冰室在古代还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所以不用担心冰块融化的水积累在冰窖中,加速冰的融化。
“开冰先荐寝庙者,不敢以人之余奉神也。” 在商周时期,用冰在夏天来说是个反季节的事件,感谢上天能让人们在夏天能用上冰,就如同求雨的历史一般,一般夏季第一次用冰之时,都要有一个小型的祭奠活动。
古代冰的容器
在古代,冰块大部分用来保鲜、消暑,因此还特意开发了一个专门用冰的容器,用来冷冻酒和食物。
冰对于古代的平民百姓来说是奢侈品。在汉代,人们最主要的消暑方式还是水和扇子,但是在汉代之时,开发了自动的扇子,也就是机械风扇,通过一个人摇动手柄,使得满堂人员都凉快。在《西京杂记》中就有相应的记载:“作七轮扇,其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凛。”可见在汉代,已经开发出了手动的风扇。
汉代风扇
隋唐时期
除了凌阴之外,古代人储存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的,这种方式名为“冰井”。相对于凌阴,冰井最大的区别为冰井是直接修建成井的样式,下方依然设置有排水装置,打出一口旱井,在合适的季节将冰块放进去,通过洞口密封。这样的方式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发,但是因为凌阴的受用,冰井到了隋唐时期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谓的冰井台,换到今天来说就是空调房,了解生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冰融化要吸取热量,在冰井上的建筑环境温度就会降低,冰井台因为底下是冰窖,所以冰井台的常年环境是较为寒冷的,所以被称为古人们的“空调”房。
冰井
- 冰的价值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加强,藏冰工程比先秦时期多了近十倍的量,但是夏天的冰块始终是奢侈品,是处于上流层面的皇室才能享用的物品,在唐代,富饶的长安城之中,冰的价格相当于金子的价格一样,是等值的。
冰块作为夏天的稀罕之物,如果受到了皇室的用冰作为奖赏,说明你的行为讨到了皇室们的开心,冰作的物品也成为了上层官员们拉拢人心的工具,而皇帝也常常用冰块来赏赐给大臣们,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得到过赏赐的冰块,在《谢恩赐冰状》中就写到:
“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但饮之栗栗,常倾受命之心,捧之兢兢,永怀履薄之戒。”
这表明,在当时受到皇室冰的赏赐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故宫的冰窖
- 储存冰的工程
唐代的存冰工程也是相当的浩大,每段长三尺,厚一尺为五寸,换算之后大约有365立方米,大概有学校3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贞观元年更是增加到了2500段,大概有9个教室那么大。在这么浩大的工程面前,唐朝和商周时期一样,都设立了管理冰窖的官员来管理,在隋唐时期,管理冰窖的官名叫做“冰井使”。
- 冰的祭祀活动
在隋唐时期,人们是有阴阳之分的,而冰属于阴,而且是极阴之物,当阴气过盛之时,会抑制阳气的交替,例如深山之中的冰块,会阻挡山中的阳气上升,这样长期下来,会引发气象灾害的。例如:下冰雹。因此古代人为了自身的舒适,藏冰也是一件利于天气的循环的事情。
- 唐代风扇的发展
唐朝含凉殿
夏天炎热,身处宫廷之中的皇亲们,为了自身的消暑,建造了专门供暑的宫殿,美名曰为“凉殿”。在凉殿之中,设置有机械传动的风扇,作为主要的消暑设施,采用冷水循环的方式,用汉代改进过来的扇轮摇都能,产生风力,水带来的清凉送进供电之中,制动力将水带上屋顶,然后水再从屋顶底下,形成一个小型水帘宫殿,实现了水和器械循环的消暑场景。
在《唐语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玄宗起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这样的凉殿也不是空有其表,并且具有强劲的降温功能。
- 显贵杨国忠“炫冰”
杨国忠
杨国忠不仅地位显赫,而且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冰,赏赐的冰量之大,能建起一座冰山,用来消暑和玩乐,在当时冰还算奢侈品,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观。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
“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
这样的用冰的豪迈,就如同有钱人将金子当沙子玩耍一般,十分豪气。
宋元时期
因为冰的需求过大,冰块储藏,冰窖的规模不断扩大,冰块逐渐成为了平民化的产品,到了宋代,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冰的身影。而且在炎热的夏天,还有专门售卖冷饮的推车,售卖各种冷饮,而且冰饮的种类还十分的繁多。
光是古籍记载的就有超过十种的种类,放到今天也许是风靡街头的网红小吃,也有相关诗集记载宋代时期的冰饮和景象: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根据古书的记载,在宋代的冰饮名字也很好听:“香薷饮、紫苏饮、砂糖冷丸子、冰雪荔枝膏等”,可见,在宋代的冰也成为了多元化和普遍化的产品。
- 宋代人们的避暑
到了宋代,作为乘凉的凉亭众多,每当夏天,百姓们汇集到湖边避暑,在最热的三伏天,人们组队出游湖边,坐一叶方舟,荡漾在湖面中央,甚是诗意,坐不起船的就到附近的凉亭乘凉,相互嬉戏,这样的盛夏美景,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
《消夏图》
“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讲述的就是宋代人们在最热的三伏天的时候避暑的方式。
- 元朝的冰饮开创,原始的“冰淇淋”
在元朝,中国的冷饮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元人通过在冷饮中加入蜂蜜,酥油经过冰块冷冻后再食用,从历史上来看,这就是最原始的冰淇淋。
宋元时期是秉承前人采用的藏冰方式,所以在储存的方式没有改变,但是随着冰块的去求,冰窖逐渐增多,冰的储备含量增大,也衍生了私人冰窖的产业,冰窖的扩大也是宋元时期冰块普遍化的原因。
明清时期
随着宋元时期冰窖扩张,到了明清的时候,冰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用品了,随处可见的冰室、冰窖,清朝的用冰更是达到一个非常大的量,以至于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工人来运冰和藏冰。
在清代的时候,三伏天都会给各阶级的官吏们赏赐冰,但是由于人员太多,不能统一顾及到位,和不方便统计,所以朝廷颁布“冰票”,官吏们凭票领冰。
古人在竹林消暑
- 明清的消暑活动
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百姓们仍然延续传统,在天热、晴朗之时出行,泛舟入水的方法来消暑,因此研发了许多水上的消夏活动,江边的凉亭也是众多人的消暑圣地,就这样围绕湖泊延伸出来的水上消暑活动不断诞生。明清时期的苏州是最为浩大的消暑活动现场,还有胥门万年桥桥洞、虎丘和太湖洞庭西山的消夏湾,都是当时大型的消暑圣地,夜夜笙歌、斗曲,甚是惬意。
- 冰鉴样式更多
冰鉴作为小型的“冰窖”作为储存冰的器具,本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对于冰鉴的外观却得到了艺术层面的上提升,明清时期的冷饮贩卖和宫廷御用使用冰鉴繁多,为了美观,冰鉴也有了更多的样式。
青铜冰鉴
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冰箱的诞生,给世界带来很大的便利。晚清时期,人们依然还是用古老的藏冰方式藏冰,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1956年我国国产第一台冰箱的诞生,随之冰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机器,我们也不用采用古代的藏冰方式来藏冰了。
结语
从先秦时期开创的藏冰方式成为了反季节用冰的历史开端,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冰也从夏季的稀罕之物成为了普遍常见的物品,到如今,冰已经深入到了人民之中。因冰而延伸出来的物品,器具,蕴藏方法,已经成为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这夏日炎炎的夏天,让冰块给我们带来一丝丝的冰凉,也能回想起古人用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