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王营
据《重庆晨报》报道,几年前,被称作“科技怪才”的复旦中学高三学生杨成兴,自动放弃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却选择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原因是“可以不高考!”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杨成兴是一个顶尖聪明的学生。曾被评为重庆市十佳中学生,并先后获得了“可伸缩安全笔”、“自动保湿节水花瓶”、“多功能保健鞋”3项国家专利,入围“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
然而,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学生,学生成绩却不怎么理想,若用一般的标准去衡量,他绝对不是一好学生。小学时,他成绩不好,父母为他转了3次学,每次转学都被要求降一级。他唯一的兴趣和爱好是科技发明,他说:“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因为考试而升学,我相信读大学我也不需要参加高考。”前段时间,三十几所大学陆续联系了杨成兴,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重点名校,他们都表示欢迎杨成兴报考自主招生考试,并承诺高考后会给予很大幅度的降分录取。
“不参加高考,是我考虑上大学的一个首要因素。”杨成兴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把他作为特长生,在高考前提前录取了他,因此他选择了这所大专院校机电系的工商管理专业。杨成兴自称是一个“不愿跟着大流走的学生”。
对于杨成兴的“异类”选择,我们一方面感到惋惜,一方面又促使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小学教育应该怎样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如何对待这些有特长的学生?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大学是否能放低门槛,破格录取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杨成兴的确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是按照父母和老师为他设计好的路线发展自己,而是执著地固守自己爱好,甚至放弃一般学生梦寐以求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选择了一所普通的高职专科学校。因为在他看来,进入这样的学校,一是可以不参加高考,二是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假如杨成兴参加高考,他可能如愿以偿地升入重点大学,但是不一定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可能名落孙山,继续复习,明年再考,或者重新选择一所高职院校。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发现他们的特长,并为他们特长的发挥创造优良的环境,使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这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不能用相同的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考上重点大学,这不仅不符合现实,也有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然而时下,许多学校却从功利性目的出发,认为学校多考几个重点大学、本科上线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就是校长的成绩,也是一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本着这样的目的,一进入高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老师的要求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兴趣,整天把自己关在教室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两耳不闻窗处事,其结果是那些本来基础较差的同学,不会通过短时间努力后来居上,那些原来有特长的同学,兴趣和爱好也因此荒废,大学照常没有考上,这难道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吗?
因此,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应该为杨成兴“庆幸”,庆幸他没有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摆布,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成才之路。客观地讲,凭借他的聪明,假如从初中开始,就专心于文化课的学习,他也许能考入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但他所喜欢的科技发明也许就从此“拜拜”了,而要去硬着头皮学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一个人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将来能有多大成就?
从杨成兴的“异类”选择中,我们同时也看到高考对人才的“杀伤力”。既然那些所谓的重点大学都承认杨成兴是个人才,为什么还非得让他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能破格录取?要知道进入一般专科学院和进入重点大学深造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无意贬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但是像杨成兴这样的特殊人才就应该特殊培养,让他接触和学习最尖端的科技知识,而这一切只有重点大学才能做得更好,一般的职业学院是不具备这个实力的。也许,正是由于重点大学的“拒绝”,中国的将来会少一个像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