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关于兄弟的说说】《弟子规》在说什么?兄弟应该怎么相处?

出人头地

孝道经常一起说,孝道可以理解为孝道的延伸。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破金、兄弟、墙、家毁。

”兄弟和睦,父母必然高兴,这不就是尽孝嘛!从另一个角度,商朝末年开始了嫡长子继承制,周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成为周礼的重要内容,嫡长子为大宗。从这个角度说,“弟”本身就是孝。

但通常还是把“弟”理解为平辈之间关系。孝,是对父母的爱,弟,是平辈之间的爱。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怎么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呢?要恭敬而有礼,要“爱人”。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家齐,“四海之内皆兄弟”则国治、天下平。家国同构。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一、释义:

友:同志为友,善兄弟为友。

弟:韦束之次弟也。含有次序之意。

恭,肃。睦,目顺,敬和之意。

二、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注:孟子所谓圣人即为舜。契在八元之列,高阳氏,帝喾子。《史记-五帝本纪》:“(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礼记-礼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三、解说:

“兄友弟恭”是舜使契“布五教于四方”的,孟子总结为五伦,在《礼记》中有提到了“十义”。这些都是儒家学说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礼记》所谓“家之肥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吧!

关于“友”有一些具体的说法: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为兄之道是“友”,孔子说的友,人们通常理解的朋友的“友”,但解释“兄道友”似乎更恰当。忠告,体现了为兄的长者之风,善道,则体现了年长而具备的更多智慧和方便。孔子提到了“不可则止”,似乎表现了一种平等。《礼记》中说父子关系的时候提到“号泣而随之”。可见兄弟关系与父子关系的差异。

从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角度看,兄弟之间应该的做法就很明确了。直是正直,谅是诚信,多闻是博学多闻,这些是有益的,应该的。便辟是矫揉造作,善柔是装模作样,假装友善,便佞是花言巧语,这是有损害的,不应该的。

关于“恭”的说法: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恭,肃也,恭敬的意思,但是孔子特别强调“礼”,恭敬要合乎礼制,否则会让人觉得很麻烦,或者显得谄媚。现在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拿捏分寸,恐怕恰恰说明礼制的缺失吧!

为什么说“兄弟睦、孝在中”?睦,是彼此看着顺眼,举个反面的典型可能有助于说明问题:

《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哥哥对弟弟不能忠告而善道之,而是假装善良,并以“多行不义必自毙”推卸责任,弟弟对哥哥不恭敬,胡作非为,乃至作乱。最终兄弟反目,母子不得相见。好在还能在孝子影响下有所醒悟,否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关于兄弟的说说”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