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客户端消息26日在《江煤大礼堂》第六期讲座上出现的一张老照片公开了每年夏天遭受洪水威胁的武汉先天原因。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图中所示汉口古镇,就如一座孤岛,被汉口后湖、汉水、汉阳东月湖以及长江所包围。
回溯历史,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就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奔涌交汇。当时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是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被称为“云梦大泽”。
1890年武汉城镇合图。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水暴戾忽现,到处洪水漫流,整个云梦泽江湖不分,呈现出大片大片水天相连的状态。洪水退去后的这些洲滩土沃草丰,人们在此围垦、修防,汉阳、武昌的雏形慢慢形成。
1465年至1487年间,汉水发生了一次改道。此前,它狂暴而随意地选择自己进入长江的路线,此后,它开始沿着一条固定的、与今天差不多的路线前进,汉阳和汉口由此被清晰地划分出来。
明末清初的汉口镇似若孤岛,袁公堤以外四面巨浸,渺然无际。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形成汉口后,整个汉口到处是水凼湖荡、苇塘土墩。直至张之洞筑堤,汉口因水而兴,进而带动武汉成为全国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在此之前,汉口就是一个“水凼子”。
水往低处流。作为“水凼子”,汉口的防洪压力一直存在。1931年的水灾,武汉三镇一片泽国,汉口更是损失惨重。
沿江大道。
江汉路上海银行。
1954年夏天是武汉人民记忆深刻的一年,那年自5月起,3个月累计降雨达1394.2毫米,远超1931年同期。那时的长江水位迅速增长,6月初超过历年同期最高纪录。8月18日,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9.73米。
由29万人组成的第一线防汛大军以“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的精神,与洪水争速度抢时间,昼夜奋战,从7月上旬至9月底,先后进行五期堤防加高加固工程,使全线堤防始终高出洪水1米左右,跑在了洪水前面。9月2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武汉战胜1954年大洪水题词祝贺。
2020年8月6日,蓝天白云下的抗洪纪念碑巍然屹立。记者喻志勇 摄
1998年夏,武汉遭遇20世纪长江全流域性第二次特大洪水,“其汛期之早、洪水来势之猛、洪峰水位之高、防洪战线之长、高水位持续时间之久”达到历史之最。
38万防汛大军坚守在800公里的大堤上,同心同德,艰苦奋斗80余天,长江八次洪峰和汉江历史上特大洪峰俯首东去。
2020年,武汉再遇大水,曾经的“水凼子”一片安澜。防洪压力仍在,城市应对却更加从容。
2020年7月10日,长江汉口站水位持续上涨。从空中鸟瞰,龙王庙亲水平台没入水中,沿江大道机动车道与大堤相隔的长江水位齐平。记者刘斌 摄
主讲人王汗吾:回顾历史上最近的三次特大洪水,武汉人民与洪水抗争的决心与众志成城的精神已融入血脉。挖掘抗洪精神内核并从中汲取力量,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科学防洪。
策划:黄师师
文字:杨丝涵
图片整理:晏利利
历史图片资料提供:王汗吾
【编辑: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