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豁然开朗】杨绛: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作家:洞察力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坷,只有过不去的人。

杨绛先生曾说: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前半生,杨绛历经战乱饥荒的动荡岁月,尝尽了生活的苦;后半生,终于苦尽甘来,却又面临生离死别的绝望。

但她却用独有的乐观豁达把苦难磨碎,冲调成一杯醇香浓郁的咖啡,笑着抚平岁月的伤痕。

她百年风雨沉浮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这一生,会吃很多苦,受很多伤,经历无数的跌宕起伏。

但真正的智者,从不逃避苦难,而是敢于迎难而上,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

01

  •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老话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一二。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段黯淡无光的日子,或是无人问津的低谷期。

然而,杨绛的苦难时光却分外漫长,她出生于新旧社会变革初期,历史的剧变让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尤其是上海沦陷的“孤岛”时期,十里洋场的上海被日军占领,杨绛与家人挤在法租界避难,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杨绛先前就职的学校被迫停办,刚回上海的钱钟书找不到工作,柴米油盐成了头等大事。

不得已,杨绛当起了家庭教师贴补家用,可依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三斗白米,杨绛又在一所离家非常远的小学代课,每天辗转近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她常常困得在公交车上直打盹。

其实那时,杨绛不是没有别的出路,日本人多次邀请她和钱钟书出任职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牛津大学也曾向他们抛来橄榄枝。

但杨绛不愿为虚名所累,更不愿仰人鼻息过日子。

生活清苦粗粝,但闲暇之余,杨绛却苦中作乐,把沦陷区的水深火热、苦难悲伤写进剧本,同时也把希望、勇气和力量融入剧情。

1943年春,杨绛以一个孤女来上海投亲,尝遍人情冷暖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戏剧《称心如意》。

剧中令人捧腹的幽默,使人心酸的遭遇,还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让很多观众哭着看戏,笑着走出剧院。

有人问杨绛,生活在沦陷区的上海,何以让泪和笑、悲和喜只隔了一张纸。

杨绛笑称,“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的确,人生在世,没有谁能一帆风顺,也没有谁能一直平步青云。

但一片乌云挡不住所有阳光,一次跌倒泥泞不了整个人生。

不论现实多么残酷,人生总有希望在转角。

02

  •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自己撑过去。

人民网曾评论说,“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

那是一个万里长梦,梦里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还有一程又一程相送的不舍眷恋。

或许人只有难过到极致,才会把满腔的苦痛变成一场大梦。

1994年,钱钟书被查出膀胱癌、右肾萎缩坏死,手术后身体每况愈下。

没过多久病情又加剧,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雪上加霜的是,女儿钱瑗因肺癌晚期药石无医,仅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接踵而至的噩耗,差点把杨绛击垮。

她手撑在树上,头枕在手上,胸口似撕裂般疼痛,只听得噼嗒一声,心摔成血肉模糊的沫沫。

世间最残酷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痛心入骨的杨绛却不得不掩起悲伤,因为钱钟书正重病着,她强装笑脸,像往常一样读女儿的文章给他听。

老病相催,杨绛只盼能多一次陪伴,多一天相守,再多一程相送。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的深情未能留住钱钟书的生命,1998年底钱钟书与世长辞。

耄耋之年,杨绛接连丧女、丧夫,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可她依然坚强如昔,把一个人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有朋友来看望她,见她孤身一人忍不住放声大哭,杨绛反而柔声细语地宽慰来人:

“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往深处想,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有句话说得好,“越是艰难,越要修心。”

苦难可以压垮一个人,却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

即便暴雨突至,只要心怀憧憬,扛过雨打风吹,终会迎来万里晴空。

纵然困难重重,也要淡定从容,你要相信熬过低谷,终能走向人生高峰。

03

  • 好的人生,都是从苦难中熬出来的。

看过一个故事:

有位农夫种下小麦后祈求上帝,希望风调雨顺,不要有天灾虫害。

上帝说:“如你所愿。”

地里的麦苗长势果然比往年都要好,农夫喜不自禁。

可等到秋天收割时,农夫发现所有的麦穗全是瘪的。

农夫含泪问上帝:“这是怎么回事?”

上帝告诉他:“因为你的麦穗避开了所有的考验。”

过滤了生活的苦难,也就错失了饱满的人生。

一粒麦子的成长,尚且离不开挫折的磨砺;好的人生,更需要在艰难困苦中淬炼。

送走女儿和丈夫后,杨绛深居简出,过着隐士生活,不少人以为她沉浸在伤痛中,很难捱过孑然一人的孤苦。

但年近90岁的杨绛不仅没有被凄苦孤寂击垮,反而活出了明媚优雅的百岁人生。

她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在古圣先贤的对话中,找寻精神安宁的港湾。

她一个人重温过往,写就的《我们仨》感动了无数人。

更令人钦佩的是,她不顾高龄、不辞劳累,夜以继日地整理钱钟书生前的手稿。

打趣道:“我是钱办主任,得留在人间打扫战场,尽完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的手稿数量多到,整整装了四个麻袋,有中、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再加上动荡年代东奔西跑,很多纸张早已残缺。

杨绛戴着老花镜,一点点地拼凑、粘贴、装订;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的,她还重读原文,力求最大限度地复原手稿。

最终,钱钟书的毕生心血得以流传于世。

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钟书对她的至高评价;一声“先生”,是世人对她的最高敬意。

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经过的难,一步步地铺就了通往辉煌人生的阶梯。

有位作家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苦厄的境遇,是生活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修道场。

就像浓粥,要经过煎熬滚煮,才能熬出鲜浓滋味。

更像品茶,要尝过最初苦涩,才能品到余韵悠长。

04

杨绛一生风雨,几多沉浮,但她始终明媚从容。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顺时怡然,逆时安然。

正如有句话说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坷,只有过不去的人。

常怀一颗乐观心,在苦难中微笑前行,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一丝甜,再难的岁月,也能找到一处乐。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