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中秋节又来了。今天和朋友们聊天,在中国古代咏月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几首歌。
它们未必是写中秋的,但都是因为月亮而生发情感。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间有月的节日,士大夫以赏月为雅事,古诗词中充满月的意象,也许反映了牢固的乡土情结。对于守在家乡的人来说,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见的伴侣,月的阴晴圆缺都会引发无穷的思绪。一旦离家远行,月依旧而家万里,就难免睹月思乡了。
西方人似乎很少想到要赏月,他们忙于生产和旅行,没有这份闲心情。西方文化崇拜的是太阳,阿波罗,一个积极活动的神。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向西方人看齐了,也变得十分忙碌。那么,在中秋这个节日,不妨回忆一下自家的传统,想一想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心是否太粗糙了,我们的生活是否太没有诗意了?
我把这几首诗词分为三个类别。
1
一、写思乡和离愁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咏月诗里,乃至在中国全部古诗词里,这首《静夜思》无疑流传最广,真正是妇孺皆知。它配得上这份光荣,不但短小精悍,渾然天成,朗朗上口,而且无论文字,还是表达的情感,都如此朴素、单纯又形象,是人人能够理解的。独在异乡,夜晚失眠,思念家乡,本来是很痛苦的事,却写得这样“静”,这样恬淡,这样有诗意。全诗中只有一个“霜”字,暗示了境遇的冷清,一个“低头”的动作,透露了内心的沉郁。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望月而思念流落在鄜州的家人。人在长安,却不写长安月,只写鄜州月,因为作者的心完全在鄜州。写鄜州月,也不写月亮,只写想象中睹月思人的妻子和未解离愁的幼小儿女,因为作者的心完全在妻儿身上。乱离之中的思念,自然饱含凄苦的意味。但是,即使不是乱离,你仍会被浸透全诗的亲情深深感动。你孤身远行的时候,你的妻子就是“独看鄜州月”的闺中,你的孩子就是“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叫人怎么放心得下。
2
二、写孤独和恋情
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们眼前在上演一个独幕剧。布景:花间。道具:一壶酒。人物:独酌的诗人。无言的主题:孤独。然后剧情一波三折。第一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现在诗人似乎不孤独了,有了两个酒友。可是,明月和影子都不解饮,算什么酒友,孤独依旧。于是,第二折,诗人起身歌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姑且把明月和影子当舞伴吧。第三折,苦中作乐了一番,诗人醉酒,领悟到只有死后在天上,像明月一样成为无生命之物,“永结无情游”,才能摆脱孤独。
人有两种孤独。一种是人世间的孤独,李白热爱朋友,他有许多诗是好友聚饮时写的,这种孤独好解除。另一种是宇宙间的孤独,人生短暂而飘忽,没有根基,这种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因素,唯有死可以把它解除,但同时也把人生解除了。《月下独酌》写的是这一种孤独。
欧阳修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是北宋名臣,学富五车,可是,你看他这首小令写得多么清新朴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美丽清朗的意境,如此自然天成的句子,叫人看了怎么忘得了,怎么会不流传为千古名句。
全词写一段失落的恋情,景物依旧,欢爱不再,使人不由得伤心落泪。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就是证明。
3
三、写宇宙和人生
李白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开头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直接向宇宙发问。今天科学已经计算出了月球的年龄,但李白问的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发问的缘由。同一轮明月,照了无数代人,无数代人,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个对比,格外衬托出了人生的短暂。想一想曾经看到这同一轮明月的古人哪里去了,现在看到这同一轮明月的自己也很快会不复存在,叫人怎能不感到绝望。所以,把酒问月的结果是,不要再问,不要再想,喝酒吧,在醉中忘记人生的大悲哀。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绛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全部宋词中,这一首《水调歌头》也许是传诵最广、最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不愧是大文豪,中秋赏月怀人,原是最常见的题材,到了他的笔下,偏能不同凡响,赏月赏得这样壮思逸飞,怀人怀得这样胸怀宽广。上片赏月,他身上玄想的哲人问“明月几时有”,他身上浪漫的诗人“欲乘风归去”,而最后的心愿却是平实的“何似在人间”。下片由赏月而怀人,他身上多愁善感的诗人怨月亮“偏向别时圆”,他身上豁达的哲人用“此事古难全”来开导,而最后的心愿也是平实的“但愿人长久”。苏东坡是哲人,诗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真性情的常人,这正是他最可爱的地方。
苏词以豪放著称,但又岂是豪放这个词概括得了的。他的作品的魅力来自他的人格的魅力,他兼有大气魄和真性情,这两种品质统一在同一人身上极为难得,使他笔下流出的文字既雄健又空灵,既豪迈又清旷,不但境大,而且格高。读他的作品,我们如同登高望远,真觉得天地宽阔而人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