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感谢妈妈】翁帆陪同97岁的杨振宁沪上开讲:感谢母亲,是她给了我长寿基因

2019年8月1日,97岁的杨传宁院士在妻子Wong Pan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参加了“季超天才相对论3354爱因斯坦的理想世界”特别展开幕式。

“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学史类别展览活动,该活动由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所主办。在所有的133件展品当中,其中86件都为原品。

其中包括:“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亲笔书写的论文原稿,多篇论文稿件,以及许多珍贵信件,甚至还有爱因斯坦当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所颁发的奖章,堪称科学史上的顶级文物!

杨振宁院士之所以亲自参与此次活动,其实是有着特殊含义的,一方面作为现存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对于此类活动有着极强的责任感,总想亲自到场,把活动搞好。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杨振宁与爱因斯坦本人也有过一段特殊的“交情”。

杨振宁与爱因斯坦之间的交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爱因斯坦是一个十分“遥远”的人物,而杨振宁院士则是中国近代的物理学泰斗,两人“似乎”都不在同一个时代里。

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距离,要远远比公众想象的要近。

在开幕式的演讲当中,杨振宁向众人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45年,杨振宁凭借着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由于在大学时期异常努力,自己成功得到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凭借着这些优秀的你,他也由此得以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而正是在这里,二十三岁的杨振宁与六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有了,第一次接触。

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而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两人之间相差了43岁,况且在此时,爱因斯坦早已成年多年,是世界物理学顶级人物,而杨振宁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转的留学生,两人之间相差实在是太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杨振宁与爱因斯坦就没有任何“互动”,当时的爱因斯坦手上工作大都已经处理完成,空闲时间较多,因此在附近大学里展开了五场演讲。

而每一场演讲,杨振宁都会亲自赶往现场,不愿意落下任何一个与爱因斯坦接近的机会。

爱因斯坦的演讲,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这给了杨振宁很大的震动,他很难想象一位这样“世界级”的人物,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之后的日子里,杨振宁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当中,希望能够在未来取得如爱因斯坦一般的成就,对于那一代的“物理人”而言,爱因斯坦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与旗帜。

随着多年日复一日的努力,慢慢地杨振宁在物理学界也变得小有名气,1949年爱因斯坦举办一场讲座,邀请世界各地科学家一百人前来共同探讨如何“改变广义相对论方程”这样一个问题。

此次会场面积十分狭小,因此能够到场参与的仅有一百人,而这其中就包括年仅二十七岁的杨振宁。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近距离接近爱因斯坦,他回忆自己与爱因斯坦最近的距离只有短短十几米,整场演讲他都是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听完的。

这可惜的是,此次演讲证明,还是没有找到与爱因斯坦单独交流的机会,因为爱因斯坦由于工作繁忙,其次,注重个人效率可言,在演讲一结束,他就扭头离开了会场,没有与任何人进行交流,这使得当时的杨振宁内心甚是遗憾。

可是那两个你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在次年,他就再次迎来了一次与爱因斯坦见面的机会。

1950年,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展开了世界物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辩论,此次讲座的地点正好就在杨振宁所工作的普林顿高级研究院。

爱因斯坦自不必过多介绍,而这位玻尔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量子“三巨头”之一。

这场争论被后世称之为“玻尔和爱因斯坦论战”,争论之中,玻尔与爱因斯坦倾尽了毕生所学,对一系列关于量子物理的问题展开讨论,堪称是物理学界的“华山论剑”。

任何一个对于物理稍有兴趣的人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杨振宁自然也不例外,亲赴了现场进行围观,多年以后 每当回想起这场会议,杨振宁总是十分感慨。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道:“当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物理学界的大牛,自己一个普通学生实在是排不上号,整场演讲都是站着听完的。”

不过不管如何,能够亲临现场,亲眼目睹这一物理学盛况,还是让杨振宁受益匪浅,大开眼界。

这也让杨振宁有了更加强烈的念头,那就是一定要与爱因斯坦进行一次单独交流,而这个机会发生在了1952年。

1952年,杨振宁与好友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统计力学上的论文,这篇论文解决了当时物理学的一大难题。

因此消息一经刊登,立马引起了整个物理界的震动。甚至就连爱因斯坦也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一天早上,爱因斯坦像往年一样边吃早饭,边阅读报纸,当他看到杨振宁论文以后,大为赞叹,他立即告诉自己的秘书,邀请这两个年轻人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进行一次探讨。

此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在忙碌着手头的实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已经全部推脱掉了。

可是当听到爱因斯坦邀请两人前往自己的办公室探讨问题之时,杨振宁和李政道几乎同时回答到:“yes!”

他对爱因斯坦的秘书说道,“请转告爱因斯坦先生,我们两个一定会去的。”

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杨振宁简直不敢置信,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够有朝一日和爱因斯坦单独会面,要知道这是多少物理大师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机会。

当天下午,杨振宁和李政道,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敲响了爱因斯坦办公室的大门。起初,双方交流十分顺畅,爱因斯坦对晚辈十分的照顾,主动地为其解答疑难。

可是很快,杨振宁就感觉到听不懂了。因为爱因斯坦本人是德国人,其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也生活在德国,因此在聊到高兴时,爱你资产居然说起了德语,听到这里,杨振宁傻了眼,但也不方便,直接指出自己听不懂。

为了能够给导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他只得硬着头皮听下去,还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那个年代条件有限,没有收音机,更没有录像机,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没法录下来回去慢慢听,虽然说英语和德语当中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是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八十多岁了,言语上也略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杨振宁硬着头皮听,也只能听出个大概。

这场谈话一共进行了九十分钟,但是杨振宁对于这场谈话的内容,已经记忆不清。唯一记得的是谈话结束以后,爱因斯坦对两位后辈,说出了几句你以示勉励的话,之后,杨振宁和李政道便告别离开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多年以后,每当再次回想起这次见面,杨振宁总是十分遗憾,今年自己没从中获得任何智慧,浪费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杨振宁之后再见过爱因斯坦嘛?

当然见过,只可惜的是,他永远没有再次与爱因斯坦这种单独会面的机会了。

因此体质参加展览会也是圆了杨振宁自身的一大遗憾。

杨振宁谈中国未来物理学发展

谈及中国未来物理人才如何培养,杨振宁认为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在演讲当中,杨振宁诚恳地说道:“当初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曾经与好几千个博士生都打过交道,这些人的成绩还是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可是二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却发现这些人在物理学和个人发展上都有着很大的悬殊,一些人搞出了新发现,功成名就,而还有一些人始终默默无闻,甚至脱离了科研队伍。

为何有的人路越走越窄,而有的人路却越走越宽呢?思考其中的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个人天赋和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他们所选择的方向至关重要。”

如果他们所选择的科研方向在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有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那么他们就能够很轻松的就能有所成就,而反之,如果这名学生所选择的领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就不能发展了。

那么,这名学生的前途,就会大受影响,对其才华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那么怎么才能够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怎么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未来大展身手?这个问题值得学校,国家多方面进行考虑。

其实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对整个物理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不要只是一头扎进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你就走不出来,那样会让目光变得短浅。

那么杨振宁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增加学生的见识面,在演讲当中,杨振宁举了一个很生动想象的例子。

他说道:“我在美国时,给学生们订了一本科学杂志,这本杂志每一期的前五页都是报道物理学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十分的详尽。

我就要求我的学生呢,不管是哪个专业,学的是什么,都要把这些内容好好看一看,哪怕看不懂,也要知道个大概。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们可以吸收更多知识,对整个学界动态都有大致的把握。”

杨振宁认为,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整个东亚教育的哲学核心往往是拘束学生,而物理学的突破往往是要求学生能够有自己想法的。

学校总是要求学生每一科都学一点,几乎可以说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这种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学生,如果单单是来比考试成绩,能够把美国学生园得一塌糊涂。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会使得学生不能对整个物理学,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我在北大清华的时候,听物理学的学生说过,他们是课本,就有整整四大书。

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一个喘不过气的学生,怎么能够在物理学上有所突破和成就呢?

杨振宁还指出,想要在物理学上有所突破,并不是几所大学就能够解决的,相关机构还要对大众进行科学科普。

把最新的科学技术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这是一下十分复杂,漫长的工程。他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配合,如果能够干好这件事的话,那么绝对称得上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在演讲的最后,杨振宁院士还表示现在基础物理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当中,物理学界目前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完成爱因斯坦当年未完成的梦想——统一物理当中的“四个力”。

如何把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和电磁力这三个力与引力统一起来,谁能解答这个问题,谁就是未来的爱因斯坦。

时年九十七岁高龄的杨振宁在谈话当中表现得十分“年轻”,他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当被记者问起时,还笑到自己的长寿基因来自于母亲。

“我父亲家这一辈人历来都有糖尿病,从爷爷到叔叔伯伯无一例外,可是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这一辈居然一个人都没有,或许这得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给了我长寿的基因。”

除了母亲的基因以外,在谈及自己长寿的秘诀之时,杨振宁还表示,一定要坚持锻炼,虽然自己这个年龄已经告别了体育活动,甚至告别走路了。

但是自己还是每天坚持,拄拐行走十分钟,每次走完以后,身体总是暖洋洋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自己才能如此健康。

参考资料

[1]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

[2] YANG Chen Ning.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系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