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引经据典造句】阅读昭通•群山丨孩子的世界我们知道多少?

是因为近年来经常以“作家”的身份走进校园,与小学和中学的孩子们谈论“文学写作”。

古 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开 始,我以为,至少在写作层面,面对这些 初级写作者,我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 也算是“师者”。然而,我见的孩子多 了,读到孩子的作文多了,聊的话题深 广了,自己的疑惑反而多起来了。疑惑 之一,就是:孩子的世界,我们到底知道 多少?

引发这个疑惑的,首先来自我远在 上海的六岁多的孩子。一个六岁多的 孩子,我知道他、了解他有多少呢?

我觉得大人中间埋藏着一些秘密, 虽然我像柯南大侦探一样,有指南针、 探测器、记录仪和好多装备,我还是看 不穿这些秘密。唉,为什么会这样啊!

每次去妈妈的东北老家,我们都要 经过哈尔滨,有一个叔叔会开车来机场 接我们。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叔叔, 很晚了,他还在我们房间里,赖着跟我 妈唠嗑。我就坐到他们中间去,告诉叔 叔,我要睡觉了。这个癞子叔叔才走 了。妈妈后来说,潇潇你做得对,但是 你不要跟爸爸说。这又是为什么啊?

这是我实录孩子的讲述,采用第一 人称,写在《那年我四岁》那本小书当中 的一小段文字。孩子讲述这段话的时 候,三岁多一点。三岁多点的孩子,在 大人眼里还是个小不点儿,但是,出于 他对家庭安全感的需求,已经凭直觉能 够看透大人的一点所谓的秘密,并且用 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判断。孩子的 讲述让我感到震惊,让我震惊的不是他 讲述的事情本身的真伪,而是一个三岁 多的孩子,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观察力、 判断力和表达力?

四岁多的时候,孩子从天津转学到 上海,有时候我会去上海陪伴他。每天 早晨,走在从租屋到幼儿园的那段路 上,我们走走停停,会有一些观察和讨 论——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风儿吹过,树叶掉了。

掉在水泥路上的树叶求风儿,你把 我吹到草地上好吗?

于是风将树叶吹到了路边草地上。

树叶求小草,请你将露珠儿分一点 给我好吗?

小草问,你要露珠儿干啥呢?

树叶说,我吃了露珠儿,就可以重 新变绿,就可以活过来了。

小草抖抖身子,就将身上的全部露 珠儿都给了树叶。

可是,吃饱了露珠儿的黄树叶却变 成了黑树叶,一点一点发霉,腐烂了。

小草伤心了,低头一看,才发现,原 来树叶没有根扎进泥土,所以,就变成 肥料了。

——每天上学路上,我和爸爸踩着 落叶,一起观察,完成了好多小故事。

这是我写在《那年我五岁》小书当 中的一段文字。实事求是地说,孩子的 讲述我稍微有点加工,但是其中我们观 察和讨论的过程,以及孩子富于逻辑的 想象力的参与,基本是对现场的还原。 有一天,孩子还模仿动画片《熊出没》当 中一句台词“风儿和蒲公英有个约定”, 一起和我“创作”了一首诗《约定》:

太阳和小草有一个约定/太阳说:每 天早上,我用光把你唤醒/小草说,我就 托着露珠儿,给你一个亲吻//风儿和蒲 公英有个约定/风儿说,我带你到远方去 找新家/蒲公英说,你就是我新家最受欢 迎的客人//农民伯伯和种子有个约定/ 农民伯伯说,我把你们埋进土里,田里/ 种子说,我们就长出麦穗儿,稻子给你 一个拥抱!//老师和我有个约定/老师 说,我教你唱最好听的儿歌/我说,我要 写 最 美 的 诗 ,献 给 您 一 一 亲 爱 的 老 师!//我和妈妈有个约定/我说,请妈妈 不要吼叫,就算我做错了事情/妈妈说, 谢谢你的提醒,我保证!

孩子说:爸爸你不知道,我的说话诗,最关键的那句,其实,是我从《熊出 没》里看来的。有了这一句,别的句子, 就像自来水管里的水,哗啦哗啦就流出 来了。

到六岁,孩子已经有了大量的“阅 读”——一种是传统意义的阅读,比如 看图画书,看一些“桥梁书”,他依靠部 分认识的文字加上图画,能够基本完整 地理解图画书中故事的内容和意义;另 一种“阅读”其实是听,是从父母“睡前 伴读”那里,以及“喜马拉雅”“洪恩识 字”等音频读物中,用耳朵和心去“阅 读”。他这种“阅读”都读了些什么呢? 《小战马》《鲁滨逊漂流记》《夏洛的网》 《甘地传》《西游记》等等,一段时间,这 些小说中的人物或历史上的真人的命 运,竟然让他非常着迷。他开始崇拜甘 地并记住了“国大党”,以及甘地创立印 度教提倡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 张。那年春节,我为了一家人“年年有 余”而当着孩子的面杀了一条大鱼,孩 子提出抗议并表示绝不吃鱼,理由是, 他看见鱼“活蹦乱跳”的样子,现在却躺 在餐盘里,感到难受。尽管孩子对这些 名著的理解以及做出的反应还很“表 皮”,但是仍然让我感到了强烈的吃惊。

为了见到鲁滨逊漂流过的大海、体 验海岛生活,我们一起坐船,去了舟山, 后来还坐邮轮去了日本。在城堡一样 的大船上,孩子每天坚持写“航海日 志”,连写带画,将他的惊奇和见闻,浓 缩到他的日志上,让我感到和孩子一样 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当然孩子日常更愿意看的书籍,是 雷欧幻想的《查理九世》,是《植物大战僵 尸》《我的世界》这一类流行读物。当我 看到《查理九世》书扉“阅读提示”说,这 些书“适合九至十二岁以上孩子阅读” 时,不由得笑了。因为,我眼前这个才六 岁多的孩子,不仅喜欢看,而且完全能够 接受和理解书中设置的那些所谓的“脑 洞大开”“智力闯关”等游戏。一遍读后, 就能复述全书。不能不说,作者雷欧幻 想(现在应该是一家写作坊了吧)既有文 体创新意识和强大叙事逻辑支撑,又深 谙少儿阅读心理,才会让那么多的少儿 读者争先恐后、手不释卷吧?

一套以孩子潇潇为原型的《那年我 四岁》《那年我五岁》《那年我六岁》,在 孩子参与下早已杀青,因为美国画手和 国内出版繁文缛节的缘故,将延迟到今 年“六一”前后才能见书。早已从电脑 屏幕上熟读了该套全书并一度津津乐 道于书中故事的孩子,他的阅读兴趣, 如今已经转向了《米小圈上学记》。孩 子说,他们上海师大幼儿园大班,早就 “风靡”这个了。虽然是“跟风”阅读,这 也算是“幼小衔接”的纸上预演吧。

说了这么多,我是想说:作为家长, 我们对自己身边哪怕还很年幼的孩子、 以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知道多少?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各位“灵魂工程师”, 对自己的小读者、小读者的阅读能力、阅 读兴趣、阅读需求,到底又知道多少?

引发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是我在2019年“六一”到来前夕,读到一 组短文,短文作者名叫彭琪涵,是一位 十二岁女孩,正读某中学的初一。

来看其中一篇:《十二岁的梦》。彭 琪涵这样写道:

十二岁那年,确实发生了好多事; 不知怎的,十二岁那年,都像是一场 梦。如今我终于明白,我渡过了万里狂 风,渡过了千条性命,渡过了诗酒年华, 唯一渡不过你不顾而去的目光。

——题记

十二岁的故事,是平庸,是惊世,是 绚丽,是落魄,是风,是雨。

门前开了十二年的花飘落至肩头, 我想起老爷爷卖的糖。这年,我常去路 口找他买糖,偷偷的,我不敢告诉父母, 这年的糖软软的,又不粘牙,吃下去满 是幸福的感觉。这年过后,我再也没吃 过如此美味的糖果,老爷爷似乎也随着 岁月一并消失不见了。十二岁便是这 样,我有好多好多的遗憾,好多好多的 愿望,我还不想长大,我还想着留在这 个温暖的夏天。

十二岁的故事不带有任何涟漪,是 清爽,是安稳。

二零一八年很重要,比方说我的十 二岁生日,比方说我的新伙伴,狂风暴 雨般通通向我奔来,我幸福又诧异。“塞 翁失马是因祸得福”,我算什么呢?我 常和那位朋友跑去操场上,看班上那些 男生们打球,看太阳落下地平线,泛起 一丝金黄,这就是青春啊,我们常常感 叹。十二岁以后也是青春,可十二岁里 却有我梦里得不到的人。

十二岁的故事,除了想象里贝加尔 湖的鳕鱼,其他的世界,满是匆忙。

我十二岁那年时常喜欢看向窗外, 外面有摇晃着的青翠绿叶,外面有微风 吹走了我的念想;我也时常爱看学校里 被风震荡得一波一波的柔软草皮,那真 是发自内心的温柔啊。我那年曾站在 学校四合院的楼底,向上眺望,原本碧 蓝的天空已经变成了殷红色,我一想, 明天逃不了的又是一场大雨。

十二岁的故事,是笔尖落到宣纸上 的一点墨迹,是飘渺的浮云。

一场暴雨倾泻过后,眼镜上总爱起 一层薄雾,我看世界都是雾蒙蒙的,我 想象自己穿梭在云雾之间,越过十二级 台阶,登上大殿。“这是一场梦吧!”我回 到了早自习读的语文书中“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 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 到《断章》,她一定是装饰了我的梦,可 后来她走了,我失眠了,却还是梦到她 装饰了别人的梦。

十二岁的故事是陈酿的红酒,可谁 又知道是什么味道。

我喜欢十二岁,我想要超过时间, 我想从头再过一遍这个无能为力的年 纪,让我把所有的愿望满足,大概想留 住十二岁是因为:

让我停住脚步,让我仰望星空,我 想要自由与闲暇,我想要感受十二岁的 诗酒年华。

这个“十二岁的梦”所讲述的十二 岁的故事,让我读后有点儿“懵圈儿”: 这是我们习见的十二岁初一孩子的思 维、情感、语言、表达吗?

这个十二岁的初一小女生,很喜欢 在每篇文章开笔之前写段“题记”。也 许在她看来,“题记”就是全篇的“画龙 点睛 ”,藏着阅读和理解全篇的“密 钥”。比如这一篇,就有这样一段:“我 渡过了万里狂风,渡过了千条性命,渡 过了诗酒年华,唯一渡不过你不顾而去 的目光。”在我看来,前面三句,都是夸 张,十二岁孩子,会有什么“万里狂风” “千条性命”“诗酒年华”呢?人生的风 帆,还没扯开;人生的旅途,还没上路。 当然,就算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也 没有什么不可以。十二岁少女,偏就爱 拿这些夸张的词句,来铺垫“唯一渡不 过你不顾而去的目光”,不也是烘云托 月、水涨船高的一种修辞吗?

文中反复提到那个“你”,“迷人的 你”“爱笑的你”“你不顾而去”,你是 谁?你去了哪里?你为何而去?你去 “装饰”了谁的梦?文中那些莫名的惆 怅,浅浅的忧伤,深深的失落,淡淡的禅 味,无助的叹息,复杂的意绪,以及那样 准确生动、优雅简洁、节制而有张力的 文字,竟出自一个十二岁女孩儿的手, 让我感到了惊讶和好奇。

为了找到“答案”,我接着读了她另 一篇:《桑染》——

这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因为, 人在忧郁的时候总是喜欢看日落的。

——题记

初次见你,你裂开嘴的对我笑,笑 得灿烂阳光;初次见你,你还不知道我 的名字,你只能“同学”“同学”地叫着。 那时有一缕阳光为你镀上金边,那个微 笑刻骨铭心,从那天开始,我听着蝉鸣, 发誓说我喜欢夏天,即使连风都是烫 的,我也还是喜欢它,阳光和蟋蟀,谁来 的时候也没有商量,即便阳光明媚,就 连窗外五彩纷呈的晚霞移动也格外温 柔。

七月初有冰甜的杨梅,十二月有带 着霜的冬草莓,殊不知,九月有迷人的 你。

在好多个桑葚成熟的夜晚,我都听 你说,“我从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 我向往的自由是勤奋和努力”。从那节 晚自习后,我就后悔没有早点走进你的 生活,去认识那个奇妙的你。

后来呀,我们成了朋友,亦师亦友 的关系,我既是不断地向你请教问题, 也愿意把难过都倾诉给你听。这个学 期,我过得比以往都要充实,大概是因 为你的出现吧,我便繁花似锦。

我捧着半糖少冰的珍珠奶茶,今天 的蝉不知怎地,声音十分枯燥乏味,原 本都说好了一起前进的,怎么突然就反 悔了呢?

西瓜最甜的那一口我尝过了,学校 最凉快的树荫蔽过了,可是心里总是缺 了点什么,你要走,怎么不早说呢?

星星亮得怕人,我想见你,思之若 狂,我想现在立马跑到你身边,谴责你 为什么要离开我,可我又舍不得,明明 让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活,却又要不负责 任地收回。你的背影此时让我畏惧,让 我不敢靠近,可我想了想,我要活成你 的样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可能一直是 个秘密。

那天的我,坐在后山上看日落,对 一张琴,一壶酒,一片云。我本就应该 想到,抓住了蝉,绝不等于抓住了夏天。

回到你我相遇的日子,我说:“初次 见面,请多关照!”

你还未来,我还在等。

哦,读到这里,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算是明白了,十二岁的小女生,文章中 那些朦朦胧胧的焦灼情感、懊悔意绪, 与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初恋无涉,而是 写了小女生与一个年轻女老师从相识 相知到相分相离的一段情愫。却写得 如此缠绵悱恻、玲珑剔透,欲罢不能,欲 说还休,胜过了多少成年人情书海誓山 盟的虚情假意!

“我本就应该想到,抓住了蝉,绝不 等于抓住了夏天。”这样的句子,一开始 让我惊艳,转而一想,这样的词句不是 出自某首歌词吗?“七岁的那一年/抓住 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十七岁的那 年/吻过他的脸/就以为和他能永远。”但 是被她顺手拈来,活用到这里,是多么 贴切,多么自然,多么地恰到好处。或 许,这就是当代少年造句行文寻找“出 处”或“引经据典”的一种新的方式吧?

彭琪涵这样的短文,我的手机上一 次收到了七篇。如果算上这个少年从 十岁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陆续看到过 她的那些诗文,总共十多二十篇了吧, 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都有 “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架势,而且,在我 看来,都远远超过了她这个年龄、这个 学历和阅历“作文”应有的要求。惊讶 和好奇,让我产生了一个愚蠢的念头: 我想见见作者,顺便跟文章作者交谈一 下。就像那个形容作家和读者关系的 蹩脚的比方:吃过了蛋,还想见见下蛋 的鸡。我这是“逆追星”的心理节奏 吗?司马迁曾经隔空感叹,“读孔氏书, 想见其人”。我不是司马氏,彭琪涵更 不可能望孔氏项背。但是古今阅读者 的心理却是相通的吧?正瞎琢磨着,孩 子妈妈告诉我,“冉老师,不好意思啊, 安排不出时间让孩子专门来见您。您 不知道,现在的初中生有多忙。委屈您 了,我们就用开车送她到校的这段路程 时间,您跟她聊几句吧。”

以下,就是大约十来分钟路程的聊 天记录:

冉:这些是老师或学校让写的文章吗?

彭:不是,是我课余,心情不好时写 一点,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写一点,都是 碎片时间里写的小碎片。

冉:呵呵,小碎片儿。你是想表达 什么?

彭:心情。

冉:看来大多是心情不好的产物啊?

彭:不全是。心情好可以在笔下写 得不那么好,心情坏也可以笔下写得不 那么坏。

冉:那你是笔指挥心情?

彭:是情感逻辑指挥文字。

冉:你的写作,受课本文章影响吗?

彭:基本不受。

冉:那你看的课外书主要有哪些?

彭:林清玄啊,余秋雨啊,等等。 (说着,她递过来一个精美的笔记 本,哇,打开,里面全是她工整抄写这些 作家的金句!满满一大本呢!)

冉:你写的文章,给语文老师看过吗?

彭:看过。

冉:他们怎么评价?

彭:第一个老师,比较欣赏,可是她 很快调走了;第二个老师,刚来,还不 熟,但是她说,这样的文章,不提倡,不 鼓励。因为……

冉:因为什么呢?

彭:因为,她说,如果放在“中考”或 “高考”考试中,很可能得“低分”。

冉:你觉得老师意见对吗?

彭:对的。 冉:那你听老师的这些意见吗?

彭:不听。 冉:是公开不听吗?

彭:不会。我只是写我喜欢的,最 多不再给老师看到。

冉:我记得,曾经我让你妈妈转给 你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书,好多还是国 内省内很有名的作家的书,你看过吗?

彭:看过一些。 冉:为什么是一些?喜欢这一些吗?

彭:少数比较喜欢,多数基本不喜 欢。所以,就只翻了一些。

冉:哦,眨眼就到学校了。最后问 一个问题:你的写作,想发表吗?

彭:不想。 冉:为什么?

彭:就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变 化,自己写着玩儿。

说着,她把那本原本打算让我仔细 翻看的笔记本又要了回去。说,还是算 了,就不给老师您看了。下车时,很礼 貌地打了招呼,说了再见。

一个十二岁却已经身高一米七三 的青春背影,跳跃着,很快就淹没在校 园里那些千篇一律的式样有些呆板的 校服当中。

回去路上,她的妈妈一边开车一边 说:“孩子这么小,就有这么多古灵精怪 的文字、复杂的情感,是不是不够‘正能 量’啊?我希望她到处多走走,都看看, 多写写那些美丽的风景,美好的世界,不 要过早沉湎在这样的‘小我’情怀中。冉 老师您说对吧?可是她偏不听,还说如 果非要让她写那些,还不如不写。这是 不是提前进入青春逆反期了?”

一时间,我好像无言以对。我以暂 时的沉默,没有直接回答小女生妈妈的 问题。心里却想:一个初中生,一篇写 给自己看的“小碎片儿”,可不可以不那 么“正能量”?既然是孩子纯粹“写着玩 儿”,可不可以就写点自己喜欢的那些 “禅味”和“忧伤”?可不可以就写点还 没开始的人生“迷茫”以及内心说不清 楚的“欲望”?她刚叩问的写作之门,可 不可以不是那么唯一或“正宗”?她刚 开启的写作之路,可不可以走得稍微有 那么点儿“离经叛道”?这些让语文老 师比较为难、也让女生妈妈感到费解的 问题,真的是问题存在着吗?

那些以各种范文,试图给孩子写 作和人生做出“示范”的作家(以及像 我这样经常“走进校园”的所谓评论 家),对当下的孩子——比如这一个刚 踏进初中大门的女孩子的内心世界, 又知道多少?

冉隆中, 一级作家、兼职教授、昆 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 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 要作品有《文本内外》《底层文学真相报告》《重九重九》及《那年我N岁》系 列、《中国节日》系列等二十多部儿童 文学,主编和策划出版《昆明的眼睛》 《昆明读城记》《昭通文学三十年》《七 彩云南儿童文学精品书系》《七彩云 霞红飘带》《益考拉儿童文学精品书 系》等系列图书一百多部,曾多次获 得云南省文艺基金奖一等奖、云南省 精品文艺图书奖以及《文学自由谈》 大奖等。

热点推荐点击即可浏览

▶昭通这个村委会为何请村民吃大餐?

▶重磅丨昭通发掘出青铜时代早期文物,300余件!

▶5月版,昭通市政府公布领导成员工作分工!

▶昭通市委市政府通报,4单位21名责任人被追责!

▶5家昭通民主党派今天集中换届,附当选主委名单!

▶首趟6点半发鲁甸,昭通事业考试,附两大考区乘车攻略!

▶2019昭通中心城市小学划片招生有新进展,5月28举行听证会!

▶这列发往昭通的火车因为一个人被紧急扣停,为何读完却纷纷点赞?

▶征集61名昭通孩子微心愿,圆梦一个别样儿童节!

▶双职工30万单职工15万,昭通公积金提取贷款政策明天起新调整!

▶今天中午,昭通市长在金色热线就社会关注的7大问题进行回复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

审核丨@晶姑娘

运营总监丨@俺是大笨蛋

运营副总监丨罗琴

责任编辑丨@俺是大笨蛋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