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海鲜还能吃吗?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海鲜还能吃吗?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2023年8月24日的北京时间12点,日本核污水排海已正式开始。经常关注时事政治的网友都应该知道,最早日首相岸田文雄在相关阁僚会议会议上就宣布过从2023年的24日起17天内排放第一批共7800吨核污染水,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12万吨。
据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显示,曾提出5种排放方式。但他们最终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个“所需时间最短,花费也最少”的方案,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
那么,日排放的核污水里到底都有啥?
核废水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就像:铯(如137Cs和134Cs)、锶(如90Sr)、氚(如3H)和碘(如131I)等。尤其是137Cs和90Sr,这两种是强致癌物质,可以积累在生物体中并持续释放辐射。
总之,这些核素释放进海洋后,会通过空气、土壤、水以及食物链进入人体,最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可能会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可怕也很气愤?!是啊,甚至可以用大大的无语来形容~
话说回来,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日本把核废水排进海里,只要以后不吃海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也不全是,就像进口日本部分地区食品、饲料等都该谨慎购买,包括日本的化妆品,也可能会含有放射性物质……
那当核污水开始排放后,大概多久会到我国沿海?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海洋工程团队的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
预计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最后向南太平洋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日本无视国际社会强烈质疑和反对,执意宣布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面对这样“不讲道理”的国家,我国已经采取措施:
中国海关总署: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禁止进口日本东京、福岛、千叶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
面对已成定局的日本核废水排放,作为老百姓该如何做好防范?
首先就是停止使用海水(指沿海地区,尤其海边农村),要避免接触和食用污染的海产品,特别是生腌一类的。要去正规商场购买食物,对于进口鱿鱼、秋刀鱼、鳕鱼、明太鱼等,尽可能避免食用。
也要少喝茶或是不喝,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是因为茶叶含有硫酸、亚硫酸盐或硝酸盐等成分,会导致131I的排出代谢周期延长,就增大了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多吃含硒的食材,因为硒会促进131I的排出,比如:花椰菜、香菇、大蒜等。这些食材含硒的成分都很高,或者也可以吃品牌富硒米,都可以的。
还有就是,如果你不小心摄入辐射性食品,也别慌~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是,大量摄入就会出现乏力、食欲下降、腹泻、呕吐等不适,需要及时看医生。
总之,面对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大家也不要过于惊慌,平时到网上多学一些防护措施,除了在日常饮食和用品上多注意以外,也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吧,更不能听信和传播谣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核污染问题。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场核泄漏事故,成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核灾难。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积聚了超百万吨核污染水。随着核电站积聚的核污水越来越多,在距离福岛核事故过去10年后,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要将福岛核电站的污水排入大海。
当地时间8月22日,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海鲜还能吃吗?
Q1.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里都有啥?
日本核污染水中含氚、锶-90、铯-137、钴-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
氚
极微量的氚对人体影响较小,但气的氧化物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肺脏组织和无损伤的皮肤所吸收,产生内照射,会对遗传、生殖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伤害。
铯
铯-137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挥发性以及活性,环境中的铯-137进入人体后容易滞留在全身软组织,尤其是肌肉中,摄入量过大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碘
放射性碘污染中131碘属于高毒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容易在甲状腺中积累,损伤甲状腺细胞,当损伤持续发生时,人体会发生低甲状腺素血症,严重的甚至导致癌变。另外,未成年人由于甲状腺代谢比较旺盛,受到的伤害相对比较严重。
锶
锶具有很高的毒性,当大剂量的放射性锶进入体内时,会引起机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因为锶与钙的化学性质相似,作为典型的亲骨性元素,容易影响骨骼和牙齿的钙化过程,导致畸变、癌变等,危害骨骼健康。
图源/央视新闻
日方主张,日本所排之水并非“核污染水”,而是经过ALPS“多核素去除设备”净化过的处理水。但美国《科学》杂志指出,ALPS在净化处理过程中,会不时漏掉钌、钴、锶、钚等放射性寿命更长且更危险的同位素。半衰期达到数万年。
核污染水入海可能对人造成损害的路径图源/百度百科
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会被海藻吸收,形成稳定的有机氚,被鱼虾吃掉,走向人类的餐桌。此外,核污染水中钴60的半衰期大约是5.27年,其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人如果长期暴露于伽马射线中,将会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到5000多年。
Q2.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
早在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其中,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图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岛附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高浓度区域将沿着35°N线附近向东延伸,从开始的东亚附近海域扩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时,中国东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现浓度较低的浅粉色,而北美西侧海域已经基本被浓度较高的红色覆盖。
Q3.日本为什么不顾反对坚持排污?
日本2011年发生福岛事故后,为控制核反应堆的温度,东京电力公司向反应堆内注入大量冷却水。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再加上雨水与地下水日复一日地涌入,核电站内不断产生越来越多带有辐射物质的核废水。
实际上,核污染水的处理方式,并不只有入海这一种选择!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的报告中,曾经提出过注入地层、排入海洋、蒸汽排放、电解释放、固化填埋等五种方案。
图源/央视新闻
在这5种方案中,将核污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预估需要17亿—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2.03亿元。最昂贵的办法是将其固态化埋入地底,预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2020年2月,日本政府负责处理核废水问题的相关委员会发表评估报告,列出了排放海洋和蒸汽释放两种方案,并称综合操作、技术、经济和时间因素来看,排污入海“更加切实可行”。日方称,氚排入海中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对较小”。
专家认为,国际社会迄今为止,将核废水排入海洋这一做法史无前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日本政府此举将构成典型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法责任。
不过,日方最终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一“所需时间最短,花费也最少”的方案,打算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
Q4.进口海鲜还能吃吗?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已经对日本进口食品出台较为严格的检测标准。进口日本部分地区食品、饲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的证明与原产地证明;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对进口的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口。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已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畴。所以,大家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过度担忧,我们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核废水对我国近海渔业影响很小,因为根据北太平洋洋流图,核废水将随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并随北大西洋暖流率先抵达加拿大海域,随后在加利福利亚洋流的推动下扩散至美国西海岸海域,最后经北赤道暖流抵达中国台湾海域并进一步扩散至中国东海海域,这个过程时间很长,且近海有来自内陆河流的河水注入,进一步减小了影响。
但是对于远洋渔业,核废水的影响相对较大,我国的远洋渔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废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扩散的海域。
因此,在选择和食用海鲜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产地和种类,并根据相关标签和信息进行判断。
Q5.日系化妆品到底安不安全?
日本的化妆品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19年开始,日本成为中国化妆品第一进口国,直到2022年位置被法国取代。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化妆品行业TOP5进口国分别为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其中,法国进口金额达到41.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8.64亿元),占总进口金额的比例为24.98%;其次是日本,进口金额为41.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6.23亿元),占总进口金额的24.77%。
那么,核废水排放是否会对这些日资化妆品产生影响?还能正常使用吗?
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首先要以是否使用海洋原料对化妆品进行分类。核废水排放可能会对海洋来源的原料产生影响,如海藻、鱼胶原蛋白等。“除了直接来自海洋的化妆品原料外,还包括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会被海洋生物富集,并被带入化妆品原料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和标准强制化妆品工厂进行放射性检测。在发生地震后,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行业组织)发表声明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所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导致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日本一些化妆品公司也增加了产品的放射性浓度检测项目。
根据我国《海关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海关依法对各类海关监管对象开展核辐射监测,以防范放射性物质非法出入境。
Q6.日本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
随着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即将实施,日本国内的反对声浪不断高涨。日本法律界人士表示,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违背了国际法义务。
日本律师户冢悦朗从事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诉讼案已有数十年,他指出,日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遵守公约,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违背了公约规定的义务。
日本律师户冢悦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规定,各缔约国有保护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第194条第3款规定应防止从陆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向海洋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违反这些条款的规定。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场核泄漏事故,成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核灾难。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积聚了超百万吨核污染水。随着核电站积聚的核污水越来越多,在距离福岛核事故过去10年后,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要将福岛核电站的污水排入大海。当地时间8月22日,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海鲜还能吃吗?Q1.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里都有啥?日本核污染水中含氚、锶-90、铯-137、钴-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氚极微量的氚对人体影响较小,但气的氧化物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肺脏组织和无损伤的皮肤所吸收,产生内照射,会对遗传、生殖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伤害。铯铯-137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挥发性以及活性,环境中的铯-137进入人体后容易滞留在全身软组织,尤其是肌肉中,摄入量过大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碘放射性碘污染中131碘属于高毒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容易在甲状腺中积累,损伤甲状腺细胞,当损伤持续发生时,人体会发生低甲状腺素血症,严重的甚至导致癌变。另外,未成年人由于甲状腺代谢比较旺盛,受到的伤害相对比较严重。锶锶具有很高的毒性,当大剂量的放射性锶进入体内时,会引起机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因为锶与钙的化学性质相似,作为典型的亲骨性元素,容易影响骨骼和牙齿的钙化过程,导致畸变、癌变等,危害骨骼健康。图源/央视新闻日方主张,日本所排之水并非“核污染水”,而是经过ALPS“多核素去除设备”净化过的处理水。但美国《科学》杂志指出,ALPS在净化处理过程中,会不时漏掉钌、钴、锶、钚等放射性寿命更长且更危险的同位素。半衰期达到数万年。核污染水入海可能对人造成损害的路径图源/百度百科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会被海藻吸收,形成稳定的有机氚,被鱼虾吃掉,走向人类的餐桌。此外,核污染水中钴60的半衰期大约是5.27年,其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人如果长期暴露于伽马射线中,将会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到5000多年。Q2.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早在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其中,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图源/中国科学杂志社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岛附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高浓度区域将沿着35°N线附近向东延伸,从开始的东亚附近海域扩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时,中国东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现浓度较低的浅粉色,而北美西侧海域已经基本被浓度较高的红色覆盖。Q3.日本为什么不顾反对坚持排污?日本2011年发生福岛事故后,为控制核反应堆的温度,东京电力公司向反应堆内注入大量冷却水。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再加上雨水与地下水日复一日地涌入,核电站内不断产生越来越多带有辐射物质的核废水。实际上,核污染水的处理方式,并不只有入海这一种选择!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的报告中,曾经提出过注入地层、排入海洋、蒸汽排放、电解释放、固化填埋等五种方案。图源/央视新闻在这5种方案中,将核污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预估需要17亿—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2.03亿元。最昂贵的办法是将其固态化埋入地底,预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2020年2月,日本政府负责处理核废水问题的相关委员会发表评估报告,列出了排放海洋和蒸汽释放两种方案,并称综合操作、技术、经济和时间因素来看,排污入海“更加切实可行”。日方称,氚排入海中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专家认为,国际社会迄今为止,将核废水排入海洋这一做法史无前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日本政府此举将构成典型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法责任。不过,日方最终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一“所需时间最短,花费也最少”的方案,打算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Q4.进口海鲜还能吃吗?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已经对日本进口食品出台较为严格的检测标准。进口日本部分地区食品、饲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的证明与原产地证明;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对进口的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口。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已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畴。所以,大家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过度担忧,我们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核废水对我国近海渔业影响很小,因为根据北太平洋洋流图,核废水将随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并随北大西洋暖流率先抵达加拿大海域,随后在加利福利亚洋流的推动下扩散至美国西海岸海域,最后经北赤道暖流抵达中国台湾海域并进一步扩散至中国东海海域,这个过程时间很长,且近海有来自内陆河流的河水注入,进一步减小了影响。但是对于远洋渔业,核废水的影响相对较大,我国的远洋渔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废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扩散的海域。因此,在选择和食用海鲜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产地和种类,并根据相关标签和信息进行判断。Q5.日系化妆品到底安不安全?日本的化妆品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19年开始,日本成为中国化妆品第一进口国,直到2022年位置被法国取代。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化妆品行业TOP5进口国分别为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其中,法国进口金额达到41.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8.64亿元),占总进口金额的比例为24.98%;其次是日本,进口金额为41.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6.23亿元),占总进口金额的24.77%。那么,核废水排放是否会对这些日资化妆品产生影响?还能正常使用吗?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首先要以是否使用海洋原料对化妆品进行分类。核废水排放可能会对海洋来源的原料产生影响,如海藻、鱼胶原蛋白等。“除了直接来自海洋的化妆品原料外,还包括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会被海洋生物富集,并被带入化妆品原料的情况。”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和标准强制化妆品工厂进行放射性检测。在发生地震后,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行业组织)发表声明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所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导致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日本一些化妆品公司也增加了产品的放射性浓度检测项目。根据我国《海关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海关依法对各类海关监管对象开展核辐射监测,以防范放射性物质非法出入境。Q6.日本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随着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即将实施,日本国内的反对声浪不断高涨。日本法律界人士表示,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违背了国际法义务。日本律师户冢悦朗从事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诉讼案已有数十年,他指出,日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遵守公约,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违背了公约规定的义务。日本律师户冢悦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规定,各缔约国有保护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第194条第3款规定应防止从陆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向海洋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违反这些条款的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日本排放的核污水的来源。这些核污水主要是来自核电站的运行和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这些废液中含有很多放射性物质,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碳14、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等,它们会对人体造成辐射危 害2。
⃣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核污水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什么影响。根据目前的监测数据,这些核污水已经污染了日本周围的海域,包括中国沿海。如果这些核污水继续向东漂流,它们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沿海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核污水的危害是极大的,必须要正确面对,想解决怎么处理核污水,才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现的生态环境,不然也会危害后代生活。
那么,海鲜环是否能吃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海鲜环指的是海鲜产业,包括捕捞、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如果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受到了核污水的污染,那么海鲜就不能吃了。经过核污水污染的海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进化,或许自身也会携带病毒的可能性,自然就吃不得了。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核污水的扩散情况以及海鲜产业的食品安全状况,确保我们的饮食安全。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核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同合时作,,我共们同也研应究该和加解强决自这身个的问科题技。研发和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一.日本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锶-90:锶-90是锶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约为28.8年。锶-90具有很高的毒性,当大剂量的放射性锶进入体内时,会引起机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锶-90与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容易影响骨骼和牙齿的钙化过程,导致畸变、癌变等。
2.氚:氚是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又称超重氢。氚的半衰期约为12.3年,其β衰变只会放出高速移动的电子,不会穿透人体,因此只有大量吸入氚才会对人体有害。日本政府声称,经过处理后,核污水中除了氚之外的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氚浓度也将稀释到日本国家标准的1/40。
3.碘(Iodine):碘也是核事故后可能存在于核污水中的元素之一,它在气态中可能会被释放,然后降落到水中。
4.碳-14: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约为5370年。碳-14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有机化合物,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碳-14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内照射造成基因损伤和癌症风险。
5.钴-60:钴-60是钴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约为5.27年。钴-60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人如果长期暴露于伽马射线中,将会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
6.铯-137:铯-137是铯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约为30年。铯-137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挥发性以及活性,环境中的铯-137进入人体后容易滞留在全身软组织,尤其是肌肉中,摄入量过大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7.钚(Plutonium):尽管福岛核事故中的钚释放量相对较小,但钚是一种高度放射性的元素,可能存在于核污水中。
二.排污后扩展及影响:
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左右就可能到达我国沿岸海域,并在1200天后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海洋洋流和食物链的传递,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因此,建议您在购买和食用海鲜时,注意选择正规渠道和来源,查看相关的检测证明和标签,避免食用来自日本或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区的海产品。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污后何时到达中国沿海?海鲜还能吃吗?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