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阿美族的历史传说撰写,主要解答关于阿美族的历史传说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卑南族的历史传说卑南族puyuma普悠玛社传说卑南族的普悠玛社(Puyuma),今又称为南王部落,是卑南族竹生系统中的代表。关于卑南族普悠玛社的起源,有如下的传说:南王社的祖先从圣山aPangan(现今峦山)下山后,各自找适合的地方分散居住,当时有六个家族设PaLaKaun(集会所),六个会所分散有很多不便,经过各家族的长老商议,决定把集会所集中在maydatar(地名)地方,六个集会所面对面的集中在PasaraaD(家族名)的本家前面,长老们开会如此集合各家族集会的行动称为Puyuma(是集中团结之意)。从那时开始南王自称Puyuma。另外关于普悠玛社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描述后来成为普悠玛社的地点原本有许多的阿美族人,有一次两族人一起猎鹿,回来之后将兽肉平分,阿美族人得到心脏,卑南族人得到肺。阿美族人要求要和卑南族交换,卑南族人也同意了。后来阿美族人又要求要将煮熟的心脏与肺放入水中,并约定沉下去的那一边可以得到当地的土地,结果心脏沉下,阿美族人的肺浮在水面上,卑南族人于是得到了土地,并建立普悠玛社。卑南族外婆的诅咒(卑南石柱)传说1896年,(日)鸟居龙藏在台湾进行人类学调查时,发现了石柱遗址并留下最早的照片记录。之后《番族调查报告书:阿眉族》和《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都出现卑南石柱的照片,被认为是阿美族旧社的遗址。但首先以“卑南遗迹”命名,且从事研究工作的是鹿野忠雄(1930)。鹿野忠雄曾于1928-1929年间数次勘查,他不但测量了石柱的大小尺寸,也根据卑南社人的说法,推测这些石柱可能是“旧番社”的石柱。神话中的卑南遗址,宛如一部动人史诗,讲述的是“拉拉鄂斯人的毁灭”,又称为“外婆的诅咒”。宋龙生于卑南族南王社所采录到的神话分上、下二部叙述。上部是“卑南少年英雄传”,介绍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二兄弟之来历及其长成,直到二人建立少年集会所及弑父;下部是“拉拉鄂斯震毁录”,则讲述二人因盗取拉拉鄂斯人的甘蔗,使弟弟陷入拉拉鄂斯人手中,哥哥制作风筝帮弟弟脱困,进而复仇、降下地震让拉拉鄂斯人彻底毁灭。因宋氏采录的神话叙述漫长,基于篇幅及主题,将简略叙述如下:往昔有两位卑南族兄弟,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经常在夜间到拉拉鄂斯人的甘蔗园中偷取甘蔗。两人每次都在黑夜去,并发出:“吱、吱”的叫声,让拉拉鄂斯人以为是古由的一种狸类小动物。不久,拉拉鄂斯人觉得甘蔗不像是被古由吃过的样子,反像是人吃过的痕迹,便用火灰洒在甘蔗园必经的路上,次日再去查看时,发现有人的脚印。当晚,他们在甘蔗园事先埋伏,两兄弟仍假装古由的叫声进入甘蔗园,遭到拉拉鄂斯人一拥而出地捉拿,哥哥个子比较高,一跳就跳出甘蔗园的石砌围墙,弟弟个子矮,没有跳过去,被捉住关进会所之中,并派人看守着。哥哥逃走以后,十分担心弟弟的安危,想到一个拯救弟弟的方法。他以藤片做了一个很大的风筝,他在前一天趁拉拉鄂斯人不注意时,把计画告诉了弟弟。放风筝的那天,弟弟在拉拉鄂斯人的集会所里,听到嗡嗡的响声,知道哥哥放出了风筝。风筝的嗡嗡声,引得大家的注意,对它议论纷纷且看得出神。弟弟也请求出去看风筝,拉拉鄂斯人轻易地让他出来;接着他用矮小的理由站上石臼,仍获得拉拉鄂斯人的同意。只见风筝正忽上忽下的飘着,大家都看呆了,阿鲁曝烷说:“真是令人稀奇的东西,借我一把刀,我可以把那飞的东西砍下来。”看守的人不疑有它加上好奇,所以把刀借给他。当风筝在第三次往下冲时,弟弟伸手抓住了风筝的长尾,哥哥看到弟弟拉上线,立刻收起线,风筝高高地飞上天空,到了天空,弟弟就顺手把借来的刀抛下,刀正巧落到一位怀孕妇人的肚子上,把她的身体从中剖开两半。卑南族人认为那时以后,人们才开始生双胞胎。哥哥于是把风筝拉往富源山顶,当弟弟降落时,因为风筝的拉力很强,他使劲地用两脚蹬地刹车,结果蹬出了两个土堆,成了富源山上两个独立的小山峰。这两个山峰,如今被卑南族族人称为马力瓦斯特山峰,意为双脚堆土山。弟弟救出后,由于被拉拉鄂斯人虐待,两兄弟决意报仇雪恨,就去请教住在巴巴都兰babatulan(卑南遗址王宅正南方600公尺处)的外祖母妲达姥tadanaw。兄弟俩请外祖母诅咒拉拉鄂斯人,妲达姥tadanaw便降下黑暗,让天地变成一片漆黑,却也造成自己的不方便。于是,二兄弟去都兰山借白色的鸡,让它啼叫,等到第三次啼叫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两人仍不服气,又去问外祖母:“有没有什么办法,把拉拉鄂斯人一举消灭掉?”外祖母叫他们到上界去制造地震,而地震使得拉拉鄂斯人居住的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都化成灰烬,那些没有倒塌的屋壁,也都化为石头,笔直地竖立在当地。如今留下的东西,仅剩卑南遗址上的“月形石柱”而己,拉拉鄂斯人则早已被毁灭。由于这个神话故事的关系,南王的卑南族一直把卑南遗址,也就是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这块土地视为禁地。月亮传说卑南族的故事说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没,连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幸存的五位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后来总算找到一处陆地;由于大地一片漆黑,于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当新日新月,以便寻找其它的人类。在卑南族的创世神话里,月亮和太阳将孩子带到世上,第一个是人类,接着是猴子、马、鹿、鱼和鸟;后来,卑南族的祖先流传,种植地瓜要依据月亮的变化,当月圆时不能耕作,月渐渐缺损时,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镰刀,也不要耕作。另有阿美族的传说提及两兄弟和妹妹因为已经完成母亲要安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交代,不觉兴高采烈的跳舞;三人跳着跳着,渐渐往地底陷入。他们齐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东边天空的太阳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是妹妹,我们永远造福人类,妈妈再见了。”这些情节清楚呈现这些族群认为日月与星辰是人所变成的。月亮与原住民岁时农作的关联,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寻到蛛丝马迹,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于昔日原住民赖以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获,秋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各族群形式各异的收获祭仪或歌舞,多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新谷与新酒的分享,让部落内部的成员重新凝聚心志,情感获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来年同样丰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圆满,也象征着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卑南族(Puyuma)因为有关始祖神话的不同,卑南族又分为南王群与知本群。南王群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竹子,知本群则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石头。清朝康熙年间,因南王群卑南人协助清廷平定朱一贵之乱的馀党,而被清廷册封为“卑南大王”,附近的阿美族、排湾族需缴纳贡赋给他们。卑南族原属母系社会,结婚时男子需入赘女方家。氏族姓氏的继承以女子为主,财产继承制是母传女,但因时代变迁,现已有所转变。社会组织以男祭师(rahan, 负责主持部落重要祭礼)和政治领袖(ayawan, 负责部落里重大事情的协调)为领导人。卑南族男子需行3次成年礼:猴祭(进入少年会所)、大猎祭(进入青年会所)和退役仪礼(在大猎祭中进行)。重要祭典包括收获祭、年祭、大猎祭等。卑南族善于刺绣工艺。人口约9,030(2003)。 著名歌手张惠妹就是出自卑南族人。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统和竹生的南王系统,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册封为“卑南大王”,邻近的阿美族和排湾族都要向其纳贡。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实力,是因为这一民族保持男子训练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猎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民族内部设立祭师和头目,信仰传统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艺品是藤编篮子。卑南族正称为普由马,分布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人口约一万多人,为所有“高山族”中汉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会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于社会的改变,现今母系社会的特色也渐渐的融入父系社会的制度。卑南族是以农耕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石生的“知本系统”及竹生的“南王系统”,部落内有祭师与头目,前者负责部落的祭祀活动,也可为人驱邪、治病、祈福,后者负责政治与军事的领导。卑南族的传统宗教十分盛行,如今各村尚有传统的巫师为族人治病、驱邪及生命礼俗的执行。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获祭、猴祭及大狩猎祭、除丧祭等。传统服饰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绣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绣的裙子及绑腿。男子则以蓝、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绣的绑腿裤,年长者则穿布满菱形纹饰、红色为主的无肩短上衣。手工艺以精细的藤编篮子最具特色卑南族人口约八千人,分居于8个村落,分布于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山壁海岸地带。也就是台东纵谷的南部,现属台东县卑南乡。这里多为悬崖石壁,乾隆《凤山县志.风土志》中记,“赴社水路仅容杉板船,……自粪箕湖入傀儡山,行二日可至,乌首盘旋,跋履易,处此则穿荆度莽,越岭攀藤,尤难施步矣。”可见卑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还有一部分卑南人散居在恒春半岛。从地理位置看,他们离海滨很近,但他们却更爱上山狩猎。男子成年的仪礼,以大狩猎为其先导。在粟收获祭后,还要连续举行三天仪式性狩猎。丧葬仪礼后还得以狩猎作为解除丧忌的最后仪礼。凡此种种,说明狩猎在卑南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猎场属于每一个公庙(会所,部落活动的场所)的公有财产,也是灵屋单位(一种祭祀祖先的结构)的财产,每次打完猎,猎人要把猎兽的下颚骨奉献在灵屋,以表示对祖灵虔诚的祀奉,也是希望祖灵保佑他们平安猎获和有丰硕收成。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是高山族中一个族群。社会以长女承家及男性年龄阶级组织为重。清康熙年间,因协助满清政府平定兵乱有功,朝廷赐予官捕服饰,也促使卑南族及邻近的排湾族等服饰的世俗化。
扫叭(sapat)石柱,位于瑞穗乡舞鹤台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卑南文化的一支。遗址区分布约成一椭圆形,范围南北长约六百公尺,东西宽约四百公尺,区内大石柱、阳石、阴石遍布,其中扫叭石柱高二丈四尺、宽七尺、厚三尺,关于其来源,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阿美族始祖的传说:在太古时期,nakaw与sera这对兄妹为了躲避洪水,乘著猪槽漂流到cilangasan山顶。他们两人结为夫妻,在此居住、耕种。但这个地方蛇很多,不适合定居,于是他们下山移居到加纳纳,但此处缺乏耕地,无法谋生,最后迁移到现在的奇密社定居下来。而留在加纳纳山上舞鹤社东方山上的石柱,就是他们当时住屋柱子的遗迹。 地理位置月洞乃丰滨乡的一项特殊景观,其海拔高约八十公尺,距海岸约八百公尺,洞穴全长约一百七十六公尺,洞内冬暖夏凉,温度约略维持在20度左右。月洞洞内岩壁上的景观十分的特别,有钟乳石、石笋、石柱、及蝙蝠群等景观。山洞内分左右两洞穴,左方洞口较大,可深入约五十公尺,右方洞穴较短,约四十公尺,入洞须搭乘小船,在洞的尽头,洞口斜向下方,小舟无法通过,据当地山胞表示,隐入水中的洞穴究竟多长,到目前还是个不解的谜题,因为水下还有洞穴。月洞为一个高于海平面百公尺的天然淡水洞穴,和太平洋并无连接点,但月洞内的水位,会随著月亮盈亏而变化,至今连国内外专家都无法解释原因,所以又称「月亮之井」或「月亮的水桶」。但有一说法是月洞的底部是封闭的,但在最低水位的附近,有与外界相连的孔道,所以积水会受太平洋潮水影响而升降。传说流传在此地的传说非常多且动人。例如,湖中有许多鲈鳗,从右方洞穴有一个比人还大的轤鳗化石,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野生鳗的乐园,而至目前为止曾发现最大只的竟重达十馀公斤,并具有攻击人类的能力,因此尚无人敢潜入水中探险,所以有所谓的千年鳗传说,一条是年老的白鳗跟人一样大,大概三个月出来一次,另一条是年纪比较轻的黑鳗,几乎每天都会出来。另外,遇到久旱不雨时,阿美民族族人就会到月洞去提水,并到月洞旁举行祈雨仪式,据说隔天就会下雨。相传月洞是以前一个原住民妇人发现的,因为罹患了不知名的皮肤病所以被村里的人赶了出去,有一天因为看到月光反射,发现了这个月洞,于是她走进洞里,用里头清澈的水洗过身体后,皮肤病竟然不药而愈,后来她回到了村里告诉族人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长老就把这里封为圣地,男人不能进入,每当久旱之时,村里面的妇人就必须到这里净身,并带著月洞的泉水到外头祈雨,没过多久老天就下雨了。 很早以前,在Balik山上(现美仑山),有一群身材高大、眼如猫眼、身体多毛的异族,他们自称「alikakay」(阿里卡该)。他们擅长法术与伪装,经常出没于部落中作乱。曾有一个很爱恶作剧的alikakay,经常一脚踏入民宅,破坏屋顶,或是将手深入屋内,要人帮他点烟。一次,他又故计重施,将手深入屋内要求点烟,里面的族人早有预备,用粗麻藤绳将他的手绑住,十几个青年同时拉,这个alikakay的手因此被扯断,落荒而逃。还有alikakay伪装成妇女的丈夫,欺凌妇女等。当时的部落里也常发生一些离奇失踪、死亡的事件。某日,一位妇女带著她的两个女儿在田里工作,由大的姊姊背著刚出生的小女儿在一旁玩耍。一个alikakay看到了,就变身为母亲的样子,假装要哺乳,从少女背后接过婴儿,藉机吃掉婴儿的内脏。之后,再假借婴儿熟睡,把她放回少女背上。没多久,婴儿的母亲正准备要哺乳,才赫然发现小女儿已经死了。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闹得阿美族人无法宁静的生活,且当时族人恐慌四起,不知所措,于是族人决定讨伐alikakay,于是召集了部落里最优秀的青年前往攻打。但不仅没办法伤害alikakay,还将他们击退到部落外。这天,正当头目在苦恼著该如何进攻的方法时,来到了海边的石头上,不知不觉的就睡著了,睡梦中出现了海神对他说:「alikakay不同於人类,她们最怕的是hinalidih(芒草)!」说完便消失,头目惊醒,急忙回到部落向族人说明了梦中海神的指示,於是全族人就展开了采集、与制作Porong(芒草结)的工作。隔日,正当族人带著准备好的Porong进行攻击时,alikakay的领袖突然请求族人说:「千万不要使用Porong,我们愿意投降!」善良的族人见此情景,也就收起了Porong,并告诉阿里卡该,远离阿美族人。阿里卡该为了答谢阿美族人不杀之恩,离开前告诉了头目:「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你们在河边或海边用槟榔、酒、tulun祭拜我们,你们将大获鱼虾!」说完便向东涉海而去,据说海水仅达其脚踝。从此以后,阿美族人变过著宁静快乐的生活。这一个阿美族人抵抗异族alikakay的传说,正是两个重要的祭仪活动——「捕鱼祭」与「丰年祭」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在现今薄薄社、豆兰社附近,居住著pakito与silaway两族。Silaway的风俗习惯跟阿美族人差不多,但pakito则喜欢吃人肉、蛇、蜥蜴等类,而且本性非常残忍。那时有一个阿美族的青年名叫aracay,他非常爱慕pakito族的一位美女,於是便入赘到那女孩家。他的岳父经常从外头带回人肉、蛇肉或蜥蜴等,家里的人都非常喜爱这样的食物。aracay夫妇也总是能分得一tipid(长形木头做成的盘子,夫妻共用),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aracay一人不敢食用,在众人力劝之下, aracay怕违逆大家美意,於是假装享用,暗中偷偷把肉偷偷丢弃在地上。一天,aracay和岳父去狩猎,岳父看到大蛇非常高兴,便叫aracay抓住大蛇,但aracay犹豫不前,因而让大蛇给溜走了。岳父相当不悦,但仍然继续前往深山狩猎,最后仍捕获一条大蛇。当晚,大家又一起享用蛇肉。这时,岳父说:「这样美味的佳肴,应该要和aracay的家人一起分享。」於是便叫女儿和女婿一同将蛇肉送去aracay家。aracay非常疼爱妻子,深怕自己的父母看到这样的东西,不但不喜欢,还有可能会要他解除婚约,造成夫妻分离。於是,在回家的路上,涉渡河水时,aracay故意在河里跌倒,让蛇肉被河水冲走。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一两次之后,一天夜里,aracay听到岳父母的对话,岳父说:「aracay三番两次这样做,分明是不把我们当成自家人,宁可把他杀来吃掉。」aracay听了害怕得全身打颤,勉强支撑到天亮,便以回家拿东西为由,赶忙跑回家,把这些恐怖的见闻告诉家人,并且交代,如到某天他没有回来,就是遇害了,请家人要前去找他,并且呼叫他的名字。说完,就神色凝重的回去了。等到约定的日子,aracay果然没有回来。於是aracay的家人便前往pakito族人家,假装有事找aracay,但其岳父却说他一早就出去狩猎了。aracay的父亲依照 aracay的交代,大声呼喊aracay的名字,这时隐约听到类似人呻吟的声音传来。岳父却说那是猪只的叫声。Aracay的父亲不信,便又再叫唤他的名字,每叫一次会听到类似的声音传来,他们循声找去,发现声音来自一个大木桶。aracay的家人合力打开木桶,赫然发现aracay正被盐巴腌渍著,家人赶紧将他救出来,但他的眼睛已经瞎了。Aracay的家人正想pakito族理论时,他们早就溜之大吉,不见人影了。 从前,马兰部落有个叫lubah的阿美族青年,他非常的贫穷,族人们也都不太看得起他。他自己一个人制作鱼网,在海边捕鱼度日子。有一天lubah捕到一条非常漂亮的鱼,全身闪著金黄色的光辉,还散发著特殊的香气,非常奇特。这个消息不久就在传开,大家争相到lubah家里,去看这条奇特的鱼。不久,清朝皇帝也听说了这件事,他要lubah把这条稀奇美丽的鱼献给他。但是lubah实在舍不得,於是以献出银子作为交换。皇帝答应了lubah的条件,lubah回到马兰部落剪纸做一万两银子,送给了皇帝。Lubah因为捕得这条珍贵的鱼而遭来麻烦,他心里十分的郁闷,想想乾脆把鱼放回了大海。lubah的日子又回覆以往的平静。这天,lubah出海捕鱼,没有捕到鱼,反而捉到一只鸡。他高兴的把它带回家养。这天,lubah的母亲一早起来正要做早餐,却发现早餐已经做好了,却不知道是谁做的,她决定要调查清楚。隔天清晨,母亲看到笼子里的鸡脱下羽毛,从笼子里走出来化做女人到厨房做起早餐,做完又恢复到鸡的模样回到鸡笼里。天亮了,母亲走到鸡笼把鸡从笼子内放了出来,感谢她做的一切,没想到鸡竟变成一位很美丽的女孩。这个消息,很快的又传到皇帝耳里。皇帝立即下旨要lubah献出鸡化身的美女给皇帝。Lubah不肯,他於是便藉演出连环剧的方法,用火药将皇帝炸死。从此,lubah当了皇帝,鸡化做的美人做了皇后。
卑南族puyuma普悠玛社传说卑南族的普悠玛社(Puyuma),今又称为南王部落,是卑南族竹生系统中的代表。关于卑南族普悠玛社的起源,有如下的传说:南王社的祖先从圣山aPangan(现今峦山)下山后,各自找适合的地方分散居住,当时有六个家族设PaLaKaun(集会所),六个会所分散有很多不便,经过各家族的长老商议,决定把集会所集中在maydatar(地名)地方,六个集会所面对面的集中在PasaraaD(家族名)的本家前面,长老们开会如此集合各家族集会的行动称为Puyuma(是集中团结之意)。从那时开始南王自称Puyuma。另外关于普悠玛社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描述后来成为普悠玛社的地点原本有许多的阿美族人,有一次两族人一起猎鹿,回来之后将兽肉平分,阿美族人得到心脏,卑南族人得到肺。阿美族人要求要和卑南族交换,卑南族人也同意了。后来阿美族人又要求要将煮熟的心脏与肺放入水中,并约定沉下去的那一边可以得到当地的土地,结果心脏沉下,阿美族人的肺浮在水面上,卑南族人于是得到了土地,并建立普悠玛社。卑南族外婆的诅咒(卑南石柱)传说1896年,(日)鸟居龙藏在台湾进行人类学调查时,发现了石柱遗址并留下最早的照片记录。之后《番族调查报告书:阿眉族》和《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都出现卑南石柱的照片,被认为是阿美族旧社的遗址。但首先以“卑南遗迹”命名,且从事研究工作的是鹿野忠雄(1930)。鹿野忠雄曾于1928-1929年间数次勘查,他不但测量了石柱的大小尺寸,也根据卑南社人的说法,推测这些石柱可能是“旧番社”的石柱。神话中的卑南遗址,宛如一部动人史诗,讲述的是“拉拉鄂斯人的毁灭”,又称为“外婆的诅咒”。宋龙生于卑南族南王社所采录到的神话分上、下二部叙述。上部是“卑南少年英雄传”,介绍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二兄弟之来历及其长成,直到二人建立少年集会所及弑父;下部是“拉拉鄂斯震毁录”,则讲述二人因盗取拉拉鄂斯人的甘蔗,使弟弟陷入拉拉鄂斯人手中,哥哥制作风筝帮弟弟脱困,进而复仇、降下地震让拉拉鄂斯人彻底毁灭。因宋氏采录的神话叙述漫长,基于篇幅及主题,将简略叙述如下:往昔有两位卑南族兄弟,阿鲁拿焰arunayan和阿鲁曝烷arupuwan,经常在夜间到拉拉鄂斯人的甘蔗园中偷取甘蔗。两人每次都在黑夜去,并发出:“吱、吱”的叫声,让拉拉鄂斯人以为是古由的一种狸类小动物。不久,拉拉鄂斯人觉得甘蔗不像是被古由吃过的样子,反像是人吃过的痕迹,便用火灰洒在甘蔗园必经的路上,次日再去查看时,发现有人的脚印。当晚,他们在甘蔗园事先埋伏,两兄弟仍假装古由的叫声进入甘蔗园,遭到拉拉鄂斯人一拥而出地捉拿,哥哥个子比较高,一跳就跳出甘蔗园的石砌围墙,弟弟个子矮,没有跳过去,被捉住关进会所之中,并派人看守着。哥哥逃走以后,十分担心弟弟的安危,想到一个拯救弟弟的方法。他以藤片做了一个很大的风筝,他在前一天趁拉拉鄂斯人不注意时,把计画告诉了弟弟。放风筝的那天,弟弟在拉拉鄂斯人的集会所里,听到嗡嗡的响声,知道哥哥放出了风筝。风筝的嗡嗡声,引得大家的注意,对它议论纷纷且看得出神。弟弟也请求出去看风筝,拉拉鄂斯人轻易地让他出来;接着他用矮小的理由站上石臼,仍获得拉拉鄂斯人的同意。只见风筝正忽上忽下的飘着,大家都看呆了,阿鲁曝烷说:“真是令人稀奇的东西,借我一把刀,我可以把那飞的东西砍下来。”看守的人不疑有它加上好奇,所以把刀借给他。当风筝在第三次往下冲时,弟弟伸手抓住了风筝的长尾,哥哥看到弟弟拉上线,立刻收起线,风筝高高地飞上天空,到了天空,弟弟就顺手把借来的刀抛下,刀正巧落到一位怀孕妇人的肚子上,把她的身体从中剖开两半。卑南族人认为那时以后,人们才开始生双胞胎。哥哥于是把风筝拉往富源山顶,当弟弟降落时,因为风筝的拉力很强,他使劲地用两脚蹬地刹车,结果蹬出了两个土堆,成了富源山上两个独立的小山峰。这两个山峰,如今被卑南族族人称为马力瓦斯特山峰,意为双脚堆土山。弟弟救出后,由于被拉拉鄂斯人虐待,两兄弟决意报仇雪恨,就去请教住在巴巴都兰babatulan(卑南遗址王宅正南方600公尺处)的外祖母妲达姥tadanaw。兄弟俩请外祖母诅咒拉拉鄂斯人,妲达姥tadanaw便降下黑暗,让天地变成一片漆黑,却也造成自己的不方便。于是,二兄弟去都兰山借白色的鸡,让它啼叫,等到第三次啼叫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两人仍不服气,又去问外祖母:“有没有什么办法,把拉拉鄂斯人一举消灭掉?”外祖母叫他们到上界去制造地震,而地震使得拉拉鄂斯人居住的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都化成灰烬,那些没有倒塌的屋壁,也都化为石头,笔直地竖立在当地。如今留下的东西,仅剩卑南遗址上的“月形石柱”而己,拉拉鄂斯人则早已被毁灭。由于这个神话故事的关系,南王的卑南族一直把卑南遗址,也就是达拉拉不湾talalabuwan这块土地视为禁地。月亮传说卑南族的故事说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没,连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幸存的五位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后来总算找到一处陆地;由于大地一片漆黑,于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当新日新月,以便寻找其它的人类。在卑南族的创世神话里,月亮和太阳将孩子带到世上,第一个是人类,接着是猴子、马、鹿、鱼和鸟;后来,卑南族的祖先流传,种植地瓜要依据月亮的变化,当月圆时不能耕作,月渐渐缺损时,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镰刀,也不要耕作。另有阿美族的传说提及两兄弟和妹妹因为已经完成母亲要安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交代,不觉兴高采烈的跳舞;三人跳着跳着,渐渐往地底陷入。他们齐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东边天空的太阳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是妹妹,我们永远造福人类,妈妈再见了。”这些情节清楚呈现这些族群认为日月与星辰是人所变成的。月亮与原住民岁时农作的关联,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寻到蛛丝马迹,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于昔日原住民赖以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获,秋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各族群形式各异的收获祭仪或歌舞,多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新谷与新酒的分享,让部落内部的成员重新凝聚心志,情感获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来年同样丰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圆满,也象征着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卑南族(Puyuma)因为有关始祖神话的不同,卑南族又分为南王群与知本群。南王群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竹子,知本群则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石头。清朝康熙年间,因南王群卑南人协助清廷平定朱一贵之乱的馀党,而被清廷册封为“卑南大王”,附近的阿美族、排湾族需缴纳贡赋给他们。卑南族原属母系社会,结婚时男子需入赘女方家。氏族姓氏的继承以女子为主,财产继承制是母传女,但因时代变迁,现已有所转变。社会组织以男祭师(rahan, 负责主持部落重要祭礼)和政治领袖(ayawan, 负责部落里重大事情的协调)为领导人。卑南族男子需行3次成年礼:猴祭(进入少年会所)、大猎祭(进入青年会所)和退役仪礼(在大猎祭中进行)。重要祭典包括收获祭、年祭、大猎祭等。卑南族善于刺绣工艺。人口约9,030(2003)。 著名歌手张惠妹就是出自卑南族人。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统和竹生的南王系统,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册封为“卑南大王”,邻近的阿美族和排湾族都要向其纳贡。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实力,是因为这一民族保持男子训练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猎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民族内部设立祭师和头目,信仰传统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艺品是藤编篮子。卑南族正称为普由马,分布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人口约一万多人,为所有“高山族”中汉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会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于社会的改变,现今母系社会的特色也渐渐的融入父系社会的制度。卑南族是以农耕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石生的“知本系统”及竹生的“南王系统”,部落内有祭师与头目,前者负责部落的祭祀活动,也可为人驱邪、治病、祈福,后者负责政治与军事的领导。卑南族的传统宗教十分盛行,如今各村尚有传统的巫师为族人治病、驱邪及生命礼俗的执行。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获祭、猴祭及大狩猎祭、除丧祭等。传统服饰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绣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绣的裙子及绑腿。男子则以蓝、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绣的绑腿裤,年长者则穿布满菱形纹饰、红色为主的无肩短上衣。手工艺以精细的藤编篮子最具特色卑南族人口约八千人,分居于8个村落,分布于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山壁海岸地带。也就是台东纵谷的南部,现属台东县卑南乡。这里多为悬崖石壁,乾隆《凤山县志.风土志》中记,“赴社水路仅容杉板船,……自粪箕湖入傀儡山,行二日可至,乌首盘旋,跋履易,处此则穿荆度莽,越岭攀藤,尤难施步矣。”可见卑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还有一部分卑南人散居在恒春半岛。从地理位置看,他们离海滨很近,但他们却更爱上山狩猎。男子成年的仪礼,以大狩猎为其先导。在粟收获祭后,还要连续举行三天仪式性狩猎。丧葬仪礼后还得以狩猎作为解除丧忌的最后仪礼。凡此种种,说明狩猎在卑南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猎场属于每一个公庙(会所,部落活动的场所)的公有财产,也是灵屋单位(一种祭祀祖先的结构)的财产,每次打完猎,猎人要把猎兽的下颚骨奉献在灵屋,以表示对祖灵虔诚的祀奉,也是希望祖灵保佑他们平安猎获和有丰硕收成。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是高山族中一个族群。社会以长女承家及男性年龄阶级组织为重。清康熙年间,因协助满清政府平定兵乱有功,朝廷赐予官捕服饰,也促使卑南族及邻近的排湾族等服饰的世俗化。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阿美族的历史传说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