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求明朝云南大理的历史

本文是小编为求明朝云南大理的历史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求明朝云南大理的历史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历史300字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1] 前221年,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在西南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自此开始中央王朝对大理的统治;汉时(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击败了“昆明之属”各部落,并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县,开辟了中国南方丝路,使得大理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三国时期,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归属蜀国。后,孟获叛乱,诸葛亮妙计七擒之,平定叛乱,并在大理地区重建云南郡。隋朝时期,597年,昆明发生叛乱,隋以史万岁平之;唐时贞观年间,唐王朝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大理 印染公元七世纪,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公元八世纪,六诏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诏政权。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南诏力量日益强大,与唐朝矛盾日趋激烈,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双方重归于好。南诏后期,宫廷内乱,终于国家在混乱之中分崩离析。南诏国就此消亡。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大理国统治云南达300多年,期间曾受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临洮(甘肃南部),然后进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区分三路以进。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2000余里”,由今盐源、永胜,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达今丽江境。忽必烈率军攻取了剑川、鹤庆,由上关进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到滇池地区。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继续进军,先后平定了大理国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37部,在昆泽(今宜良)俘获大理王段兴智,大理国亡。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来云南建立行省。赛典赤撤销了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军事性的建置,改设路、府、州、县,建立了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尚设立了甸、寨、军民府等。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则布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的政令统一局面。元代云南行省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属于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并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领有一县、二府、五州。1276年改府为路,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诸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称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隶于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清朝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隶厅。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大理地区被划为云南的内地。《蛮司志》卷八载:“版籍其地,加以经化,创置云南、楚雄、临安、大理诸府为内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车里诸地为西南夷,一如旧时成都之视滇池。”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驻地,领4州、3县、1长官司。领州: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领县:太和县、云南县、浪穹县;长官司:十二长官司。[2]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地处北纬25°23′~26°12′、东经100°16′~100°59′。东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接壤,南连祥云县,西与大理市、洱源县交界,北与鹤庆县及丽江地区永胜县毗邻。县境最大直距:南北为72.8公里,东西为68.7公里。县城距州府大理市(下关)68公里,距省会昆明394公里。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宾川”之名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战国时属叶榆地,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西晋、北周属云南郡,隋置越析州,唐高宗时属姚州地,明弘治七年,置宾川州,治所州城。民国 2 年( 1913 ),改州为县属腾越道(今腾冲县),民国 18 年,废道属省。 1949 年 12 月 23 日,宾川和平解放。 1950 年 1 月 1 日,中共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大理行政专员公署,县城州城, 1956 年县委、政府迁石榴村, 1958 年迁牛井,2002年8月13日撤牛井、太和两镇,建金牛镇。2005年12月撤古底乡并入平川镇。 宾川县是云南省商品粮、优质烟、香叶油、柑桔生产基地县。水稻"桂朝二号"获全国单产之冠。柑桔驰名全滇,赢得"桔果之乡"美誉。境内三个华侨农场,是引进外资、技术、人才的潜力所在。佛教圣地鸡足山,名播东南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宾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宾川"之名,系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宾居"之名,最早见唐樊绰《蛮书》。明弘治七年(1494),割太和县、云南县、赵州地置宾川州,治所州城。清因之。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1949年12月23日,宾川和平解放。1950年1月1日,中共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迁牛井街。是年11月,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合并为祥云县。1961年3月,撤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2002年,全县辖金牛、乔甸、宾居、州城、力角、大营、炼洞、平川、古底、钟英、拉乌11个乡镇及宾居、太和、彩凤3个国营华侨农场。乡镇下设84个村民委员会,646个村民小组,844个自然村。农场下设7个经济区,3个生产服务站。2000年末,全县有83382户,3244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7人。 [编辑本段]民族人口 宾川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24种民族,其中,有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7个世居民族,归国华侨、因工作和婚姻关系定居宾川的有藏、壮、傣、纳西、瑶、布朗、佤、哈尼、景颇、怒、水、侗、布依、满等14种民族。少数民族71302人,占人口总数的21.58%,有拉乌彝族乡和钟英傈僳族彝族乡2个民族乡。全县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中百人以上的有:白族42897人,占人口总数的13%;彝族19973人,占人口总数的6%;傣族271人,占人口总数的0.01%;苗族453人,占人口总数的0.01%;傈僳族5897人,占人口总数的1.8%;拉祜族251人,占人口总数的0.01%;瑶族104人,占人口总数的0.01%。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宾川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程海大断裂带呈南北纵贯宾川坝区。境内主要山脉、坝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最高为西北部木香坪顶峰,海拔3320米;最低为鱼泡江汇入金沙江处,海拔1104米;中部县城金牛镇海拔1430米。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山与山之间的断陷盆地构成境内10个坝子。境内有纳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条水系。纳溪河最大,纵贯宾川中部坝区,其支流水量以炼洞河为最。 宾川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光热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9℃,年霜期100-120天,年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124.895-155.022千卡/㎡,年均降雨量559.4毫米,为省内最少。年均风速1.8米/秒,风向多为西南风,雨前雨中往往出现北风,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宾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土壤种类繁多,物种丰富。据1979年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66590.508公顷,覆盖率为25.99%,活立木蓄积量464.71万立方米。有树木123种,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苍山冷杉、元江栲、矮高山栎、红椿,经济林木有柑桔、核桃、板栗、桃、梨、油桐、咖啡、蓝桉等。中药材植物有394种。野生动物有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念佛鸟等。矿藏有铅、锌、铜、铁、金、银、食盐、煤、石灰石、硅澡土、大理石、磺铁矿等10多个矿种,33个矿(床)点。境内河流径流量4.34亿立方米,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加之东部山高坡陡水源短,汛期大量流入金沙江,非汛期水量缺乏,利用率不到一半,因而水资源需靠外域引进。 近年来,宾川县的财政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改革,加快发展,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工作方针,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努力克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等问题,确保各年收支平衡。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27360万元,比2003年增长19.79%,其中第一产业117238万元,增长10.04%,第二产业43536万元,增长38.39%,其中工业22867万元,增长20.29%,建筑业20669万元,增长65.75%,第三产业66586万元,增长28.5%,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2003年的56:17:27变化为52:19: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82万元,比2003年增长71.76%;财政总收入10796万元,比2003年增长3.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5万元,比2003年增长24.32%;农民人均纯收入2338元,比2003年增长15.00%。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宾川,有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佛教圣地鸡足山。早在宋代,就有僧人上山结茅修行。明嘉靖年间,已发展到11寺20庵的规模。清顺治年间,有"大寺八、小寺三古有四、阉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大错《鸡足山指掌图记》)。山中寺庵棋布,僧众上千,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尔后,佛教渐趋衰落,加上"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山中建筑大多倒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寺院得到重新修复,旅游设施得到改善,名山胜景重展新颜。山上有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誉为"海内第一"的日、海、云、雪四观,有令人留连忘返的鸡足八景。此外,山中群峦叠嶂,奇峰挺拔,危壁万仞,百涧争鸣,寺树掩映,鸟语花香,集雄、奇、幽、秀于一山,可谓无处不景。高僧大错、担当、虚云长住此山,名人徐霞客、杨慎、李贽、徐悲鸿等曾上山探幽寻奇,留下大量诗词书画。由于山上自然植被保存完好,野生动物较多。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祝圣寺、铜殿被列为全国汉地佛教开放寺院。上山游客自明代以来络泽不绝,近年国内外游客逐渐增多,每年达10万人次以上。此外,境内尚有列为大理风光旅游点之一的大营观音阁,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的纪念地南薰桥,景色清幽典雅的平川观音寺等胜景。 鸡足山风景区 鸡足山位于宾川县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华、普陀齐名。鸡足山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822公顷,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前临苍山洱海,后靠金沙江,全山共有四十座奇岭,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岗岭壑涧林谷峡,构成鸡足山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登山览胜,赞叹鸡足山“奇观尽收古今胜”。鸡足山主峰天柱峰,海拔为3240米,登上山顶可东看日出,南观祥云,西望苍洱,北眺玉龙雪山,徐霞客为一座峰顶而集中了日、海、云、雪“四观”而感叹不已,认为,这四观,得其中之一便可算奇绝, 天柱峰四观全备,不但可以为鸡足山之首,也可算海内之冠。除了“四观”外,鸡足山还有“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苍山积雪”、“万壑松涛”、“飞瀑穿云 ”、“悬岩夕照”、“塔院秋月”等八景,为历代骚人墨客所吟咏。 鸡足山不仅风景奇秀,而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抱金缕袈裟、携舍利佛牙,来这里设置宣讲佛法的“道场”,并守衣入定于鸡足山华首门。鸡足山上的佛教建筑,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有增修。 清康熙时鸡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个,静室170余所,寺僧5000余人。鸡足山寺庙中最负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圣寺,它是清代高僧虚云和尚得到慈禧资助而建盖的,光绪皇帝赐名为“护国祝圣禅寺”。鸡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顶寺,位于鸡足山主峰天柱峰顶,寺内楞严塔,是公元1929年云南省主席龙云登山游览时应僧人请求,拨巨资兴建的,龙云为楞严 塔题词:“法相庄严”。鸡足山目前修复规模最大的寺是迦叶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宽霖会长发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师主持重建的,于1994年竣工,殿有四重,迦叶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叶坐像,高3.3米,重1.6吨。 鸡足山被三条较大的断裂所切割,中部地区属断裂形成的山间凹陷地带,悉檀河纵贯其中,沿河两岸的尊胜塔院、悉檀寺、祝圣寺、寂光寺、石钟寺、大觉寺等大型寺院建筑群以及无数的庵、阁、亭、楼、堂自下而上,像佛线穿珠,一直延伸到天柱峰脚的慧灯庵,为游览鸡足山的主游道。山中寺庙多依山临岩而筑,高下布置,错落有致,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有涵有露的建筑布局手法,形成独特的景观。游览鸡足山,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从宾川县城有旅 游公路直抵祝圣寺,游客到祝圣寺后可骑马4公里左右到鸡足山索道,在全长1811米的索道运行15分钟,就可直达天柱峰巅的金顶寺。 鸡足山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为1780米~3240米,分为干热河谷气候、温暖湿润山地气候与温凉潮湿亚高山气候。当山麓为灼热的酷夏时,山顶则有冬令现 象。植被分布,海拔1800米~23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以身态特殊的扭曲云南松为主,形成鸡足山八景之一的“万壑松涛”;海拔2300米以上为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 混合林,有栲、栎、楠、楸、杨等种类;海拔2400米以上为亚热带丘陵、山地竹林,是著名的特产“香笋竹”产区;海拔2700米以上为元江栲林,是滇中高原特有的植被类型;再上为亚热带、亚高山带绿阔叶林苍山冷杉,徐霞客称之为“平顶松”、“弹指松”。通往金顶寺一带山脊上以矮高山栎杜鹃为主,有红棕杜鹃、云南杜鹃、露珠杜鹃、绒毛叶黄花木等,春风送暖时,杜鹃花开如霞,长达数里,为鸡足山一景,被称为“杜鹃长廊”。 人们在赞美鸡足山风光时,用八句话来概括: 一鸟(迦叶鸟,又称弥勒鸟或念佛鸟,为一种体态优美、叫声悦耳的小鸟); 二茶(云南茶花,一为狮子茶,二为通草片,生在华严寺,均为清代古茶花); 三龙(龙棕、龙竹、龙爪杜鹃); 四观(东观日出,南观祥云,西观苍洱,北观玉龙); 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 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花椒、松子); 七兽(猿猴、马鹿、岩羊、獐、豹、熊、野猪); 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悬崖夕照、玉龙飞瀑、塔院秋月、万壑松涛、苍山积雪) 一九八0年鸡足山被列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区,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的大理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二○○四被评国家级AAAA级景区,是以佛教文化和森林公园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虽然明朝建立当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就已经荡平中原,将元顺帝赶到了大漠以北,由他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地处西南一隅的云南一带依然处于元梁王的据守控制之下,臣属蒙古“北元”政权,那梁王凭借边疆山高皇帝远和苦心经营云南百年的根基实力,根本不把年轻的明朝放在眼里,继续与其他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遥相呼应。当时云南的主要蒙元势力,有蒙古政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国王后裔——土酋段氏总管段明。梁王,以昆明为统治中心,大理段氏,控制着滇西一带,都听从北元指令,但相互处于半联合半独立状态,为了既得利益,段氏总管与梁王政权之间还不时发生纠纷甚至武装冲突。  朱元璋也想征服云南,只是云南版图问题过于棘手。西南夷地区,自从秦汉时期便一直让中原王朝感到进退两难——秦时的所谓羁縻与封疆置吏,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纸空文,政权仍由土著人所掌控左右;汉习楼船,无异于“纸上谈兵”,结局是不了了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精明绝顶,对待云南问题最后还是以夷治夷;唐代貌似强盛,可几十万唐朝大军挥戈云南,竟然几次血洒西洱河畔,败北于南诏国。不仅留下几处“唐代将士万人冢”,还害得白居易为之伤感,挥毫写下一首哀婉如泣的《征蛮朝歌》;于是,宋太祖思前想后,只好“忍痛挥玉斧,划云南为徼外”;到了元代初年,忽必烈雄才大略、勇谋兼施,不仅扫平中原,进军欧亚,而且亲自出征云南,坐镇指挥,也在付出了牺牲将士十万人,损失战马四十万匹的巨大代价之后,才破了大理国,将其收归蒙元版图,改大理国为云南行省!……对明朝而言,要攻克云南,除开要去面对驻滇几十万元军,交通落后,丛山峻岭阻挡,大军人生地不熟,行动困难等不利因素,还要对付遍布全滇各地的土酋部落。这些部落拥有自己的武装,长期占山为王,人熟地熟,既相互吞并又联合抵抗外部势力,就像山上的野火一样,将这里扑灭,那里又起火,防不胜防!故朱元璋经过几年的考虑,一直犹豫不决,认为“云南僻远,不宜烦兵”。为此,明太祖曾经先后七次派出使臣前往滇地召谕梁王,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然而,梁王自恃僻远,明朝无奈其何,不仅拒不归顺,反而羞辱并几次杀害明朝使臣。朱元璋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策略失败,一怒之下只得采取最后的一招,以武力征讨:“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这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间的事,距离明太祖南京称帝已经有十三个年头,此时的大明王朝兵强马壮,地位巩固,平定云南的时机日渐成熟。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日,朱元璋下诏,调集各路大军聚集京城听命。明太祖择定吉日,亲自在故宫之外,一个叫做柳树湾高石坎的大军营检阅部队,设坛饮酒,为将士们壮行。随后,拜能征善战的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帅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连夜出发,挺进云南。临行前,朱元璋放心不下,根据西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进军战略:“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使诏谕,不烦兵而下矣。”明大军离开南京城,先乘大船从长江水路循江而上,穿过八百里洞庭湖,从武陵下岸踏上陆路,再沿着东行大道(通京大道)过湘西、进贵州,经过雄峙在滇、黔交界处的胜境关,行程近万里。百日后的十二月,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明军主力顺利抵达云南曲靖。明代云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石江战役随之爆发!  曲靖,是中原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白石江,是南盘江的一条支流,江面宽阔,水势汹涌,全长30里,由东向西迥护着曲靖坝子的南北两翼,成为曲靖北部一道天然屏障。白石江一带的地形,南,北,西三面皆为山峦丘陵,东面是云南第四大盆地平坝——曲靖坝子。  得知明军逼近曲靖,元梁王急忙派遣大臣司徒平章达里麻统帅精兵十万,驻扎于曲靖城北郊白石江南岸一带迎战来犯之敌。当明军主力抵达距离白石江十余里的时候,宽阔的江面上突然腾起大雾,浓雾像棉团雪球似的先在江面上滚动扩散,然后,飘上江岸,越过树丛,在广阔的田野上迅速泛开,顿时天地间一片迷蒙,数米之外看不清东西。明军大喜,趁着有大雾掩护,偃旗息鼓悄悄潜入白石江北岸布阵。忽然之间,一声号令,江北沿线金鼓齐鸣,喊声震天,似有千军万马杀来!元军主帅达里麻毫无防备,手忙脚乱,连忙下令仓惶应战。久经沙场的蓝玉一面令全军鸣金击鼓,作渡江之势,一面派出部分善游的勇士“将旗帜征鼓,从上流先渡,循山而出其阵后,吹铜角以张声势,于山林深谷间,树旗帜为疑兵”。元军果然中计,急令后军调整为前军御敌。主帅傅友德乘势“麾兵进战,矢石齐发,呼声动天覆地。战罢数合,(沐)英纵铁骑捣其中坚,敌众披靡,遂而大败,生擒了达里麻,俘其兵众万计!”《明太祖实录》里这一段精彩的描述就是白石江战役的真实写照。白石江战役是明朝在云南境内的第一大战役,江岸立有明军战功碑,战役留下的遗址沿白石江边比比皆是。  白石江战役,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元梁王大半军事主力损失殆尽。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占领了曲靖,等于扼住了云南的噤喉,打开了进入云南的大门。打扫白石江战场之后,明军一鼓作气,分主力大军为二:一部由蓝玉、沐英率领,直扑省府昆明,直捣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老巢;一部由傅友德亲率,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另一支明军。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兵败曲靖,匆匆逃往滇池边晋宁州。明军步步逼进,梁王深知昆明难保,元政权命在旦夕,洒泪话别众臣之后,率领家眷嫔妃百余亲信去往滇池岛上,投水殉国!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昆明郊区,元右丞观甫保出降,明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昆明。之后,蓝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兴率兵二万人,继续南下攻克临安府(通海、河西、建水)诸地。  在通河坝子与新兴州(玉溪)交界处,有一个叫做曲陀关的地方。史载:“曲陀关,又名万松营,元号休腊部,在河西县北二十里,东瞰通海,南抵桃园,西依习峨(峨山),北接江川。山势峭拔,自陆至顶二十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三十八穴,四百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其胜无比……其阳颇平,其阴甚险,皆重要关隘,通道。元、明皆建设……”。曲陀关,海拔2200米,雄峻险奇,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处新兴(玉溪)、峨山、河西(通海)、江川四县交界处,外形似一把大交椅,威武地恃立在通河坝子西北角,三座山峦环抱着一大块平地。其当阳一面,开阔平坦,可以容纳千军万马驻扎,背阴一面,却陡峭无比,如同刀削一般,莫说行走,攀援都不行。当年,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平滇、灭大理国,其间忽必烈曾经驻跸这里。随后,元蒙政权在昆明设云南行省、在通海(河西)设临安路。不久,出于平叛和对缅甸、交趾(越南)之对外军事防务需要,在曲陀关设立行省之下、路府之上,监管滇中、滇东、滇南片区军民动向的“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统领滇中、东、南大片属地。紧接着,晋陕“一十五翼”十万大军又奉命从陕西西安府开拔入滇,到此镇守曲陀关。这些从江、浙、晋、陕诸省紧急征调而来的农家子弟兵,被合编为宿卫、哨卫、护卫、后卫,分别驻守在曲陀关、大村、小村、琉璃山、杞麓山、鞑靼营等地,并出师境外,参与占城国(西贡)战事。曲陀关,既是蒙古政权都元帅府驻地和滇中重要关隘,又是进入临安府的门户。  昆明告破,明军挥师南下途中,蓝玉大军主力在此遭遇拦截,与驻守在曲陀关都元帅府一带的另一支元军主力军队狭路相逢,发生了一场持续半个多月的八万军人生死大鏖战。驻扎此地多年的元军“一十五翼”五万余人在旃檀大元帅的亲自指挥下,以雄峻险要的曲陀关作为天然屏障,与明军展开对垒。元、明军队在此展开了拉锯血战,双方死亡将士尸横遍野。最终,元军兵少将寡,失去后援,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右丞蓝海牙被生俘,旃檀元帅自杀尽忠。“市肆辐辏,盛极一时”的元朝云南军事重镇,最后一座强大的军事堡垒——曲陀关都元帅府,在无情战火的摧毁之下,瞬间被夷为一块焦土平地,只留下满山遍野的征战将士遗体、一处处“烧人场”坟地冒出的青烟,还有少部分逃窜后幸存下来的蒙古兵士!  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段氏后院大理被明军攻克,第十二世段氏总管段明束手就擒。仅仅半年之后,云南江山易主,尽归明朝。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明太祖下令,在云南省府昆明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着手处理接收云南事宜——奉旨将蒙古梁王集团成员,梁王家眷、元蒙上层官员和大理段氏贵族头领全部押解北方,交由朝廷处置;清扫元朝残余势力和大理地方势力,就地遣散并安置数十万蒙古俘虏士兵;建立明朝新的政权机构;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之后,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傅友德、蓝玉率部分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留下沐英继续镇守云南。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1] 前221年,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在西南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自此开始中央王朝对大理的统治;汉时(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击败了“昆明之属”各部落,并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县,开辟了中国南方丝路,使得大理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三国时期,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归属蜀国。后,孟获叛乱,诸葛亮妙计七擒之,平定叛乱,并在大理地区重建云南郡。隋朝时期,597年,昆明发生叛乱,隋以史万岁平之;唐时贞观年间,唐王朝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大理 印染公元七世纪,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公元八世纪,六诏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诏政权。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南诏力量日益强大,与唐朝矛盾日趋激烈,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双方重归于好。南诏后期,宫廷内乱,终于国家在混乱之中分崩离析。南诏国就此消亡。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大理国统治云南达300多年,期间曾受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临洮(甘肃南部),然后进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区分三路以进。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2000余里”,由今盐源、永胜,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达今丽江境。忽必烈率军攻取了剑川、鹤庆,由上关进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到滇池地区。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继续进军,先后平定了大理国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37部,在昆泽(今宜良)俘获大理王段兴智,大理国亡。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来云南建立行省。赛典赤撤销了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军事性的建置,改设路、府、州、县,建立了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尚设立了甸、寨、军民府等。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则布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的政令统一局面。元代云南行省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属于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并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领有一县、二府、五州。1276年改府为路,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诸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称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隶于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清朝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隶厅。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大理地区被划为云南的内地。《蛮司志》卷八载:“版籍其地,加以经化,创置云南、楚雄、临安、大理诸府为内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车里诸地为西南夷,一如旧时成都之视滇池。”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驻地,领4州、3县、1长官司。领州: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领县:太和县、云南县、浪穹县;长官司:十二长官司。[2]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地处北纬25°23′~26°12′、东经100°16′~100°59′。东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接壤,南连祥云县,西与大理市、洱源县交界,北与鹤庆县及丽江地区永胜县毗邻。县境最大直距:南北为72.8公里,东西为68.7公里。县城距州府大理市(下关)68公里,距省会昆明394公里。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宾川”之名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战国时属叶榆地,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西晋、北周属云南郡,隋置越析州,唐高宗时属姚州地,明弘治七年,置宾川州,治所州城。民国 2 年( 1913 ),改州为县属腾越道(今腾冲县),民国 18 年,废道属省。 1949 年 12 月 23 日,宾川和平解放。 1950 年 1 月 1 日,中共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大理行政专员公署,县城州城, 1956 年县委、政府迁石榴村, 1958 年迁牛井,2002年8月13日撤牛井、太和两镇,建金牛镇。2005年12月撤古底乡并入平川镇。 宾川县是云南省商品粮、优质烟、香叶油、柑桔生产基地县。水稻"桂朝二号"获全国单产之冠。柑桔驰名全滇,赢得"桔果之乡"美誉。境内三个华侨农场,是引进外资、技术、人才的潜力所在。佛教圣地鸡足山,名播东南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宾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宾川"之名,系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宾居"之名,最早见唐樊绰《蛮书》。明弘治七年(1494),割太和县、云南县、赵州地置宾川州,治所州城。清因之。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1949年12月23日,宾川和平解放。1950年1月1日,中共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迁牛井街。是年11月,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合并为祥云县。1961年3月,撤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2002年,全县辖金牛、乔甸、宾居、州城、力角、大营、炼洞、平川、古底、钟英、拉乌11个乡镇及宾居、太和、彩凤3个国营华侨农场。乡镇下设84个村民委员会,646个村民小组,844个自然村。农场下设7个经济区,3个生产服务站。2000年末,全县有83382户,3244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7人。 [编辑本段]民族人口 宾川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24种民族,其中,有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7个世居民族,归国华侨、因工作和婚姻关系定居宾川的有藏、壮、傣、纳西、瑶、布朗、佤、哈尼、景颇、怒、水、侗、布依、满等14种民族。少数民族71302人,占人口总数的21.58%,有拉乌彝族乡和钟英傈僳族彝族乡2个民族乡。全县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中百人以上的有:白族42897人,占人口总数的13%;彝族19973人,占人口总数的6%;傣族271人,占人口总数的0.01%;苗族453人,占人口总数的0.01%;傈僳族5897人,占人口总数的1.8%;拉祜族251人,占人口总数的0.01%;瑶族104人,占人口总数的0.01%。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宾川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程海大断裂带呈南北纵贯宾川坝区。境内主要山脉、坝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最高为西北部木香坪顶峰,海拔3320米;最低为鱼泡江汇入金沙江处,海拔1104米;中部县城金牛镇海拔1430米。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山与山之间的断陷盆地构成境内10个坝子。境内有纳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条水系。纳溪河最大,纵贯宾川中部坝区,其支流水量以炼洞河为最。 宾川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光热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9℃,年霜期100-120天,年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124.895-155.022千卡/㎡,年均降雨量559.4毫米,为省内最少。年均风速1.8米/秒,风向多为西南风,雨前雨中往往出现北风,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宾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土壤种类繁多,物种丰富。据1979年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66590.508公顷,覆盖率为25.99%,活立木蓄积量464.71万立方米。有树木123种,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苍山冷杉、元江栲、矮高山栎、红椿,经济林木有柑桔、核桃、板栗、桃、梨、油桐、咖啡、蓝桉等。中药材植物有394种。野生动物有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念佛鸟等。矿藏有铅、锌、铜、铁、金、银、食盐、煤、石灰石、硅澡土、大理石、磺铁矿等10多个矿种,33个矿(床)点。境内河流径流量4.34亿立方米,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加之东部山高坡陡水源短,汛期大量流入金沙江,非汛期水量缺乏,利用率不到一半,因而水资源需靠外域引进。 近年来,宾川县的财政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改革,加快发展,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工作方针,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努力克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等问题,确保各年收支平衡。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27360万元,比2003年增长19.79%,其中第一产业117238万元,增长10.04%,第二产业43536万元,增长38.39%,其中工业22867万元,增长20.29%,建筑业20669万元,增长65.75%,第三产业66586万元,增长28.5%,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2003年的56:17:27变化为52:19: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82万元,比2003年增长71.76%;财政总收入10796万元,比2003年增长3.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5万元,比2003年增长24.32%;农民人均纯收入2338元,比2003年增长15.00%。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宾川,有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佛教圣地鸡足山。早在宋代,就有僧人上山结茅修行。明嘉靖年间,已发展到11寺20庵的规模。清顺治年间,有"大寺八、小寺三古有四、阉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大错《鸡足山指掌图记》)。山中寺庵棋布,僧众上千,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尔后,佛教渐趋衰落,加上"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山中建筑大多倒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寺院得到重新修复,旅游设施得到改善,名山胜景重展新颜。山上有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誉为"海内第一"的日、海、云、雪四观,有令人留连忘返的鸡足八景。此外,山中群峦叠嶂,奇峰挺拔,危壁万仞,百涧争鸣,寺树掩映,鸟语花香,集雄、奇、幽、秀于一山,可谓无处不景。高僧大错、担当、虚云长住此山,名人徐霞客、杨慎、李贽、徐悲鸿等曾上山探幽寻奇,留下大量诗词书画。由于山上自然植被保存完好,野生动物较多。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祝圣寺、铜殿被列为全国汉地佛教开放寺院。上山游客自明代以来络泽不绝,近年国内外游客逐渐增多,每年达10万人次以上。此外,境内尚有列为大理风光旅游点之一的大营观音阁,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的纪念地南薰桥,景色清幽典雅的平川观音寺等胜景。 鸡足山风景区 鸡足山位于宾川县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华、普陀齐名。鸡足山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822公顷,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前临苍山洱海,后靠金沙江,全山共有四十座奇岭,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岗岭壑涧林谷峡,构成鸡足山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登山览胜,赞叹鸡足山“奇观尽收古今胜”。鸡足山主峰天柱峰,海拔为3240米,登上山顶可东看日出,南观祥云,西望苍洱,北眺玉龙雪山,徐霞客为一座峰顶而集中了日、海、云、雪“四观”而感叹不已,认为,这四观,得其中之一便可算奇绝, 天柱峰四观全备,不但可以为鸡足山之首,也可算海内之冠。除了“四观”外,鸡足山还有“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苍山积雪”、“万壑松涛”、“飞瀑穿云 ”、“悬岩夕照”、“塔院秋月”等八景,为历代骚人墨客所吟咏。 鸡足山不仅风景奇秀,而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抱金缕袈裟、携舍利佛牙,来这里设置宣讲佛法的“道场”,并守衣入定于鸡足山华首门。鸡足山上的佛教建筑,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有增修。 清康熙时鸡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个,静室170余所,寺僧5000余人。鸡足山寺庙中最负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圣寺,它是清代高僧虚云和尚得到慈禧资助而建盖的,光绪皇帝赐名为“护国祝圣禅寺”。鸡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顶寺,位于鸡足山主峰天柱峰顶,寺内楞严塔,是公元1929年云南省主席龙云登山游览时应僧人请求,拨巨资兴建的,龙云为楞严 塔题词:“法相庄严”。鸡足山目前修复规模最大的寺是迦叶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宽霖会长发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师主持重建的,于1994年竣工,殿有四重,迦叶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叶坐像,高3.3米,重1.6吨。 鸡足山被三条较大的断裂所切割,中部地区属断裂形成的山间凹陷地带,悉檀河纵贯其中,沿河两岸的尊胜塔院、悉檀寺、祝圣寺、寂光寺、石钟寺、大觉寺等大型寺院建筑群以及无数的庵、阁、亭、楼、堂自下而上,像佛线穿珠,一直延伸到天柱峰脚的慧灯庵,为游览鸡足山的主游道。山中寺庙多依山临岩而筑,高下布置,错落有致,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有涵有露的建筑布局手法,形成独特的景观。游览鸡足山,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从宾川县城有旅 游公路直抵祝圣寺,游客到祝圣寺后可骑马4公里左右到鸡足山索道,在全长1811米的索道运行15分钟,就可直达天柱峰巅的金顶寺。 鸡足山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为1780米~3240米,分为干热河谷气候、温暖湿润山地气候与温凉潮湿亚高山气候。当山麓为灼热的酷夏时,山顶则有冬令现 象。植被分布,海拔1800米~23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以身态特殊的扭曲云南松为主,形成鸡足山八景之一的“万壑松涛”;海拔2300米以上为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 混合林,有栲、栎、楠、楸、杨等种类;海拔2400米以上为亚热带丘陵、山地竹林,是著名的特产“香笋竹”产区;海拔2700米以上为元江栲林,是滇中高原特有的植被类型;再上为亚热带、亚高山带绿阔叶林苍山冷杉,徐霞客称之为“平顶松”、“弹指松”。通往金顶寺一带山脊上以矮高山栎杜鹃为主,有红棕杜鹃、云南杜鹃、露珠杜鹃、绒毛叶黄花木等,春风送暖时,杜鹃花开如霞,长达数里,为鸡足山一景,被称为“杜鹃长廊”。 人们在赞美鸡足山风光时,用八句话来概括: 一鸟(迦叶鸟,又称弥勒鸟或念佛鸟,为一种体态优美、叫声悦耳的小鸟); 二茶(云南茶花,一为狮子茶,二为通草片,生在华严寺,均为清代古茶花); 三龙(龙棕、龙竹、龙爪杜鹃); 四观(东观日出,南观祥云,西观苍洱,北观玉龙); 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 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花椒、松子); 七兽(猿猴、马鹿、岩羊、獐、豹、熊、野猪); 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悬崖夕照、玉龙飞瀑、塔院秋月、万壑松涛、苍山积雪) 一九八0年鸡足山被列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区,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的大理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二○○四被评国家级AAAA级景区,是以佛教文化和森林公园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 17229642751:大理的历史
  • 权彭答:这之前,云南政区基本沿袭明治,以后亦只有小的变更。清朝,大理地区各县分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隶厅。大理府为迄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为...
  • 17229642751:云南历史上分别是那几个国家(比如说大理国,滇国)?
  • 权彭答: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疆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等地区,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国,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
  • 17229642751:关于云南的一些历史介绍!
  • 权彭答: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
  • 17229642751:想知道大理国的具体历史
  • 权彭答: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
  • 17229642751:明清时云南的首府是大理吗?
  • 权彭答:不好好学历史。云南顺治元年设云南巡抚,驻云南府,就是现在的昆明。雍正时兼总督事。驻云南府。明朝云南设立左右布政使,雍正时设云南按察使,一个布政使。驻云南府。顺治年设云贵总督,二省轮驻。康熙时候设云南总督,驻曲靖...
  • 17229642751:云南的历史文化
  • 权彭答: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二是“云山之...
  • 17229642751:关于 云南 大理有多久的历史?
  • 权彭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
  • 17229642751:云南大理古称? 明朝的时候叫云南的大理什么? 是明朝万历年间._百度知 ...
  • 权彭答:明朝的“大理”,是云南行省下的一级行政设置“府”.大理府管辖着四个州(赵、邓川、宾川和云龙)、三个县(太和、云南和浪穹).其中,大理府和太和县的治所同在大理城(今址).
  • 17229642751:忽必烈是怎样征服大理的?
  • 权彭答:蒙哥汗四年(1254年)春,忽必烈率军北返,留下兀良合台率军戍守大理,并继续征服未降伏的诸部。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对云南地区进行治理。秋,兀良合台继续向东追击段兴智,进取善阐(又称押赤即今云南昆明)。善阐城陷...
  • 17229642751:大理国历史(大理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乐舞是)
  • 权彭答:大理国的历史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求明朝云南大理的历史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求明朝云南大理的历史”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