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古文翻译

本文是小编为古文翻译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古文翻译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古文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北村有个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的时候进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这时邻村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大殿之上,阎王马上笑容满面迎上前去,拱手相让,并奉上好茶,然后命令阎府的差役马上送老妇人转生到一户好人家去。郑苏仙感到大惑不解,便偷偷问冥府的差役:“她只是个农家村妇,有什么功德,能得到冥王的恭敬,还能有转生到那么好的人家这么好的待遇?”差役说:“这位老村妇一辈子没有损人利己的心。一旦有了利己的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免不了有过有错而遭报应。因为凡是利己的人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一切冤怨都是这样造成的,甚至是遗臭万年,都是利己这一念带来的祸患。这位老村妇一生能抑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的儒者在她面前都会自惭形秽。大王在她面前当然会倍加有礼!”郑苏仙是个有心计的人,听到此言心中一惊,恍然大悟。郑苏仙又说,在老妇人来之前,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任何鬼神。阎王爷这时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应该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用喝一口,不是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阎王爷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有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有个事情,你怕麻烦而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因为无功其实就是罪。”当官的大吃一惊,感到非常不安。阎王爷慢慢的回过头来笑着说:“其实只是怪你太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转世还是会有冠带的。”于是催促差役马上安排他转生。就这两件事来看,人的心里极其细微的念头,甚至是一闪而过的想法,鬼神都能够知道,而且看的也非常清楚,即使是贤德之人为私的一念,也免不了要受到责备。观察一下这些其实每天就发生在你的身边,相信吧,事实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原文】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诲,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阅微草堂笔记》简介】《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写成的笔记小说。原本有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与《聊斋志异》相似,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谈鬼狐而谈鬼狐,而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劝善惩恶,宏扬儒家教化,申张善良美德。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此书“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可知它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和丰富的学理内容,乃至使人看作“考古说理”之书。参考资料阅微草堂笔记——原文+译文:http://doc.orz520/a/doc/2014/0621/2070006.html

管仲之器小哉!——管仲乃“圣人之师”器量焉能狭小?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现翻译论语的有关学者大部分都根据这段论语将管仲定位成“器量狭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之人。”

我们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其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这样的人物岂能是“器量狭小,不节俭,也不知礼之人?”看来这些所谓的“学者”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

实际这里的“器”是“器重;重视。”的意思;“俭”是“约束,不放纵。”的意思;“孰”是“疑问副词。怎么。”。(详见附后注释。)

孔圣先师在这段论语中列举了管仲为相历程中的优良作风,记载了管仲作官很重视细小之处;公私分明,处处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礼法行事,从不越出礼法范围;管仲有三处诸侯分封给他的土地,可他在处理公务时决不兼办自己封地上的事务;坚守政务公开原则,对于那些登门拜访者一律拒之门外,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却说明管仲是一位知晓礼法遵守礼法的楷模,这些都是孔圣先师对管仲的褒扬。

由此可见当代那些翻译论语的所谓“学者”根据这段论语将管仲定位成“器量狭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之人。”与孔圣先师这句论语的本来意思有天渊之别。

这段论语译成现代文本应是这样的:

【译文】孔子说:“管仲他很重视细小的事情啊!”又说:“管仲也能够约束自己不越出范围呀!管仲家里有三处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岗位上不兼办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会约束自己不会越出范围。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是懂得礼法的,邦国君主关闭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管仲也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关闭;邦国君主为了两国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举行仪式招待贵宾,管仲也帮助君主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一起接待贵宾,管仲能够主持礼仪,怎么能不懂得礼法?”

此文篇幅较长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⑴小⑵哉⑶!”或⑷曰:“管仲俭⑸乎⑹!曰⑺管氏有三归⑻,官⑼事⑽不摄⑾,焉⑿得⒀俭。

【译文】孔子说:“管仲他很重视细小的事情啊!”又说:“管仲也能够约束自己不越出范围呀!管仲家里有三处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岗位上不兼办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会约束自己不会越出范围。

注释:⑴“器”器重,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⑵“小”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说文》:“小,物之微也。”

⑶“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⑷“或”又。《诗·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⑸“俭”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不放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⑹“乎”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⑺“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⑻“三归”三处采邑。《晏子春秋·杂(下)》:“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⑼“官”指属于国家的、政府的或公家的。《战国策·魏策二》:“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⑽“事”引申为职守(职责;指工作范围内应尽的责任;亦可指工作岗位。)、职权、责任。《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⑾“摄”《康熙字典》又总也,兼也,代也。《礼·丧服小记》:士不摄大夫。疏:士丧无主,不敢使大夫兼摄为主也。

⑿“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意思是在此;如此;至此;至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二陵焉。”

⒀“得”德,道德,有德之人。《荀子》:“尚得推贤不失序。”

【原文】然则⑴管仲知⑵礼⑶乎⑷,曰邦君树⑸塞门⑹,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⑺反⑻坫⑼,管氏亦有⑽反坫。管氏而⑾知⑿礼⒀,孰⒁不知礼?”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是懂得礼法的,邦国君主关闭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管仲也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关闭;邦国君主为了两国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举行仪式招待贵宾,管仲也帮助君主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一起接待贵宾,管仲能够主持礼仪,怎么能不懂得礼法?”

注释:⑴“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⑵“知”知道,懂得。《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⑶“礼”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⑷“乎”表示肯定语气 。《韩非子》: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⑸“树”屏,遮蔽,闭住。《康熙字典》又【尔雅·释宫】屛谓之树。【论语】邦君树塞门。

⑹“塞门”谓门户阻塞。形容登门之人众多。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王彦伯自言医道将行,时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少塞门而请。”

⑺“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⑻“反”反覆。《诗·卫风·氓》:“不思其反。”

⑼“坫”diàn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新唐书》:“受虚爵复于坫。”

⑽“有”通“佑”。帮助。《荀子·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⑾“而”能够。《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⑿“知”主持;执掌。《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⒀“礼”礼仪。(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史记》:“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⒁“孰”疑问副词。怎么。《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5年死。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3)摄:兼任。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出自《论语·八佾》原文为“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树指树立,设立。塞门:在门口建的短墙,区分内外,类似于影壁之类。翻译:“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门口树立短墙,管仲也在门口设立短墙。国君同它国国君会见时,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 “那么管仲很懂得礼仪吗?”“国君在门口树立短墙,管仲也在门口设立短墙。诸侯之间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坫上,管仲也这样做。如果说管仲知道礼仪,还有谁不知道礼仪?”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北村有个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的时候进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这时邻村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大殿之上,阎王马上笑容满面迎上前去,拱手相让,并奉上好茶,然后命令阎府的差役马上送老妇人转生到一户好人家去。郑苏仙感到大惑不解,便偷偷问冥府的差役:“她只是个农家村妇,有什么功德,能得到冥王的恭敬,还能有转生到那么好的人家这么好的待遇?”差役说:“这位老村妇一辈子没有损人利己的心。一旦有了利己的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免不了有过有错而遭报应。因为凡是利己的人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一切冤怨都是这样造成的,甚至是遗臭万年,都是利己这一念带来的祸患。这位老村妇一生能抑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的儒者在她面前都会自惭形秽。大王在她面前当然会倍加有礼!”郑苏仙是个有心计的人,听到此言心中一惊,恍然大悟。郑苏仙又说,在老妇人来之前,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任何鬼神。阎王爷这时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应该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用喝一口,不是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阎王爷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有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有个事情,你怕麻烦而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因为无功其实就是罪。”当官的大吃一惊,感到非常不安。阎王爷慢慢的回过头来笑着说:“其实只是怪你太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转世还是会有冠带的。”于是催促差役马上安排他转生。就这两件事来看,人的心里极其细微的念头,甚至是一闪而过的想法,鬼神都能够知道,而且看的也非常清楚,即使是贤德之人为私的一念,也免不了要受到责备。观察一下这些其实每天就发生在你的身边,相信吧,事实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原文】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诲,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阅微草堂笔记》简介】《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写成的笔记小说。原本有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与《聊斋志异》相似,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谈鬼狐而谈鬼狐,而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劝善惩恶,宏扬儒家教化,申张善良美德。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此书“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可知它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和丰富的学理内容,乃至使人看作“考古说理”之书。参考资料阅微草堂笔记——原文+译文:http://doc.orz520/a/doc/2014/0621/2070006.html

  • 18694097695:古典文言文翻译大全
  • 应哪答: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
  • 18694097695:求古文翻译。。。
  • 应哪答: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翻译:刘庆孙(刘舆)在太傅府任职,...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意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④,且将用之酌酒劝客。俄为一...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故 #gù 【释义】①意外发生的事情:变故|事故。②有意;存心:故意|故作镇静|明知故犯。③所以;因此:故此|缘故|平白无故|无缘无故。④原来的;从前的:故居|故地重游|依然如故。⑤老朋友:故人|一见如故...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婧 竦立也。从女,青声。一曰有才也。读若韭菁。七正切 ——《说文解字》这是《说文》中关于婧字的解释。竦,本意是恭谨的站立,竦立也是一样的;从女,青声:这是说文的体例,就像我们现代的字典,《说文》中也有...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译文】六种隐微的情况:一种是权势转借到下级,二是利益不同而下级借助外国势力,三是下级伪托相似类似的事情进行欺骗,四是上下存在利害关系而且极端相反,五是参差不齐互相怀疑且在内部相争,六是敌对国家参与本国官员的...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翻译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
  • 18694097695:求古文翻译
  • 应哪答:《日知录》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於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
  • 18694097695:翻译古文
  • 应哪答: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
  • 18694097695:古文翻译
  • 应哪答: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有年少的弟弟,弟弟成年后,卜式脱身(离家)出来,自己取叻畜羊一百多头,田宅财物全部都给了弟弟。卜式进入山裏牧羊,十多年后,羊达到了一千多头。而他的弟弟却将所有...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古文翻译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古文翻译”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