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城隍”保佑什么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城隍”保佑什么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城隍主要负责做什么?神灵城隍,相传是古代城池的保护神,道教称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证老百姓五谷丰足。城池与百姓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城隍是由最初的护城沟水渠之神而转化为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神,后来城隍被人神化,人们又把故去的英雄或名臣立为当地城隍神灵,希冀他们的英灵能像他们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最早有记载的城隍神灵为吴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经济发达,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的信仰就更为普遍。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必须祭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由民间俗神演变成为天下通祭的高级神祗。又由于城隍庙内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间俗神,所以人们又习惯将城隍庙归属于道教寺庙。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大肆抬举城隍,为各地的城隍封爵位,建神庙,配以陈设、饰品等等,京都等较大城市的城隍在百官中除皇帝本人以外级别最高。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与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尚书的等级相同。各州城隍为二品,县城隍为四品。在建京都城隍庙时,朱元璋还下令神像要为木雕像,刷上红漆,迎神像入庙时,要用王者仪仗,他自己还亲自写文告示天下。并诏示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也要相同,这样,各地方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明太祖还命令大臣们专门撰写文章颂扬城隍。这是为什么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而土地神是城隍神的下级,他感恩城隍和土地神,所以才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也并非全是这样。当初,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明确说道:“朕建造城隍神庙,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忘为。”原来朱元璋只不过是为了震慑臣民,为他的皇权服务。传说,热河这个地方的城隍神是康熙帝的一位皇子,乾隆帝的叔叔,名叫允礼。允礼,是康熙帝的妃子纯裕勤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生。排行十七皇子,他自幼聪明稳重。九岁后常随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及塞外巡视,他勤奋自律,不参与皇子之间的皇权之争,深得康熙帝的喜爱。雍正元年,他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皇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封他为亲王。因为,允礼身体较弱,雍正帝便命他在其私邸中办理政务,隔十日左右进宫一次,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寻常的特殊照顾。雍正帝临终时城隍,又命允礼辅政。乾隆继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的赏识,直到乾隆三年二月的时候去世。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办理丧事。因允礼无子,乾隆皇帝便把雍正第六子弘瞻过继给他作为儿子。乾隆皇帝时常思念这位忠君叔父,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常常想起,依恋之情十分厚重。热河当时是直隶辖区,任总督兼工部尚书的大臣周元理得知皇上这份悲伤的心情。一天,他就在避暑山庄淡泊敬城殿,奏请皇上,说热河现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都市,又离京师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庙,既附合皇家礼制,又可安慰神灵,乾隆皇帝听了大臣奏请,若有所悟:热河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不断繁荣,人口越来越多,且风调雨顺,百姓安宁富足,这一定是有一位善神在默默地不记功名的保佑着大清王朝,保佑热河这方土地的缘故。于是他就批准了督臣的奏请,随即从国库拨出银款,组织技术精湛人员立即营建施工。不久,新庙落成了,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叔父允礼忠心辅国佑帝之恩,就封他为热河城隍神灵。庙内建筑等级陈设均按帝王的标准来安排。城隍神像为金脸、金袍、端严慈祥一副帝王像。由于热河地方是当时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北京是清王朝夺取天下掌握皇权的象征,而承德才是清王朝特别是在康、乾兴盛时期建造的纯正的清朝京城,可见,热河城隍神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每座城市都有该城的城隍庙。但是,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当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老百姓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有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这是人所共知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被捕入狱,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爷是周新,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这些人都是忠臣良将,对百姓宽厚仁慈。郑州的城隍叫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期间,他扮刘邦假降,刘邦则趁机冲出城门。纪信后来被项羽焚烧致死,百姓念其忠烈,尊其为郑州城隍。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爷,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亲感叹自己从未见过金銮殿,于是,他就为母亲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可是却被人告了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这才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来准备屠城的。可是在屠城的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们不准杀人,清军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为秦裕伯“显灵”,救了全上海的百姓,所以被上海的百姓列为城隍爷。上海人还有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中国的许多神仙都是以仁人志士、忠臣良将为原型的,城隍庙里的神仙也不例外。城隍指城墙和护城河(壕),而城隍神就是管理一座城市冥间事务的神袛。关于城隍神的祭祀起于周代,在道教兴起后得到广泛传播,盛于唐宋,元明清传承不衰,至今仍可见。不同的城市城隍神不同,有时一个城隍神可能是多个城市的守护神。多城一城隍:纪信。纪信是刘邦部下,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兵疲粮绝之时,纪信冒充刘邦,开城向项羽诈降,掩护刘邦趁乱逃走,而自己却被项羽下令烧死。后来纪信就被尊为城隍神,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在今天的西安、郑州、南充、天水、宁波等地仍然以纪信为城隍神。一城多城隍:上海。自明代起,上海的城隍神就有两位,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抗战爆发后,人们又将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将领陈化成塑像抬进城隍庙供奉,但一庙难容三主,陈化成后来就被抬进了纪念馆。杭州:周新。周新是明初人,历任福建、北京、山西巡按御史,云南、浙江按察使,后因得罪锦衣卫被朱棣冤杀,至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成为杭州城隍神。绍兴:庞玉。庞玉本是隋朝将领,后归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投唐,历任梁州总管、越州都督等职、越州即今绍兴,在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死后被信奉为神。苏州:春申君黄歇。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封地在今苏州一带,对当地开放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被信奉为神。台州:屈坦。三国吴人,父亲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泉州:韩琦等。韩琦是宋代名相,虽然籍贯河北相州,但出生在泉州(其父时任泉州知州),后来韩琦就成为泉州晋江县城隍神。泉州有大城隍,各县还有小城隍。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冈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在这裏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礼记》中则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说明了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郑玄注:「水庸,沟也。」,《陔余丛考》巻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在上古时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当时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塑神像或建庙,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孙承泽撰的《春明梦余录》中说:「芜湖城隍庙,建於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间……」,是有关城隍庙中最早的记载。 清代赵翼所写的《陔余丛考》中说到:「《北齐书》的〈慕容俨传〉有记:「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可见在南北朝时代,民间就有了城隍爷的祭祀行为了。 到了唐代以后,城隍已渐变成冥神,并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为普遍了,韩愈、李商稳、张说、张九龄、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为祈雨、禳灾的祭祀行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间,城隍爷地位更高了,被封为王爵,各地尊称为「城隍爷」。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爷,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故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诏,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将城隍庙之规格更往上推,将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 在清代同时也订出祭祀的礼仪,对城隍推祟极备,也让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风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坛之中,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城隍爷则位左侧,祭祀之礼后,并共同奉祀於城隍庙内。 各级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神灵城隍,相传是古代城池的保护神,道教称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证老百姓五谷丰足。城池与百姓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城隍是由最初的护城沟水渠之神而转化为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神,后来城隍被人神化,人们又把故去的英雄或名臣立为当地城隍神灵,希冀他们的英灵能像他们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最早有记载的城隍神灵为吴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经济发达,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的信仰就更为普遍。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必须祭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由民间俗神演变成为天下通祭的高级神祗。又由于城隍庙内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间俗神,所以人们又习惯将城隍庙归属于道教寺庙。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大肆抬举城隍,为各地的城隍封爵位,建神庙,配以陈设、饰品等等,京都等较大城市的城隍在百官中除皇帝本人以外级别最高。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与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尚书的等级相同。各州城隍为二品,县城隍为四品。在建京都城隍庙时,朱元璋还下令神像要为木雕像,刷上红漆,迎神像入庙时,要用王者仪仗,他自己还亲自写文告示天下。并诏示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也要相同,这样,各地方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明太祖还命令大臣们专门撰写文章颂扬城隍。这是为什么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而土地神是城隍神的下级,他感恩城隍和土地神,所以才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也并非全是这样。当初,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明确说道:“朕建造城隍神庙,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忘为。”原来朱元璋只不过是为了震慑臣民,为他的皇权服务。传说,热河这个地方的城隍神是康熙帝的一位皇子,乾隆帝的叔叔,名叫允礼。允礼,是康熙帝的妃子纯裕勤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生。排行十七皇子,他自幼聪明稳重。九岁后常随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及塞外巡视,他勤奋自律,不参与皇子之间的皇权之争,深得康熙帝的喜爱。雍正元年,他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皇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封他为亲王。因为,允礼身体较弱,雍正帝便命他在其私邸中办理政务,隔十日左右进宫一次,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寻常的特殊照顾。雍正帝临终时城隍,又命允礼辅政。乾隆继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的赏识,直到乾隆三年二月的时候去世。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办理丧事。因允礼无子,乾隆皇帝便把雍正第六子弘瞻过继给他作为儿子。乾隆皇帝时常思念这位忠君叔父,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常常想起,依恋之情十分厚重。热河当时是直隶辖区,任总督兼工部尚书的大臣周元理得知皇上这份悲伤的心情。一天,他就在避暑山庄淡泊敬城殿,奏请皇上,说热河现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都市,又离京师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庙,既附合皇家礼制,又可安慰神灵,乾隆皇帝听了大臣奏请,若有所悟:热河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不断繁荣,人口越来越多,且风调雨顺,百姓安宁富足,这一定是有一位善神在默默地不记功名的保佑着大清王朝,保佑热河这方土地的缘故。于是他就批准了督臣的奏请,随即从国库拨出银款,组织技术精湛人员立即营建施工。不久,新庙落成了,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叔父允礼忠心辅国佑帝之恩,就封他为热河城隍神灵。庙内建筑等级陈设均按帝王的标准来安排。城隍神像为金脸、金袍、端严慈祥一副帝王像。由于热河地方是当时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北京是清王朝夺取天下掌握皇权的象征,而承德才是清王朝特别是在康、乾兴盛时期建造的纯正的清朝京城,可见,热河城隍神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每座城市都有该城的城隍庙。但是,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当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老百姓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有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这是人所共知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被捕入狱,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爷是周新,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这些人都是忠臣良将,对百姓宽厚仁慈。郑州的城隍叫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期间,他扮刘邦假降,刘邦则趁机冲出城门。纪信后来被项羽焚烧致死,百姓念其忠烈,尊其为郑州城隍。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爷,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亲感叹自己从未见过金銮殿,于是,他就为母亲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可是却被人告了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这才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来准备屠城的。可是在屠城的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们不准杀人,清军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为秦裕伯“显灵”,救了全上海的百姓,所以被上海的百姓列为城隍爷。上海人还有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中国的许多神仙都是以仁人志士、忠臣良将为原型的,城隍庙里的神仙也不例外。城隍指城墙和护城河(壕),而城隍神就是管理一座城市冥间事务的神袛。关于城隍神的祭祀起于周代,在道教兴起后得到广泛传播,盛于唐宋,元明清传承不衰,至今仍可见。不同的城市城隍神不同,有时一个城隍神可能是多个城市的守护神。多城一城隍:纪信。纪信是刘邦部下,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兵疲粮绝之时,纪信冒充刘邦,开城向项羽诈降,掩护刘邦趁乱逃走,而自己却被项羽下令烧死。后来纪信就被尊为城隍神,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在今天的西安、郑州、南充、天水、宁波等地仍然以纪信为城隍神。一城多城隍:上海。自明代起,上海的城隍神就有两位,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抗战爆发后,人们又将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将领陈化成塑像抬进城隍庙供奉,但一庙难容三主,陈化成后来就被抬进了纪念馆。杭州:周新。周新是明初人,历任福建、北京、山西巡按御史,云南、浙江按察使,后因得罪锦衣卫被朱棣冤杀,至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成为杭州城隍神。绍兴:庞玉。庞玉本是隋朝将领,后归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投唐,历任梁州总管、越州都督等职、越州即今绍兴,在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死后被信奉为神。苏州:春申君黄歇。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封地在今苏州一带,对当地开放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被信奉为神。台州:屈坦。三国吴人,父亲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泉州:韩琦等。韩琦是宋代名相,虽然籍贯河北相州,但出生在泉州(其父时任泉州知州),后来韩琦就成为泉州晋江县城隍神。泉州有大城隍,各县还有小城隍。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城隍”保佑什么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