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大自然的文字课后习题答案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后习题答案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大自然的文字》课后习题3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淫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铁砧(zhē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那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这样,等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农艺师,你看大自然的书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回答者:雪影然 - 试用期 一级 12-19 18:32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参考资料:http://3edu.net/qt/b8/4034.html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淫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铁砧(zhē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那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这样,等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农艺师,你看大自然的书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回答者:雪影然 - 试用期 一级 12-19 18:32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就会有好天气。如果白云在天上飘的很高,第二天准是个晴天。从大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岁数,因为大树你年长一个年轮。如果蚂蚁要搬家就说明要下雨了。燕子如果飞得很低,就说明要下雨了。早晨下雨当日肯定是晴天,晚上下雨就一定会下到第二天早上。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就会有好天气。如果白云在天上飘的很高,第二天准是个晴天。从大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岁数,因为大树你年长一个年轮。如果蚂蚁要搬家就说明要下雨了。燕子如果飞得很低,就说明要下雨了。早晨下雨当日肯定是晴天,晚上下雨就一定会下到第二天早上。 asdasddasasddasasfdhhfskj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淫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铁砧(zhē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那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这样,等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农艺师,你看大自然的书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回答者:雪影然 - 试用期 一级 12-19 18:32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参考资料:http://3edu.net/qt/b8/4034.html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大自然的文字课后习题答案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