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保险中介相对比主体公司有以下优势:
1:保险中介(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汇集了包括寿险、财险在内的大多数保司的优势产品,客户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购产品,销售人员可以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而这些在单一保险公司很难实现的。
比如想要高端医疗,代理人给你拿出个百万医疗;想要养老年金,代理人拿出个自称公司主打的王牌产品:定期快返+万能。真是醉了,又或者想买定寿或者消费型重疾等等。
因为选择面更广,所以中介销售人员可以更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评价各家产品及服务上的优劣势。
NEws.KEmaOwang.OrG.cN2:理赔阶段,保险中介更多考虑客户的合法利益及满意度,起着监督、督促的作用。如果发生理赔不公,中介公司可以代客户查找有关条款、证据,向保司争取属于客户的合法利益,甚至代理客户向有关机构诉讼。
比如明亚医疗险部发布了明亚2019年理赔年报,显示一整年有187件拒赔case,而经纪公司争取最终帮客户理赔了101件,剩余没有理赔的基本都是不符合健康告知、不属于保障范围内的医疗等。
NEws.KEmaOwang.OrG.cN
而如果是主体公司代理人渠道卖的产品,虽然某种程度上通融赔付的概率高点,但是有理赔争议的很难指望他人,基本就是靠去闹去拉横幅去打官司了。
寿险销售渠道包括代理人个险渠道、银保渠道、中介渠道、电销渠道、网销渠道等。其中个险渠道贡献了50%-60%的新单保费,银保贡献30%-40%保费,剩余差不多10%左右由中介渠道贡献。
虽然表面上通过中介渠道买产品更符合客户的利益,但是中介渠道目前规模相对较弱,很难很难成为主流,为什么?
代理人渠道: 保险营销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代理人数量以及质量的PK ,在目前全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下,谁家代理人多谁家代理人质量高谁的保费就高。绝大多数保险销售还主要依赖线下这种建立在信任以及一定的客情关系基础上的。
所以像国寿、平安这种拥有100万-200万代理人的,注定保费也是最高的。当然这些主体公司最近几年也受到互联网保险一定的冲击,但别忘了,虽然这些主体公司在费率上更高,但如果通过大幅度降费率,降到和很多中小公司差不多或者降到与互联网保险竞价上没有太大差距的时候,主体公司会重新收复市场份额。
好在线下代理人渠道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也不太可能在费率上让步太多。但是主体公司自定价上握有绝对的主动权。
为了维持自家代理人数量优势,哪怕是砸巨资也要加大增员力度。主体公司几乎都是全员增员,这将吸收大部分未来新的营销员,代理人渠道作为维持主体公司营销上最大的优势上是很难动摇的。
NEws.KEmaOwang.OrG.cN银保渠道:代理人渠道建立是非常难的,前期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代理人数量超过30万的保司很少,100来家公司一双手就能数出来。对于新兴公司、中小公司最快做大保费的最好渠道就是银保渠道,通过银行渠道来卖保险。
银保渠道多数销售的是趸交内涵价值很低的定期储蓄险,重疾险以及期交的储蓄保险是比较难以推动的。所以凡是代理人多的保司基本都放弃银保渠道了,这里是中小保司竞争的舞台。
不过最近几年银保渠道的价值越来越高,期交的比例也在提高,内涵价值也在提升,再加上未来银行利率大概率持续下行下,银保渠道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有可能大公司重回银保。
中介渠道:多数都是没有代理人渠道或者自家代理人渠道不强的保司参与进来,当然也有少数大型保司参与。中介渠道竞争最为残酷,销售人员对某家保司忠诚度不高,更多的是性价比导向,而一家保司在产品上性价比的优势往往都是阶段性的。
所以这些保司对中介渠道又爱又恨,甚至有部分保司在中介渠道的客户让给个险渠道的营销员去对接,用来反哺自家代理人,当然是毫无道德的。
如果有一天这家保司慢慢建立起了足够有实力的代理人渠道,多数都会降低对中介渠道的依赖,但是很难很难,几乎不可能。
虽然如此,鉴于代理人规模已至上限,未来会有更多的公司尝试中介渠道并且加深与中介渠道的公司,其中肯定会有不少大型保险公司。
未来20年的保险营销渠道依然是代理人与银保渠道为主导,其中代理人渠道保费贡献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代理人渠道的下降的比例将由中介渠道来补充。
中介渠道20年内很难成为主流,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更深层次是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只要全民的保险意识不提升到足够的水平,中介渠道都很难成为主流。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与上海,中介渠道的保费占比远超其它地区。
NEws.KEmaOwang.OrG.cN正是因为小众,所以才代表未来巨大空间与市场潜力,代表着中介渠道的内卷相对于代理人渠道要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