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霞浦赤岸村】霞浦才女长寿

资料来源:今天河浦(河浦县报道组整理)

文:陈帝谋

进入霞浦,自然会想起刘秀老师。老师,是真正一代的才女。

长寿(1906-1994年)紫盖眉毛、桂美、霞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学者、考古学家、顾问学家、书法家、金石、史学、诗词各方面造诣很深。20世纪20、30年代,与赵英章(福安人、孔诗)、楚帝(夏浦人、宣和)、范玉爱(宁德市人、擅自绘画)一起被称为“闽东四大才女”,LAN、冰心、LAN。

进入河浦后,当然想去拜访书香传了300年的刘氏赵玉——“丙蜀斋高句丽”。

以老丽为师高潮,进行流光乳业。刘广历史(1758-1827年)、贾通变、孔诗书、《博文强知识》、《文章画尖》、卢亨儒光一起,干隆进士、嘉庚晋升山试四年,进行了审查监察。《清史稿》告诉他:“进驻关日和行动都很重视国计民生,直白地移动北端。”马罢工后,抚州姚峰书院返乡后教了19年书,书生们爱慕其风节才学,在庆州竞争,一代名臣任规便走出了那扇门。 (Willian Williston,温斯顿,李安)1976年,“自有很多情”的刘秀老师回到了离别36年的故乡,风雨变幻无常,老卢已经没有恢复当年的风貌,眼前看到的是“闲居,日子已经寂寞”。之后,老师用自己历年的“必经所”重建文楼,为后世找了一本亲书《兵蜀斋高句丽》横额和《兵蜀斋高句丽家》,留下了几年的风雅。

长寿老师,一生勤奋,治学领域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是近代不可忽视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各位。

在老父亲的搬运下,她的“文章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青年时期,厦门和女作家谢冰英等创办了文学月刊《炳烛斋诗手稿》,也就是说,虽然诗名播出得很远,后来学术兴趣转向了金石考古,但诗歌创作仍然没有衰退,《萍缘四记》 《风尘呓语》等发迹。她的诗词,或感官的叙事,或灵物都沉着雄壮,朗朗上口,解放后心情愉快,诗风也更加朦胧美丽。现在,《灯塔》这个词是:“月亮侵入黄昏时,云很暗。在朦胧的笛子中消除怨恨。声音闭塞,惊恐地骑着胡锦涛,山河凄凉地吞没,旗帜远去。只有最苦的酒吧,蓝对络腮胡。摆脱混乱后,什么价值哀悼,谁按谁。夜半,形成,寂静,寒风冷飕飕。当年想俊朗,吴会,杨远兔院,有好久不见的习惯。转换疏忽,很难偶然追踪。疲惫的旅行,但寒冷的地方,然后上云栈。”

她的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朝、韩进、唐唐,方法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互证明,相辅相成,独具匠心。就像她的《沙溪集》一样,从考证无数碑刻和墓地开始,查明了史实中记载的诸多争议,纠正了当时学界泰斗千人阁老师的论断。李德裕是中堂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研究当代盛况的重要人物。但是,有关李德佑的史料混乱繁杂,所以当时学术界评论说,这篇文章“资料丰富,修改审查丰富,充分反映了致死的文献功绩,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由此在史学界逐渐崭露头角。

她的古代文字研究更有成果。1971年,周恩来总理对当时国家文报领导层负责人王雅秋说:“今天国内认识金文甲骨的人有多少?”问。王答:“不到十个人,东北有油水。”总理立即指示要保护好这些人才。后来总理问当时黑龙江省委员会书记王家道。“刘秀女士现在在哪儿?”“还有”刘秀是学术界的老同志,请照顾一下。”。有这个荣幸能有几个人!她编辑的《白沙集》可以说是甲骨文的门槛。

d1adf6a9706f?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631"/>

她的书法,出自一代大师胡小石门下,历经数十年磨练,熔篆、隶、真、草于一炉,瘦劲生涩、刚柔相济、秦风汉骨、格调高古,不同于师,而有所过之,自成一体。著名红学大家周汝昌有诗赞其书法:“临池罕遇卫夫人,片楮零缣世所珍。学力真切在金石,不随流俗逐时新”,以卫夫人相誉。更为可贵的是她继承并发展了李瑞清、胡小石的书学思想,留下《书苑镂锦》《我的临池简述》等多篇书论,告诫后人:“书者笔先,未有不从学而号天才,笔秃千支,此皮相之言也,吾最服膺笔已成塚,不如读书万卷。”当今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评她的书法“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

考古方面,自1957年支边黑龙江后,她的目标“就是要弄清各族的原始。”她大量收集北魏文献资料和墓志碑刻,作了长期艰苦的考古研究和文化梳理,成为黑龙江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63年发表《拓跋魏文化史稿》,对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的鲜卑族发祥地,提出锁定在嫩江流域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一带”的论断。1980年,终于在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发现了1500年前的“北魏石室祝文”,从此揭开鲜卑族发祥地的千古谜案,为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史和中国疆域发展史,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了中国这一重大考古成果。先生晚年,还不顾年迈、长途跋涉回到故乡,通过大量遗物为日本空海和尚入唐因海上飓风而漂着霞浦县赤岸村的史实,作了科学的考古论证。

综观先生漫长的一生,身为辛亥以来中国的第一代读书人,历经两个时代,她的学术和人生多难而磨折,但她又是幸运的。

她有幸出身书香名门。这个书香世家传承于她的不仅仅只是“书香”,也不仅仅只是读书人真淳正直的赤子情怀,还滋养了她辛勤、执着、坚毅的气骨和品格,有丈夫才无女子气。她早年投身进步学潮,在学术上主张“陈言务去”,在李庄与傅斯年意见不合时即表明“志在为学,岂为区区作驽马恋栈”而毅然离去,她终生献身艰苦的考古事业、视教书育人为德业而无怨无悔……总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处处体现出立身处世的大节,人品才华让人钦佩。她晚年在审订《游寿年谱》时,毅然挥笔写下“疾风知劲草——游寿辛勤一生”的标题,为自己无愧的人生作了最好的诠释。

她有幸得遇名师。老父亲游学诚无疑是她最好的启蒙师。这位前清举人,学富五车、能书善画,掌教福宁书院,为五县文教领袖,但思想开明。老先生晚年得女,自然宠爱有加。先生讲她儿时顽劣贪玩,甚不好学,不穿耳、不裹脚、不能正襟危坐写字,但老父亲只“取其长处,而责其短”。先生一生秉性真诚正直,清高狷介,当与老父亲开明的家教有关。

在省立福州女子师范,她的语文老师是邓拓的父亲——清末福州名举人邓仪中。邓仪中文章书法俱佳,教课授徒以严正著称。他慧眼识珠,知其才识,响鼓敲重槌,斥责她“文章词句皆可范,只是字写得太差、太差。”先生从此发奋,日日早起临池,不到二年便大长进,还替同学抓刀。

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她又有幸成为一代大儒、国学大师胡小石的门生。胡小石(1888-1962年),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历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学问淹博,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及金石书画的研究与教学,造诣精深,是当时最有学术权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他的书法“求篆于金,求隶于石”,延伸和发展了乃师李瑞清金石碑学派一脉。先生追随胡小石左右7年,研习甲骨、周金文献和书法,尽得胡氏嫡传,成为这一书派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1944年,正是因为恩师胡小石的举荐,先生由闽入渝,就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此后发生的两件事对先生的学术生涯关系重大。

一是应曾昭燏之邀,到李庄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助理,协助整理“善斋”的一批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物及金石拓片,筹备“史前石器及周代铜器展览”。嗣后又调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管理员。国立中央研究院是当时国家级最高学术研究机构,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抗战时期迁到李庄,李庄因之名闻天下。李庄岁月,无疑是先生人生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曾昭燏,湖南湘乡人,为清代名臣曾国藩堂重孙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与游寿同为胡门弟子。此时,她们同窗相得,日日坐拥书城,整理金石甲骨、秘本资料,又同住景致清幽的茶花院,心情舒畅,文思泉涌,先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等一批重要学术论著和《山茶花赋》《山居志序》《伐绿萼梅赋》等一大批文采飞扬的诗文作品。令人惋惜的是,后来因请假回南京的事与当时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闹僵,致使先生负气“离渝归东海”。从此先生失去李庄,李庄也失去一位学术英才,时人都为之扼腕:“惜哉,游寿!”。

二是离开李庄回到南京的游寿先生,又经恩师胡小石引荐,就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部主任,接受整理汉奸陈群《泽存书库》图书和金石拓片,以及日寇劫掠的“和平博物馆”文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生过目整理、编辑金石拓片5510种,过目未登记金石拓片67种83篇、《快雪堂》一函五册、画像20幅。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能有机会经手过目如此宏福的珍稀资料,可谓千载难得。也正是这一段宝贵经历,最后成就了先生作为大学者应具备的治学规范和学术功底。

她还幸拥有幸福的婚姻。1933年春,经过一段痛苦的思想斗争,正值豆蔻年华的游寿先生,决定嫁给陈幻云。此前,在福建省政府民政厅工作的陈幻云先生,曾掩护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的游寿先生,躲过反动政府的追捕回到霞浦乡间,以后又亲自护送先生经温州、上海到南京求学。但这桩婚姻,起初颇不为人们看好。因为陈幻云先生不仅年长游寿12岁,且已婚并育有四位儿女。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段堪称李清照、赵明诚式的姻缘。陈幻云(1894-1963年),名士諴,字幼鸿,霞浦人,自幼颖悟,天分卓荦,学贯中西,才华出众,是游寿父亲悟庵老人的得意门生,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学读法律,学成归国曾先后在福建、甘肃、北平、江西、南京等地任民政司法公职,虽治法律,但精于金石、诗文、书画,一生著作甚丰,有《忆存草》1集、《巴尔扎克》1集、《文字学》8集、《说文举例》1集、《荀子研究》1集、《唯物辩证法讲义》3集以及《雨果五百年祭》等等。幻云先生正直血性、忧国忧民。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曾愤然辞职。他精通法律、办案公正廉明,日本投降后调回南京参与审理汉奸案件,有在案日伪高官梅某的家人以重金相托,但他不为所动,依法予以严惩。婚后,他们夫妻情深意笃、情怀相通,在多难的动荡岁月里,相濡以沫,以诗书金石自娱,妇唱夫随,共渡艰危。幻云先生全力扶持游寿的学术研究,上世纪50年代,幻云先生又以花甲之年随同游寿前往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鼓励她披荆斩棘开拓白山黑水的考古事业。

游寿先生未育子女,但她视幻云和前妻所出为亲生骨肉,给予无私的母爱。她的孙辈们曾动情回忆:我的祖母并不是我的亲祖母,但她不折不扣地用一辈子实践自己的承诺,待我们父辈就如她自己的亲骨肉……历久弥坚,一如她笔下刚劲的隶书。幻云先生辞世,先生亲书《陈幼鸿先生墓志》,惜其“怀长才而未尽乎用,其诗人陈幼鸿耶”。

余生也晚,但有幸与先生有过几次书信往来和一面之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在霞浦任职。当时县上决定假“炳烛斋旧庐”筹建“游寿纪念馆”。1990年5月间,笔者与县人大主任、县政府副县长等一行五人专程往哈尔滨拜访先生。听说家乡来人,时已八十三高龄的先生,不顾身患感冒,坚持在书房接待我们。她详细询问家乡种种情况,并讲述南京沦陷前夕,她们夫妇痛惜文物流失,以微簿的收入收藏散落在街头的文物珍品,那种殷切和赤诚让人为之动容。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先生未假思索便畅快表示“我完全支持”。然后起身匍伏书案,展纸濡毫,写下字据:“口口口前来讨论建立地方纪念馆,我同意,如地址拟在吾家划一块如何,由地方酌定,我的藏书、文房均交出。一九九○年 游寿”。 书法苍劲秀美,字字凝重圆润,就像老人家道不尽的浓浓乡情。临别,先生还执意要我们留下通讯处。过了数日待我们回到霞浦时,每个人都意外地收到一幅先生珍贵的书法作品……遗憾的是,当年底笔者调离霞浦,筹建“游寿纪念馆”的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想来不尽嘘唏,亦有愧于先生。今往事重拾,只是想为先生海一样的桑梓深情留一瓣心香而已!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