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长沙到韶山有多远】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看到父母坟墓又低又破。就这样,不要浪费钱。

青年毛泽东

1927年初,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是建国前毛泽东返回故乡的最后一次。这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老房子也住在已经租了耕地的佃户那里。当年1月7日,听说毛泽东回来了,韶山四面八方农会的成员聚集在一起,来到湘潭特区第一乡农协所在地毛振堂。

在盛大的欢迎仪式上,毛格站起来发表讲话,他介绍了毛泽东。“毛泽东,年轻的英雄,到处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今天来到这里,大家都很欢迎。”面对热情的村民,毛泽东详细了解了人们的生活情况,称赞大家进行的农民运动非常有效。

“外面听说农民运动‘不好’。在这里,听农协委员说农民运动做得很好。我看很好!乡村的民主势力兴起,推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是真正的革命行动。孙中山革命四十年来没有做的事,你们几个月就做好了。你们树立了几千年没见的奇勋。单击

毛泽东考察结束,准备离开家乡时,面对前来送别的村民,他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不怕牺牲,一定要推翻万恶的旧社会。根据当年送别毛泽东的乡民的回忆,毛泽东向大家发了一个誓。乡人们,同志们,三十年后革命没有成功,我决不会让莫云回来见大家的父亲!

结果,毛泽东开创了新中国22年,他又回到了韶山忠,这已经是32年后的事了。1959年6月,毛泽东乘专列考察南下。毛泽东认为湖南省委建国后成绩很好,把湖南作为考察的重要车站。

毛主席在老房子前和村民交谈

6月24日,毛泽东的专列到达长沙。当天毛泽东来到湘江游泳。登陆后,毛泽东访问橘州后,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安排下,在省委龙源一楼用餐。餐桌上是毛泽东喜欢吃的家乡菜,有臭豆腐、童颜鸡、红烧肉等。

这些家乡菜引起了毛泽东的乡情,就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第二天回韶山看看。当毛泽东的决定非常突然的时候,罗瑞卿问是否提前了各项准备工作,他说不行。只要安静地回去就行了。暂时不会吓到大家。

6月25日下午,毛泽东专列先到达潭市,然后乘车返回韶山。汽车跑向韶山的路上,毛泽东不断地看着路两边的景色。

离韶山越来越近,家乡的景色依然秀丽,毛泽东激动不已。出发前,毛泽东特别下午回去了,所以暂时不要惊动村民,第二天之前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毛泽东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举行大大小小的欢迎仪式。

傍晚时分,毛泽东一行到达了韶山。轿车去了韶山招待所,大门前只有村干部、村老人等几个人在那里迎接。韶山不知道被乡下人熟知的“石三子”作为国家主席回来了。

青年毛泽东

家乡的鸟花香味和晚餐都是家乡菜,让毛泽东心情很好。吃完晚饭,毛泽东在附近散步。他说了周围的罗瑞卿、周博特等。“故乡还是当时的样子。我离开这里32年了。这里的培根、培根、臭豆腐、辣炒苦瓜、粗米都很好吃。你吃饭了吗?”

大家连连点头,说吃完了,味道很好。6月末,韶山虫有点闷热,但毛泽东的兴致不减,介绍了许多关于韶山虫的有趣事情。散步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房间,让警卫长李恩桥来找他。李恩桥到达后,毛泽东对他提出了以下要求。

第一,明天村民们会知道我回来了。大家会热烈欢迎我的。到时候你们的经费一定不要阻止,要对大家有热情。

第二,我去了老家客人那里,如果他们给我水喝,给我弄点吃的,你不要干涉;

第三,要告诉保安不要离我太近。那么村民们就会对我产生距离感。

第四,韶山的所有费用都是用我的稿费支付的。

所有职员听到四个要求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毛泽东一直有晚上工作的习惯,那天晚上也一样。毛泽东在家乡的一棵草感慨的时候写了著名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不要隐约诅咒四川,家乡是32年前。红旗缠绕着农奴窗,黑手高高地吊着霸主鞭。为了牺牲多的抱负,敢于教日月改变新的天空。稻子喜欢看川中派,到处英雄们都下夕阳。

amp;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427"/>

韶山冲毛主席故居

这首诗毛泽东写了两个多小时,写完后他又在下方写了一行字: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32年了。为了老百姓能翻身做主人,不再受压迫、受剥削,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人前仆后继,为此奋斗一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也有牺牲。仅毛泽东一家就有6位烈士,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覃、弟弟毛泽民、堂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以及长子毛岸英。第二天,毛泽东很早就起床了,这让大家很意外。

毛泽东只通知了李银桥,对他说:“我要去祖坟,看望父母去。”说完,毛泽东就从下榻地出发,朝着故居方向走去。毛泽东父母的墓地位于故居斜对面的楠竹圫,据《毛氏四修族谱》里记载,“葬韶山南岸楠竹圫,卯山酉向。”

毛泽东走得很快,后面工作人员陆续也跟上来了,就在大家纳闷时,有个人说:“这是去主席父母墓地的路。”一路上都是没膝深的杂草,露水很快打湿了裤脚,毛泽东却丝毫不在意。多年没有回来了,毛泽东一下子找不到父母的墓地具体位置。

凭着记忆,毛泽东来站在山坡上四处搜索,最终在一处低矮的坟墓前停下脚步,这是毛贻昌和文七妹的合葬墓。由于毛泽东是突然决定要来给父母扫墓,并没有准备什么祭品,这时警卫局沈同处长一个机灵,只见他折断一些松树枝,简单捆绑成“花圈”递给毛泽东。

毛主席给父母扫墓

毛泽东将“花圈”放在坟冢上,然后肃立默哀,深深地三鞠躬,缓缓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那一刻,毛泽东一定想到了40多年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尽管当年他对父亲颇有微词。

1910年,为了让毛泽东将来继承家业,毛贻昌决定将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毛泽东渴望走出韶山读书,他强烈反对父亲的决定,最终在母亲、舅舅表兄等人的帮助下,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韶山冲。出发前一天晚上,毛泽东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夹在他每天必看的账本里。这首诗是毛泽东改写日本“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的诗,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离开家乡那一刻开始,毛泽东没有想到,自己这次决定将深刻改变中国,甚至给世界带去了难以想象的影响。相比父亲的严厉,毛泽东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更多的温暖。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和品德高尚的乡下女性。

文七妹

1867年,文七妹出生在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18岁那年,文七妹嫁给了毛贻昌,起初生下两个孩子早夭。1893年,文七妹生下毛泽东,接着生下了毛泽民、毛泽覃,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

由于前面两个孩子夭折,文七妹和毛贻昌都很担心。两人商议后,决定将毛泽东先送到外婆家抚养。文七妹还在一座寺庙里祈福,她把一块石头视作毛泽东的干娘。从此刻开始,毛泽东就有一个在韶山冲家喻户晓的乳名,“石三伢子”。

对于母亲,毛泽东充满了感情。1936年,在陕北的毛泽东罕见地向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的母亲,他说: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有一件事能充分体现文七妹的善良。毛泽东童年时期在多所私塾读书,有一段时间,每次他放学回到家总是叫嚷肚子饿。文七妹很纳闷,儿子每天都带了午饭,怎么回事?一番询问后,毛泽东说出了原因。

毛贻昌

原来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因家里穷就没带午饭。毛泽东看到这名同学挨饿,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他一半。毛泽东起初不敢说出原因,他害怕父亲责骂他。文七妹被儿子的善良所打动,从此悄悄准备了两个人的午饭。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就在为接下来工作发愁时,毛泽东接到了已经在北大担任教授的恩师杨昌济邀请。杨昌济告知毛泽东北京的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组织青年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蔡和森则一听立即组织新民学会学员去北京。

就在出发前夕,毛泽东收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自从来到长沙读书后,毛泽东很少回家,他立即赶回韶山冲,发现母亲在外婆家休养。看到儿子已经是一表人才,如今又要去北京,文七妹非常高兴。

对于自己的病情,文七妹让毛泽东别担心。看望母亲后,毛泽东回到长沙,他立即写信一封给舅舅,感谢他们对母亲的照顾: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毛泽东的北京之行颇为顺利,在杨昌济的安排下他来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每个月工资有8块银元。在闭塞的韶山冲,毛泽东一跃成为一个大人物,跟现今一个村庄出现重点大学生一样,他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然而,在北京取得的成绩,跟父母的身体健康相比,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1919年初,毛泽东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他不顾一切辞职返回长沙。鉴于乡下医疗水平很差,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病,而自己在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

对于文七妹来说,这是她52岁生涯中第一次来长沙,而且三个儿子都在身边,这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毛泽东找了很多医生给母亲看病,兄弟三人还带着母亲来到照相馆,于是就出现了唯一一张文七妹和三个儿子的合影。

很遗憾,文七妹的病情迟迟得不到好转,加上在城内生活不习惯,就提出回到韶山冲。毛泽东多次挽留失败后,就让毛泽民和毛泽覃陪同母亲回家了,未曾想这一别成为了永别。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带着对儿子们深深地眷恋病逝,享年52岁。

毛贻昌派三子毛泽覃来到长沙报信,得知母亲病逝噩耗,毛泽东泪如雨下,当即跟毛泽覃回家了。当毛泽东赶回韶山冲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几个月前还能听到母亲的教诲,如今却阴阳相隔,毛泽东扶棺痛哭。

《四言诗·祭母文》

当天晚上,毛泽东执意要给母亲守灵。想起跟母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毛泽东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歌,《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给母亲守灵七日后,毛泽东再一次离开韶山,让他没想到,不到四个月后父亲也离世了。1920年1月23日,毛贻昌在病逝,享年50岁。毛贻昌病逝时,毛泽东远在北京,他无法抽身回到韶山冲。

左起:毛泽覃、毛贻昌、毛福生、毛泽东

当时韶山冲有一个习俗,长子不在家,父母去世后是不能下葬的。毛贻昌病逝7个月后,毛泽东才赶回韶山冲,至此父母终于合葬了,而墓地也非常寒酸。

此后,毛泽东常年在外为革命奔波,加上毛泽民、毛泽覃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父母的墓地一直没有修缮过,更别说扫墓了。时隔32年后再一次站在父母墓地前,坟冢低矮,破烂不堪。如果不是韶山当地干部预感到毛泽东可能要给父母扫墓,连夜简单修缮下,否则根本看不出这是墓地。

扫完墓下山途中,毛泽东对身边人员说:“我们共产党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这时,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问:“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缮一下呢?”

毛泽东当即回答:“不用,现在这样很好,把它填一下就行了,别浪费钱,以后每年清明节如果我没回来,就请你们代劳培培土!”毛泽东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人,他们知道主席最讨厌搞特殊,即便是自己最亲的人也是如此。

毛主席给父母鞠躬

毛泽东这次回韶山冲,除了给父母扫墓外,还去了故居参观,当时故居前已经站满了韶山民众。毛泽东被乡亲们的热情所感染,一一跟大家握手,到最后双手都握得红肿起来。6月27日,毛泽东结束了韶山之行。

王任重当时是湖北省第一书记,他全程陪同毛泽东回韶山,当天亲眼目睹毛泽东在家乡的一举一动。多年之后,王任重谈及这件事依旧无比感动,他说:“我当年跟毛主席回韶山,非常有感触。我不会作诗,就写了几句顺口溜:革命艰难路,为民谋幸福。壮志创大业,建成新中国。荣归韶山冲,成名不忘祖。拜访众乡亲,故园传佳话。”

1966年6月,毛泽东生平最后一次回到韶山冲。这一次他是悄悄回来的,韶山冲乡亲们根本不知道,毛泽东在滴水洞隐居生活了11天。或许知道这一次回故乡与众不同,到最后离开时,毛泽东满眼都是眷恋。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病危时,毛泽东渴望回到韶山叶落归根,因种种原因,最终未得以实现。从1910年离开韶山,毛泽东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奋斗了一生,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