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施耐庵陵园】两个地级市正在过河“结盟”,7万亿级“超级城市群”正在崛起!

CFIC指南:

近几年稳定地定居在苏南板块,但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离上海最远、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常州正在思考光洁“新同盟”的可能性。现在常州似乎已经迷上了自己心里想的“同盟”,不是别人,而是长江对面的泰州。

从今天的中国城市界来看,“单打独斗”、“关门生活”的发展思想逐渐被抛弃。通过构筑城市群,“抱团作战”正在成为高效流行的发展模式。

这也对城市群内部的区域融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融合得好,1可以达到大于2的功效。如果各方协调不好,就会成为散沙。

城市密度大小也是分的。有覆盖26个城市的长江三角洲这样的城市,经济规模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大军”,体量和阶级也很低,包括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多个二三线城市的“小集团”。不管大小,贯穿其中一条的主线总是区域一体化。

近几年稳定地定居在苏南板块,但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离上海最远、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常州正在思考光洁“新同盟”的可能性。

现在常州似乎已经迷上了自己心里想的“同盟”,不是别人,而是长江对面的泰州。今年地方“两会”上,常驻代表团10人代表联合泰州代表团15人提出加快状态融合,实现“中轴线上升”。

代表们认为,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上海、上海、杭州、宁港经济带为三边的核心发展区。然而,在这个三角形核心区缺少中轴支撑。地理上从泰州向南,自主州、澳大利亚、杭州连成一线,位于核心区的中轴线上。

常州和泰州能否过河“结盟”,成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中轴线”?

1

这个地区是江苏发展的“引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不到全国面积的1/26,约占全国常住人口的1/6,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约1/4,约1/4的工业增加值。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当然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个城市,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不能只围绕上海单核区建设。因为理想的城市群必须有合理的城市层次体系。否则,会造成区域经济生态的严重畸形。也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念的愿望。因此,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城市也在打造长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杭州湾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小圈子”。

其中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

更重要的是,“梦之队”的城市属于江苏省,郡内城市的协同发展可以在省内范围内进行完美调整,从而大大降低行政调整成本。如果发展良好,不仅可以成为江苏发展的“引擎”,还可以大大扩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辐射能力。

要知道一个城市军队有多少能量,就在于其辐射能力。

例如,纽约市不是美国的首都,也不是纽约州的首都,但纽约以曼哈顿下城和华尔街为龙头的金融区被称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其中曼哈顿岛在纽约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但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总部位于曼哈顿“岛”,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看看墨西哥城。是墨西哥的首都。比纽约大两倍。但是墨西哥城大部分时间只为当地市民服务。

(空中拍摄的美国纽约曼哈顿)

再回到城市协调发展吧。城市军队要想进一步发展,应该在哪里下手?

当然找到弱点了!长江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两头胖,中间瘦”特征。东部的苏州、南通、无锡在长江城市群的前三个席位中占据两个位置,与“龙头老大”上海接近,融入了上海主导的“17”大都市圈。西方的“领导者”南京带着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兄弟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只有“苏南中”的常州和“苏中”的泰州不靠两端。

p;index=3" width="437" height="363"/>

(图为扬子江城市群8城市2017年经济发展情况 图源:根据各地公开资料整理)

很多人把常州、泰州在中部的式微称为“中部塌陷”,因为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沪宁、沪杭、宁杭经济带为三条边的核心发展区。但其实这个三角核心区内,缺少一条中轴线支撑。而从地理位置看,从泰州向南,经常州、湖州,和杭州连成一线,正处于核心区中轴线上。

(图为江苏城市论坛贴出的“江苏中轴线”)

前几年,江苏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谋划建立锡常泰城市群,但由于长期缺少省级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和推动,锡常泰城市群发展没有实质性举措,特别是常泰之间跨江融合不够、分工合作不多、城市能级不足,核心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制约了中轴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

所以,“隔江相望”的常州与泰州两城的崛起就变得越来越迫切,也成了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2

常州,全国曾经争相学习的“明星城市”

先来说长江南边的常州是什么样的城市。

了解常州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它2500多年的历史,其古名为“延陵”,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的封邑。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才开始有“常州”之称。

(图为常州太湖湾嬉戏谷,独特的建筑,鲜艳的色彩,营造出童话般的景致 图源:中新网)

当然,悠久的历史还不足以凸显常州的独特,毕竟在中国这块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像常州这样从古承袭至今的城市不胜枚举,常州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在此出生或者逗留过的人才。

唐朝大诗人独孤及曾称“江东之郡,常州为大”;

王安石在常州上变法万言书;

苏东坡爱常州甚于眉州,以至终老于常州;

陆游说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龚自珍慨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昭明文选》的编者萧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双双出自常州;

中国书圣王羲之、中国画祖顾恺之呱呱坠地于常州;

到了近现代,常州出的人才也从没断过,有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有“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有数学家华罗庚......

(图为“常州三杰”)

曾有学者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有人游遍江南后也总结道:“苏州以园林悦人,无锡以山水形胜,而常州以名人故居称雄。”可以说,常州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仪之乡、钟灵毓秀之地。

人才一般都有个特质,就是敢为天下先,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商业氛围使常州的人才较早就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探索。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就得到了较快发展,常州也就此成了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

但真正把常州作为“明星城市”推向全国的,还是八十年代的“苏南模式”,这个由社会学家费孝通无意中总结出来的名词,指的是苏锡常三市如何让农民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出了乡镇企业,从而带来了经济奇迹,没想到却让苏锡常三城一夜走红,从中国城市界脱颖而出。那时很多省份都把常州的乡镇企业当成学习的榜样,“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口号响遍全国。

(图为常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但这种自下而上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疲态很快显露出来。到了九十年代,内生、自发和面向国内市场的“苏南模式”,很快被利用外资和吸收内地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并链入全球市场的新模式所取代。

1992年“南方谈话”后,长三角开始集中复制珠三角的经验,常州隔壁的苏州在政府主导的招商下,外资快速流入两个工业园区,整个90年代苏州引进的外资规模翻了四十多倍。与此同时,从中国内地来苏州打工的人从涓涓细流,迅速变成了一股浪潮,苏州也由此进一步崛起。而常州,没有苏州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不可能再像浙江一样,采用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浙江模式”,所以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图为常州制造业的发展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抓狂和探索后,常州最后还是决定踏踏实实地做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缺乏高端科研院所的条件下,常州充分利用了江苏省内生产资料成本低,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较好的优势,趟出了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推动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这其中,常州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压舱石,一直表现抢眼。2005年,常州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到34%;2017年,比重超过40%。轨道交通装备、电网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和基础装备等,也成为区域标志性产业。

全国每4台机器人,就有1台是常州制造的;

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在常州;

全国变压器产量,常州占12%左右;

全国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常州占45%;

全国农业机械,常州占六分之一……

(图为常州工业机器人 图源:常州发布)

当然,与苏州、无锡等兄弟城市相比,常州的发展短板还是很明显,比如制造业结构偏重,以民企担纲,普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缺少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上市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还不够明显等。

接下来,常州不仅要成为地理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更要围绕智能制造名城,打造专业特色和专业增长极。常州的产城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

这一方面要在东西轴上继续保持与上海、南京同城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就是要突破南北发展“瓶颈”,南向是皖南、浙北,而北向,就是江对岸的泰州。

3

泰州,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

翻开江苏的地图,长江北岸的泰州市是苏中门户,自古便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也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图为航拍泰州大桥)

泰州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1996年才正式成立。但很难想象,最年轻的泰州已经有超过2100年的建城史。

早在先秦,“海阳”是泰州最早出现的地名,指江海交汇处长江北岸包括今泰州在内的一大片地方。汉代设置了海陵县,是泰州历史上设置最早的县。到了南唐,才在海陵县设置泰州。可能是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元代时期来中国游离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此地后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飞、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书画大师齐白石等也曾在泰州建功立业。

这里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光孝寺、安定书院、望海楼等人文景观俱是泰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图为梅兰芳纪念馆 图源:泰州发布)

这里自然景观亮点也颇多。有溱湖湿地、千岛菜花、水上森林、天德湖公园、古银杏森林等生态自然,风光绮丽。

(图为泰州千岛菜花景色)

这里还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抗日领袖陈毅,三进泰州,决战黄桥;开国大将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泰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盐税和漕运。

古泰州濒临黄海,辖地广阔,分布很多官家盐场,据《两宋财政史》统计,淮南盐产量占全宋盐产量的百分比,宋初为51.3%,南宋时期为39.7%,即两淮盐产量大约占全宋盐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两淮盐业,又以泰州为中心的淮南盐场盐利最多,甚至有“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的说法,后来泰州也成为黄海沿线盐商们贩运营销的大本营。唐代的海陵监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清朝两江总督林则徐曾在泰州竖立税碑,永禁越坝逃税,又派“扬州八怪”之一高风翰坐镇泰州办理盐税事务。

(图为旧时运盐场景手绘图 图源:泰州晚报)

盐税文化、漕运文化因水而兴,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泰州的崛起和工商贸易的发达,这也使得泰州的富庶安逸有了深厚积淀。

1996年,泰州成为地级市,全市下辖三区三市,却因没有港口、铁路、跨江大桥和机场,形同孤岛,遇到发展瓶颈,当地年轻人一心想着走出去。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把泰州比喻为一个“核”,只有骨,没有肉。和一江之隔的苏南地区相比,泰州存在差距。

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经济发展能依赖的也只能是产业,泰州刚建市时有一定的家电基础,在90年代正好派上了用场。众所周知,结婚“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而到了90年代就是空调、音响、录像机。当时苏州有彩电,无锡有洗衣机,常州有自行车、柴油机,等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后,泰州的空调等家电产业就赶上了,泰州生产的春兰空调在那时候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辉煌时候一度还成为了空调的代名词。

(图为90年代的泰州东进路 图源:泰州发布)

此外,泰州还积极承南启北,承接了来自上海和整个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比如21世纪初期,造船业成为江苏产业发展的重点,于是就将省内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向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大船舶修造基地转移,从而壮大了泰州的船舶制造业。现在业内就有“全国船舶看江苏、江苏造船看泰州”的说法。

目前,泰州已经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机电(船舶)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其中,泰州中国医药城近几年生物制品申报数量能占到整个江苏的6成左右,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体系,这应该是泰州在长三角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业。

(图为泰州医药城 图源:文汇报)

泰州如果要“南下”,进一步减小与上海、苏南等经济更发达地区的距离,对岸同样制造业强大的常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

只有常泰联盟还不够!

可以看出,无论泰州还是常州,都把对方作为心心念的“盟友”,常州大学已经在泰州创设了怀德学院,扬子江药业等企业已经自发进行跨江布局,两城当前对中轴的重视也越来越清晰。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常泰联合也面临着很不错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区域发展格局上来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加快重构,常州、泰州所在的“中轴”的崛起,无论对扬子江城市群,还是长三角来说都至关重要。

摊开地图可以看到,苏北的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五市构成一个经济圈,而南京由于区位原因,所以辐射能力有限,所以为了减少苏北5市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需要有一个副增压中心,就像南部的宁波一样,而从区位来看,常泰一体化区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能把上海的辐射效应向苏北传递。

其次,从基础设施来看,南沿江高铁、常泰过江通道已经正式开工,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也将于“十三五”期间开工,常泰两市城际快速通勤网络正在逐步完善,长江天堑对经济的阻断影响正在消除,常泰两城更容易“牵手”。

再次,从发展基础与潜力上来看,常泰两市都有较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开发强度相对不高,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各有所长,长三角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影响主要是随产业结构转型的产业转移,苏州、无锡靠上海太近,且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具有优势制造业的常州、泰州就成为合适的传递辐射支点,能够被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所以,常泰融合发展完全能作为实现扬子江中轴崛起的关键抓手,以此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但也要清晰地看到,扬子江城市群只有一个常泰联合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扬子江城市群虽然高手云集,但与世界级的大都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市群发展的根本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发展。人口集聚,才能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有一个词叫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简称DID),人口密度在50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即可被视为DID地区。城市DID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吸引人才、产业、资源聚集的能力成正比,做强DID,也影响着城市的辐射力。

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南京所有DID地区人口总数为561万,苏州536万,但上海所有DID地区总人口为1871万人——比南京与苏州的总和还多出一倍。南京、苏州还是扬子江城市群中最强悍的两个城市,其他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

(图为南京河西CBD夜景)

DID区正成为城市的热度,在人口对经济产业的需求刺激下,从上海长出的金融经济、知识经济、高端服务业经济、总部经济的体量十分可观。就总部经济这一项来说,213家主板上市企业把总部选在上海,而整个扬子江城市群里的企业总部数为94家,尚不到上海的一半。

二是群内的城市整体产业创新能力还有所欠缺。江苏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扬子江城市群是典型的由工厂经济发展起来的城市群,在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园区常住人口稀薄的情况依然存在。工业人口占比高的同时,南京、苏州两市一年获得的专利申请授权不到600项,而上海高达2200项。江苏做到了制造业的“大出大进”,但是人的“大出大进”、由人口流动带来的知识交流、创新经济还待更上一层楼。

三是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更好的协调。扬子江城市群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家底”也都比较厚,这本来是江苏城市发展的优势,然而,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单体城市自身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很容易导致“谁也不服谁”,从而陷入到各自为战的境地。

希望江苏立足自身,以常泰联合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聚焦、聚力这一新战略,把扬子江城市群做强做大。只要做出气候来,就像长大的梧桐树一样,自然有凤来仪。

参考资料:

【1】长三角核心区“中轴崛起”?常州与泰州跨江“结盟”呼声起| 澎湃新闻,2019.1.17;

【2】扬子江城市群需加快人口集聚 扩大城市辐射力| 新华日报,2017.10.19;

【3】大都会区:扬子江城市群的最终形态|《群众》2017年第2期;

【4】实现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 泰州:当好江苏发展中部支点| 中国江苏网,2018.12.16;

【5】扬子江城市群如何规划建设?12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这样说 | 新华报业网,2017.9.22.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

作者:李浩然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