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地理位置优越,是非洲北部边缘的中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连接欧洲主要国家、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中转站。周边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乍得等国相邻,海岸线长约1900公里,国土面积近176万平方公里,比英国大7倍,是非洲第四大国。总人口有600多万人,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是国语。
在独立之前,利比亚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或君主制期间,这个国家也处于分裂统治状态。1969年革命后,卡扎菲政权将行政区11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重新划分为“西里西亚(西城)”,昔兰尼地区重新划分为“东利比亚”(东城),费尔赞沙漠重新划分为“南利比亚(男性)”。这三个地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6%和51%
利比亚的主要城市大部分是沿海、首都的大麦,人口约为180万人,是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心。班加西(Bangasi)人口约90万,昔兰尼是该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仅次于里博里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利比亚的重要港口。
人口60万的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位于的黎波里以西约210公里,贸易蓬勃发展,被认为是利比亚的“商业首都”。扎维耶位于的黎波里以西50公里处,是利比亚第四大城市,也是利比亚重要的炼油基地,城市人口约30万人。再加上其他小城市,城市总人口超过70%,非洲地区名列前茅。
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十大石油资源国之一的储量约为500亿桶。其次是天然气,储量超过1.5万亿立方米。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以来,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高峰期日产量超过330万桶。石油成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
卡扎菲政权时期,利比亚每年依靠石油出口获得3500亿美元的收入,政府依靠巨额石油收入,依靠退休高福利政策,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男女结婚得到政府5万美元的补贴,买车有车费,粮食、糖、茶等生活必需品非常便宜。因为政府都实行价格补贴。
为了解决民众日常用水不足的问题,在外国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利比亚出资250亿美元,建设了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利比亚的大部分人口都受益了,这项灌溉工程也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
可以说,卡扎菲执政时期的利比亚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基础设施成就都非常突出。70年代末,利比亚人均GDP收入超过1万美元,位居非洲第一。另一方面,该国的识字率从10%提高到90%,预期寿命从57岁提高到77岁。
但是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卡扎菲政权被指责包庇肇事者,受到欧美国家长达15年的制裁,开始对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利比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还拱手让出了维持多年的非洲首富地位。直到2002年利比亚提出向洛克比空难家属赔偿总额27亿美元后,联合国才于2003年正式解除制裁。
制裁取消后,由于外资流入,油价上涨,出口增加,利比亚人均GDP迅速回升。2008年卡扎菲被授予“非洲万王之王”的荣誉称号,这也是利比亚最后的高光时刻。今年利比亚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当时中国人均GDP刚刚进入3400美元关口。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利比亚的几十倍,但当时人均GDP只有对方的四分之一。
2011年以后,利比亚陷入内乱,卡扎菲倒下身亡,利比亚政府分成了两个主要派别,分离开来,加上大大小小的民间武装派别,这个国家一度陷入了万古。近几年来形势有所缓和,但仍未恢复到2011年以前的水平。
根据的数据,目前利比亚每天的原油产量约为130万桶,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不到2%。每年石油出口额在100亿美元左右,远不如以前。该国的人均GDP仅维持在6000美元。十年前利比亚的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四倍,现在已经不到二分之一了。
十年的内乱使这个国家从天堂陷入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