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报(记者陈林)是长安街的地标,运营了27年的赛特购物中心最近进入了“大买卖”状态。新京报记者刚刚得知赛特购物中心将于6月关闭,目前商场正在进行商品仓库整理处理,到处都充满了“疯狂季节”的象征,但客流仍然非常稀少。
赛特购物中心将于今年6月关闭。新京报记者陈林照片
赛特购物中心于1992年开业,作为北京高级购物中心的标杆,聚集了多个奢侈品巨头。卖场关闭后,购物中心将以何种方式改造?发稿时,套装方面表示不能公开进一步的信息。
商品降低到20%,客流量仍然很低
新京报记者今天下午在购物中心看到,套装购物中心一楼化妆品卖场撤走,大厅变成了翡翠饰品卖场。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是超市和家电销售区,从一层到五层主要销售服装。
赛特购物中心到处都是打折广告,但客流仍然很少,很多地区几乎没有顾客。新京报记者陈林照片
购物中心到处贴着“感谢你的疯狂牛仔”的海报,表示服装类打折至少是8折,活动时间是4月3日至4月21日。大多数品牌柜台都在进行打折活动。教练品牌的取消商品从2.2到3.5折扣不等,兰子泰商品打30%或50%的折扣。
打折力度不小,但店里的消费者不多。在店里走动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她在附近工作,经常散步,“做消息”。她认为这里的东西不适合年轻人。“一般一条裙子,一件底衫,起步价都是两千多。即使打折,我也觉得不划算。”
商场内的一位导游表示,套装购物中心将在6月正式关闭后进行升级改造。具体该怎么改造,她并不知道。
但是商场内的一位负责人说:“准确地说,套装卖场不是升级改造,而是正式关闭。”据他说,购物中心的打烊是与房地产的租期到期,房地产方面不愿意续租。后续其他公司是否收购,购物中心将以何种方式改造,他也不清楚。
北京第一家高级购物中心创下了多个“第一名”
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科技部和日本八百部携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新型商场——赛特购物中心。1992年12月20日,赛特购物中心开业,成为京城的商业盛事,赛特一度成为“开业大小麦”的热门话题。
赛特购物中心到处都是打折广告,但客流仍然很少,很多地区几乎没有顾客。新京报记者陈林照片
新京报记者获悉,赛特购物中心位于建国门商圈,是北京消费活跃度较高的地区。作为北京第一家高档购物中心,当时套装打造了京城商业界的多个“第一名”,其中包括最早的自动梯子最多的购物中心。(莎士比亚、斯图尔特、Stuart)第一家使用计算机网络收款机系统的商场;这也是第一家员工学历最高、把奢侈品牌带到北京的高端百货商店。
赛特还将情人节、母亲节、双亲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概念引入京城商业圈,吸引了大批外国贵宾。1995年与日本八百个合作伙伴的合作期限到期后,赛特购物中心走上了自我管理的道路。
从刚开业到21世纪初的10年里,这里可以形容为“人群熙攘”。在赛特购物中心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赛特入住了图腾、皮尔卡丹等高档品牌,2000年前后有化妆品专柜。“比当时北京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先进得多。”(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艺术品)收入一般的工薪阶层不敢随便进来参观。" "
但是,2010年以后,随着北京SKP、大悦城等购物中心陆续开业,寻找套餐的人开始逐年减少。特别是周一到周五,空荡荡的。
老牌百货商店关门改造,转变为青春
赛特购物中心关门后如何变身?记者给赛特购物中心办公室打了电话,工作人员说要问上级公司王府井集团。王府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赛特购物中心关闭后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但目前没有进一步公开的信息。赛特购物中心的客服告诉记者,购物中心将于6月关闭。
赛特购物中心到处都是打折广告,但客流仍然很少,很多地区几乎没有顾客。新京报记者陈林照片
近两年来,京城的老字号百货商店纷纷关店改造,转为年轻化。2018年,以高端、中老年为主要客人的京城老牌百货、双目百货开始向年轻转变,新引进了50多个时尚品牌和100多个品牌。2019年开业29年的长安商场打烊改造,典型购买
物中心,定位“精致社区生活中心”,主要为区域目标客群提供性价比高、体验更高的购物环境与体验。商业地产专家梁吉良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老牌商场出现了“闭店潮”,为此他们特意做了一个专题研究。实体商场闭店,电商冲击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显露出实体商业设施业态布局趋同、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像赛特、长安商场、百盛等传统商业品牌闭店也是迫不得已。这些老牌百货商场所处的交通地段有优势,品牌也不缺,经营不下去的主要原因还是国有企业体制,跟不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变。”
梁吉良说,老牌的购物中心百货占比太高,导致创新改造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持有物业费用太高,服务于商场、购物中心的服务人员成本增加,商场创新的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从消费习惯来说,以前的消费者进入商场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比如,我来商场就是买衣服的。”梁吉良说,而现在消费群体基本上以85后、90后为主,他们追求自由、时尚、不约束,把商场定位于除了家和公司的“第三个空间”,讲究更多的场景搭建,希望吃喝玩乐都要有,至少要满足自己在一个地方能停留4个小时以上的需求。
老牌百货开始向年轻化转型。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从品牌来说,梁吉良表示,一些国际大牌对于十几年前的高端商场来说,是自带客流的,消费者想买国际大牌,只能去这些老牌商场。但现在国际一二线品牌对商场的选择不那么苛刻,他们的目标是“多开店,开好店”,大牌进入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像凯德MALL、大悦城、绿地等以年轻主力消费群体为主的卖场,品牌更新速度是以周来计算的。相比之下,老牌商场的品牌结构更新换代太慢,也不能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对于未来赛特应如何转型,梁吉良坦言,还是要从吸引主力消费群体方面做研究,注重场景搭建,增加更多的服务业态,体现品质消费。除了看品牌、业态、资源的组合能力,还需要更多消费者常来常新的创意活动,不仅能丰富周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够增加忠诚顾客的黏性,拉近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姜慧梓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