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梅州松口古镇】天空之境,天下客道,梅州松口古镇的探访

对客家人多少能知道一些,但不知道梅州、梅县、松口镇等几个地方。(大卫亚设)。

事实上,梅州市市区知道梅县、每周、梅县是一回事。松口镇是梅州市的小镇,但地位非同寻常。自古以来就有“宋九不认主”的说法。这句话虽然有一点吹牛的成分,但也能知道宋九珍的地位。事实上,梅州成立前,由于其特殊地位,松口村是梅县的中心。岭南主张有麦县松口、潮汕澄海、顺德杏坛和南雄州四座古城。澄海和杏坛完全城市化了,但珠玉更像村庄。松口古城湾,虽然当年的繁荣没有支付,但松口镇是客家人迁移的重要枢纽和主要定居点之一,另外毗邻梅江,清末民初,大批客家人从这里乘船出海到南阳,成为当时南阳的第一个出发地。无数人从松口的华轮码头登上船,踏上了前途渺茫的生死旅程。

松口镇目前人口7万多人,海外华侨达8万人以上。

松口镇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塔,春节附近的人都带着家人去古塔脚下的寺庙祭祀烧香。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下了点小雨,笼罩在远处群山环绕的云雾中,显得仙气十足。

古塔下有梅江,河宽静,水清,江安很陡,河边充满了竹林。

远处烟雾弥漫的松口镇,其实规模作为一个村子来说并不小,可以隐约看出当年繁华的盛况。

古塔

这座石像是当年组织建立的领导人雕像,当年是明朝太子的老师。

花岗岩栏杆和楼梯是现代修复的,栏杆上刻着捐赠者的名字。个人感觉这种方式很好,总体上感觉到了当年的岭南荒地,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反而比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地区保持了更多的古代中华文化和传统。

古塔保存得很好。也没见过那种形态制度。塔的内部很窄。从上到下,每一层都是多边形地板,下面用木板支撑着,楼梯完全是墙内的非常窄,只有一个成年人才能勉强通过,楼梯内都很暗,需要自己拿手电筒摸索前进。幸好是大家的

古塔不是重点。看着就行了。今天这次旅行的重点是松口古镇的古街、岭南,甚至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街之一。最好的一点和以前的杰利古镇和金泽古镇差不多,没有正式的商业开发,是真正活着的古镇,里面很少有游客,基本上是真正的居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松口镇横跨梅江两岸,中间有几座桥,其中我们走过的这座梅洞桥应该是最有历史的,已经被标记为危桥。

这座桥经过几次重修,是爱国商人捐赠建造的。

站在桥上的风景令人钦佩。玻利维亚有一片被称为天空境界的乌尤尼盐沼,像这面平静清澈的镜子一样清澈的湄公河创造出另一种天空。河流像镜子一样反射两岸的数量、古老的建筑物、桥梁的影子,使心情平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为了不妨碍大家看画,这部分只放画不说话。

9e978a?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425"/>

走过了梅东桥就下一个台阶就进入松口古街。

自从明末以来,客家人出南洋,第一站就是松口镇,因而在历史上,松口镇是一个商贸重镇,松口港也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口,当年客家人从福建向广东迁移的第一站就是松口镇,发达的贸易使得松口镇商铺客店林立,而很多从南洋发了财的人荣归故里,也会在松口镇上置业建房,因而松口古镇的很多建筑都有着明显的中西结合的风格,相当多的房子的造型比如窗户造型都有着明显的西洋风格,而材料和工艺却是中国的本土风格,很多房子的墙壁都采用的是夯土筑成的,没有石头,没有砖头,没有水泥,连土坯都没有,但是却坚持几百年仍然保存算是完整,其中有很多还能住人,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

户型的门窗造型显然是西洋风格,而侧面的墙壁却是夯土筑成的,这家经过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造,至今还住人。

这一户的门显然又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典型的商铺风格

古街的背后就是清澈如明镜一般的梅江,透过房屋的间隙还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和云雾。

宁静的街道,除了偶尔看到的住户,一个游客也没有。

由于长年没有整修,房子的状态不是很好。

画面左边的春联和铁门证明现在还有人居住,右侧的房子则墙体都长出了许多的杂草。

著名的松江大饭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子君先生于民国21年建成,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以前在很多的历史时刻担当过主角,曾经无数的客籍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因此这里是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也是回乡光宗耀祖的落脚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而蒋介石、邓颖超、何应钦等当年的风云人物也曾与松江大酒店有过交集。现在,这里已经改为了一家华侨文化博物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古镇的现状也十分严重,松江的水位每逢暴雨都会暴涨,上图这座房子已经不再住人,屋里可以看到大量干裂的淤泥,这都是松江发大水的时候洪水淹没房屋,水退之后留下了这些淤泥。

松江的大水有多恐怖,这张图可以看的很清楚,历史最高水位的1960年,水位达到了这个标尺的最高点,基本把古街的房子二楼都给淹没了。

这就是注明的火船码头,巅峰时期,这里每天有三百条以上的船停靠,古镇的商铺也超过一千家,这些雕塑表现的是当年从南洋赚到了大钱衣锦还乡的大老板,穿着洋装礼帽住着文明棍,身后的仆役扛着大筐,里面装满的是金银的元宝。

充满民国风情的广告,颜色有些斑驳,很有些历史感,一如当年的实景。

在这里捏个影,到此一游。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