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用起来安全又便宜,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提起沼气池,洪梅镇新林村村民陈水生连连称赞。近年来,洪梅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技术,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沼气池565座,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新貌 沼气池既方便又实惠
在陈水生家里,记者看到,他家的沼气池建在院子后的鸭舍下,里面养着20多只鸭子。鸭舍用水泥砌筑,后侧留有一个小洞,鸭粪从小洞流入旁边的沼气池,鸭舍里几乎看不到粪便。一根小小的输气管道,从沼气池里顺着地面穿墙入户,进入厨房和专用沼气灶相连。
陈水生熟练地转动开关,“啪”的一声,沼气灶腾起蓝色火焰。
“以前做饭洗澡都是用煤气,费用很贵。”陈水生说,建一个16平方米的沼气池需要6000元左右,政府补贴2080元。利用自家养殖的牲畜粪便作为原料,不花一分钱就能做饭、洗澡,一年能省1000多元。同时,沼液、沼渣还可作为有机肥料,每年可节约化肥等支出500多元。
“只要一两年,成本就全部回来了。”陈水生说,沼气池不需要怎么维护,起码可以用一二十年。
改变 村庄环境得到大改善
“用了沼气后,村子比以前干净多了。”村干部陈日练告诉记者,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禽畜,粪便的处理成为大家头疼的问题。
“到处都臭,有的猪粪还流到河里,污染了河水。”陈日练说,过去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到处都有畜禽粪便,臭烘烘的,苍蝇、蚊子乱飞。
村民陈进乐家养了100多头猪,以前猪舍附近蚊蝇纷飞、臭味扑鼻。今年建了沼气池后,猪粪全流进沼气池,臭味没了,院子里几乎看不到蚊蝇。
陈进乐说,通上沼气后,做饭、烧水方便了,猪圈、厕所也不臭了。不仅如此,沼渣和沼液还可以喷洒到果树、蔬菜上,既增加养分,还能防止病虫害,一举多得。
“空气清新,现在整个村子干净多了。”陈日练说,自从建了沼气池,家家改厨改圈又改厕,沼气池成了粪便处理池,村民生活环境大变样,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效益意识也明显提高了。
未来 让更多村民用上沼气
“发展沼气是建设新农村、实施富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洪梅镇副镇长李朴生说,洪梅镇是传统农业乡镇,有600多户养猪户。饲养业在给群众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大量的粪便也污染了环境。为改善环境,目前洪梅镇已建成沼气池565座。
记者了解到,为使农村沼气技术得到推广,洪梅镇一方面充分发挥泉州市沼气示范村——新林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另一方面成立了沼气技术服务部,努力形成市、镇、村三位一体的沼气技术服务、应用推广体系。
“这种新能源的推广,不仅使当地农民真切体验到家居清洁温暖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且节省了不少开支。”李朴生说,下一步洪梅镇还会继续推广,争取让更多村民用上沼气。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记者 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