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里,商品往往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而诞生的。以看病举例,感冒了医生先要了解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肚子不舒服,要先了解是急性的还是长期如此。找出病症所在才能药到病除。那么在这些关系当中,是药品比较重要还是医生比较重要?答案很明显。同样的,保险也是,现代保险公司的数量和保险产品数量都不能和十多年前同日而语,保险顾问的作用才显得举足轻重。
目前中国市场有(2015数据):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8家
财产保险公司58家
■中资财产保险公司37家
■外资财产保险公司21家
寿险公司47家
■中资寿险公司22家
■外资寿险公司25家
还不包括境外保单,单国内市场的产品数量就数以千计,全国保险从业人员(登记在册)合计超过700万,产品和保险从业人员都处于庞大的量级,怎样擦亮眼睛从中选择靠谱的“保险顾问”和“解决方案”。
保险有它的强制性和长期投入的特质,千万不能冲动消费,或者碍于情面而签订合同。
选择一个好的顾问,任何时候都比一个好的方案重要。对于客户而言,保险方案的利益,都来源于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经纪人,保险顾问的水平,决定了以后享受的服务和保险规划的合理性。
保险行业和普通消费者一直以来都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还要从700万的保险从业人员中挑选一名好的保险顾问,不是简单的工作。好的保险顾问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职业素养:
换位思考
简单概括就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的担忧是什么?假如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会担心某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家人该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假如家中就我一个独子,我哪天不能工作了,谁来照顾父母年老的生活,我会不会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
负责任的保险顾问在交流过程中,一定是先从家庭的风险缺口开始梳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推销产品。这点非常非常重要,直接以产品导向的保险顾问,TA后面的说词必然是为产品服务的,没有规划可言。单凭这点,就可以直接PASS了。另外,除了平时有接收过保险从业人员的产品推销。待自己有购买意向,也不应该问”有什么好的产品推荐“那是把自己带入到产品对比之中。而应该问“我缺什么”
中立的态度
唯有秉持中立的态度,才能体现专业的价值。否则所谓的“专业”反过来,会成为误导的手段。
比如:国内保险顾问会说香港保险的隐患多,不受中国法律监管。而香港保险顾问也会放大人民币加速贬值的恐荒,建议消费者配置香港保单。
或者证劵从业人员会说保险的收益低,而保险顾问会说股票基金收益的不稳定。“屁股决定脑袋”很简单的道理,这些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比如抗风险能力高的人可以去追求高收益,喜欢保守的人追求安全稳定,这些都是合理的。要学会辨别建议的合理性。
专业性
其实专业性在职业素养中,应该排首位。无论是双方刚刚接触时的风险评估,到后面的方案组合,再到最后的理赔服务,都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那些觉得保险从业者不就是一卖保险的人,可以去试试这其中的工作内容(纯保险推销者不在此列)。由于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很容易被部分自诩“专业人士”所蒙蔽。反而从“换位思考”和“中立态度”更容易判断一个人的可靠性。
(题外话,“可靠”如何定义,可以去看《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
在专业性上,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1、是否熟悉各险种的条款解读,是否熟悉基本的保险法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医学知识。尽量规避那些只把保险当赚外快,身兼数职的顾问。没有沉下心来做,很难让人相信,TA真的掌握了系统的保险知识。
2、避免销售导向的顾问,即使他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只熟悉某家或某几家公司的主打产品,其它产品一问三不知。怎么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3、依靠返佣争取保单的顾问。销售提成是一项正常的收入来源,主动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那么自己认为TA会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保单用心服务吗?没有合理的收入,谈何存活。主动返佣的顾问大多想着快速成交,赚短期快钱,捞完就走。那后面几十年的服务谁来跟进?愿意接受这样的服务,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从不缺“专家”,人人都尽量表现的客观、专业、理性,小明也不能免俗,我只借您一双慧眼,做一名“精明的消费者”。
在家庭的保险规划当中遇到困惑,欢迎一起交流。持续学习,愿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明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