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仅仅是《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吗?别忘了这个标题前面还有一段话。在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樊阳看来,这是个“指向生活实践的好题目”。
每年的中高考题都令人瞩目,今年是上海实施中考改革的第一届,很多人都猜测已经延续了十多年的全命题,会发生一些变化。
樊阳表示,过去的全命题虽然也不乏好题目,但毕竟形式较为单一,容易助长套题风气。关注语文教学的人们希望“指挥棒”的指向转变,让这样的的风气有所改变,“果不其然,今年的题目,是导语加全命题的形式”。
严格来说,今年作文并非只是“比看上去更有意思”这八个字,而是在这之前有一段导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在樊阳看来,导语的出现,既让学生面对考场紧张焦虑的心情有所缓解,便于发挥其真实水平,又给学生在选材立意上有所提示。比如,对题目的中心词“有意思”指向“有意义,耐人寻味”,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而“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这句话,又意味着选材上写人、事、物都是可以的,这给了学生广阔的选材空间,所以不少学生走出考场都是笑眯眯的。
当然,对于思考比较深入,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给了他们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而且命题中,很好的体现了将学习指向生活实践的中考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从导语来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意味着词典对这个词,还有其他的解释,但既然导语只强调“有意义,耐人寻味”的意项,其他的意项不符合题意。这个限定,将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向更有意义的方面,将思维引向深入,这符合义务教育的目标。
从题目主干来说,“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整个短语是一个比较后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有意义的,耐人寻味的)成为揭示主题的情感表现方向。“比看上去”说明是在经过自己的实践(包括亲自接触、交流、劳作、体验、思考等等)后,才做出了这个判断。
同时,这个判断“有意思”(有意义的,耐人寻味)前面有一个词是“更”,估计有学生会忽略这一点。
有了这个“更”字,说明在实践前,自己对这个人、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这个初步判断是“看起来有一点意义(但没多少)”或“看起来较为一般、普通”,但经过接触、交流、劳作、体验、思考等实践比较后,发现这个人、事、物更显示出意义和耐人寻味了。比如,原来看待某个人只是概念化的意义,接触后才发现他人格魅力对我人生的影响。原来对待古诗文,只是知道它的一般意义,通过朗诵、演讲等古诗文实践活动,发现古典文化真正的魅力。再比如对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有兴趣,只流于表面,但通过人文行走实践发现华夏思想耐人寻味、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实践过程更有意义等。作文要写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才能更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实践的积累。
樊阳表示,今年从导语到题目主干的引导和限定,给一味依靠套题、简单操练的师生敲响了警钟!作文学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老师必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实践,
“‘以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也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也是符合中考改革、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实施的立意指向的。”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