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流域较大的客家人聚集地,素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位于河源境内的万绿湖是华南较大的人工湖,为粤港澳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饮用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从快节奏的广州、深圳等地来到慢节奏的河源,让人顿感这里的宁静与秀丽,而河源教育亦如这座小城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坚持。2005年,为满足河源学子对家门口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广东省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河实”)应运而生,作为河源市教育部门直属的民办学校,河实自诞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然而,在一个社会经济与教育改革极速变化的时代,学校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学校如何把握发展的‘快’与‘慢’,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河实校长张定红说,“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我们依托优质资源快速发展,补齐短板,迅速站稳于河源教育阵营前列。我们坚守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基于理性的思考,河实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全校师生与家长、社会的和谐共进。校长张定红说:“我们希望办一种清澈的绿色教育,让教育像万绿湖一样滋养师生的生命成长。”在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中,河实人坚守教育初心,尊重教育规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陪伴与守望,培养有品格的河实人
在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常常能听到学生清脆响亮的读书声。经典诵读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部分,从学校办学第二年就开始推行,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成为学校的一项优良传统。
回忆起开展经典诵读的缘由,张定红校长说:“办学初期,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对父母不尊重,对身边的人不懂感恩。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儒家经典伴我行》等校本教材,在七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美德教育,懂得‘仁义礼智信’。在这门课的影响下,学生变化很大,对待父母、老师、同学有礼貌了,学风和校风也日益向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是为教学保驾护航的。学校首先要把思想道德工作做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学校德育副校长温永妃介绍,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河实自办学以来坚持德育为先,践行“传承中华美德,塑造健康人格”的德育理念,努力培养有品格的河实人。
传承中华美德,“感恩、孝顺、阳光”是关键词。学校在常规德育活动外通过开展“十大生活之星、十大孝顺孩子、十大阳光少年”等评选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让学生深刻感知中华美德的时代内涵。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寄宿制学校,“十大生活之星”评选帮助他们提升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比较叛逆,“十大孝顺孩子”评选和隆重的感恩晚会,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他们孝顺与感恩;九年级毕业班面临中考压力,“十大阳光少年”评选倡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塑造健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是重头戏。“生活中遇到挫折怎么办?如何与父母更好地沟通?”等一系列困扰学生的问题都可以从河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找到答案。自2005年办学以来,学校就在七、八年级设置了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编写了《中学生心理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启了河源市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常规课程的先河。目前,学校共有6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均为国家级别心理咨询师,拥有心理健康教育A级证书,而全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及以上证书的教师占比超80%。
在河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常规课程,还有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在个别辅导方面,学校开设了“快乐聊天室”,周一至周四下午向全校师生开放。而团体辅导则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形成了系列活动,如七年级上学期的“新生快乐成长体验营”活动、八年级下学期的大型亲子亲情“心连心”活动、九年级下学期的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及毕业季系列活动等。每一次活动都是繁忙学习之余的一次心灵的净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好教师是学生的同行者、陪伴者,而不是凌驾于关系上的治愈者。河实留守儿童较多,教师们特别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用陪伴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课余时,与他们谈谈学习、谈谈人生;晚寝前,进宿舍交流思想,慰藉他们孤独的心灵。河实每名学生都有一本“我的成长历程”,里面记录着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反思,这也是他们吐露心声的小天地。班主任定期批阅,从字里行间了解每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陪伴和引导,从细微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面对的家长群体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少家长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的要求很高。为此,河实在家校合作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合作实效,如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开放周(日)、系列亲子活动等。2018年以来,学校开启了线上心理微课及线下家长沙龙,特别是家长沙龙场场爆满,深受广大家长好评。在家委会的协同下,学校还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家长、师生开设讲座。
德育没有成功的捷径,唯有以耐心、爱心、责任心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悉心耕耘,静待花开。多年来,河实人静心守望德育的麦田,终于迎来了金色的收获。河实的学子很阳光,懂礼貌。这是许多人对河实学子的第一印象,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有品格的河实人”,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德育经验从河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包容与开放,构建大融合的教师团队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付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河实的情景。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老乡介绍下来到河实应聘,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河实已是晚上了,和蔼可亲的张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安排好住宿,并介绍了面试的相关事宜。面试成功后,父母来到学校探望他,又是张校长亲自接待。校长的两次接待让付老师感受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他就这样安心留了下来,一干就是15年。“或许是一毕业就选择了这里,河实对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付老师感慨地说。
在河实,像付老师一样的外地教师约占60%。学校创办之初,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聚集到这里干事创业,奠定了河实教师队伍的根基。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慕名而来,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也向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这么多外地教师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客家文化如何与多元文化更好地融合?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包容开放的文化,为教师发展搭建了三大平台。
一是专业成长的平台。面对一大批稚嫩的年轻人,如何让这些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优秀教师是学校必须解答好的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形成3年、5年、8年成长目标。为了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学校从岗前培训、“青蓝工程”、新教师过关课、示范课等一步步引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新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不单单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
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诊断、学科备课组沙龙、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教研培训工作。学校独创的集体备课制度将大备课组分成若干“教师学习小组”,每组承担一个备课模块,让教师人人参与,主动成长,从而实现教师专长更大化,备课效能更大化。
二是成就事业的平台。河实虽为民办学校,但始终要求全体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河实,优秀教师的光芒是掩盖不住的。学校提出让年轻教师“有为必有位”,教师的才华有多大,学校的舞台就有多大;学校通过完善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名教师、突出贡献教师、功勋教师不断成长;随着学校的发展,河实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因为业务能力精湛,在当地很受欢迎。
三是享受生活的平台。在“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下,河实努力提升教职工待遇,让他们享受优良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生活富足;关心教职工生活,为教职工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创造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一切按制度办事,倾听教师的声音,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在河实,领导班子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凡事都是与大家商量着做,正因如此,教师们也很关注学校的发展,常常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河实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这是无数河实教师共同的心声。在这里,同事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形成了和谐共进的教风校风;在这里,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了海纳百川的融合文化。
在河实,老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做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人,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数学组40多岁的黄孝荣老师、徐涛老师坚持每天刷数学题,每天将题目发到学科群,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他们说,这既是为了保持思维的灵敏度,也是对数学的一种信仰。
而年轻人的拼劲同样毫不逊色。班主任刘祥波老师的班上留守儿童较多,为了照顾好这些学生,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出生时,没有向学校请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每每提到这件事,他总是说:“能换来学生发自肺腑的那一声声亲切的‘波哥’,我知足了!”
河实不仅有敬业奉献的匆忙脚步,也有温馨浪漫的人文情怀。语文组的齐老师酷爱写诗,爱人过生日别人都是送鲜花,他却总是送一首诗。至今,齐老师已经在业余时间创作了近400首诗,他还成立了诗歌社团,带领学生读诗和写诗,培养他们的写作天赋。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团队精神与团队文化是会不断传递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实教师在团队的帮助下飞速成长,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正如黄日霞老师所说:“当一次次赛场上、研讨会上、公开课上,同行们向我们投来敬佩与羡慕的目光时,我很骄傲,我是河实人。当家乡的亲朋好友因为我是河实教师竖起大拇指时,当他们因相信我而选择河实,因河实闻名河源,慕名而来时,我很自豪,我是河实人。”
得益于三大平台,如今的河实形成了一支专业过硬、结构优良、教风和谐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河源市“首席教师”人数、“教学能手”人数、教师技能大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河源市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齐聚学校。目前,学校80%的中层都来自外地,均是学校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
全面与多元,让每名学生都出彩
走进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的教室,学生排成整齐的四大组,与传统班级并无明显不同。但上课铃响后,各班就“各显神通”了!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一声令下,有的班前后4人一组开展讨论,有的班起立转身围成8人一组开展合作,学生热情高涨、争相发言,课堂活跃、有序而高效。各班每周都会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对课堂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奖励。
河实的生源来自整个河源及周边地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针对复杂的生情,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全面发展,凸显特长”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努力让每名学生都出彩。
作为河源市课改实验基地,河实从2005年建校起就积极探索“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绿色课堂。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赴全国课改名校交流学习,多次开展校内大讨论,几名校长亲自蹲点课堂,上课改示范课,持续推动课改从第一轮升级到第六轮,也逐步将课改的重点从形式转向内涵。
“以前总以为像杜郎口、洋思那样才叫课改,其实课改改变的是课堂的生态环境,只要教师充分领悟课改精神,每名学生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有所收获,就是成功的课堂。”初中部校长李伟红道出了课改的经验。
秉持“不为改而改”的理念,河实课改大胆创新,百花齐放,形散而神不散,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今天的河实,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在课内用得好,而且早已延伸到了课外,形式越来越灵活。如学校独创了“小区合作学习”,各班按学生家庭居住的小区划分小组,周末或寒暑假轮流到其中一名学生家中一起做作业,或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还有“师生合作学习”,由学科教师组建小组,在假期领着学生开展课外学习、专题学习……朋辈、师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显著,灵活的形式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除了小组合作学习,河实还以学科需求为中心,积极推进课程开发与建设,打造学科特色。作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河实语文学科围绕“说”和“写”分别制定了四步走方案和相应的考核标准,语文教师还编写了《一句一诗一文》校本教材,开发了朗诵社、演讲社、文学社等与学科素养挂钩的专业社团,培养“安静听、自信说、自主读、阳光写”的学生。
而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更是从语文学科逐步拓展到所有文科类学科,为学生奉上了一场阅读的饕餮盛宴。阳春三月,河实的校园里总会营造起浓郁的读书氛围。校园长廊里悬挂着一张张彩色的书签,上面是学生写下的推荐书目、推荐理由;全校的书籍在不同学生间“漂流”,学生争相阅读打卡;操场上近万人的语文、英语早读场面蔚为壮观;各学科读书会、手抄报、大型分享会持续升温;学生还自由组建读书会,热爱写诗的、古文的、历史的学生各自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读书节最后还会评出“阅读之星”,获奖者将得到由校长亲笔签名的书籍……
在河实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长要全面发展,凸显特长,通过丰富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成为更好的自己。学校开设了各类球类、棋类、书画、手工、音乐、舞蹈、科技制作、英语角、演讲、主持、创客空间、航模社、星空天文等60多个社团,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培植丰富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成为成长的乐园。
小叶同学原本是一个忧郁内向、缺乏自信的女孩,一次,学校社团文艺晚会要选拔主持人,班主任李老师觉得小叶朗诵不错,就鼓励她报名。李老师耐心帮她分析优势,小叶终于答应去试一试。面试那晚,小叶虽然表现有些生涩,但声音好听,朗诵得也不错,最后经评委讨论选了她。选上之后,她每天都认真排练,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主持“首秀”。从那以后,小叶又主持了好几次学校大型活动,她变得自信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朋友也多了。“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光。”班主任李老师激动地说。
“一名学生在班上可能是1/50,但对于家庭来说就是全部希望。”面对8000多名学子,河实一直践行面向全体的承诺,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学校通过分层教学、“一对一”辅导、待优生教育论坛或沙龙活动等破解提升学习困难学生的难题,并制定“待优生转化工作考核方案”,向获“优秀”等级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且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制度的保障和教师们的无私付出,让无数学习困难学生进步与提高的故事在这里温情上演。
小聪同学自小患有疾病,常常会不自觉地大喊和抽动,稍有不如意就动手打人,即使用药控制效果也不理想。班上同学因为不了解内情,很反感他的行为,甚至有人嘲笑他。一天,小聪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回家了,班主任周老师便利用晚自习给全班放映了一部影片——《叫我第一名》,影片中与小聪有同样症状的主人公在周围人的关心和包容下克服疾病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那天以后,班里的同学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小聪发病时不再有人围观,很多学生会询问他是否不舒服、是否忘记服药等。
近3年来,周老师每天晚自习都在办公室,在小聪出现情况时随时陪他聊天放松,于是小聪慢慢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勇敢面对,而班里的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爱。“周老师,我想和14班在一起,我不想离开你。”毕业前夕,小聪发自肺腑的话让周老师热泪盈眶。
让每名学生都出彩,让他们成为缤纷世界中不同颜色的自己,是当今多元世界发展的需要。河实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全面发展,凸显特长”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多年获“河源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奥赛、世界模拟联合国大赛、亚洲机器人锦标赛等大赛上均有河实学子获奖的身影。
辐射与共享,让区域教育百花齐放
清澈纯净的万绿湖水滋养着千千万万的粤港澳儿女,而河实教育正如这万顷碧波一般,以清澈的绿色教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河实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16年来,河实从一所仅100多名学生的“小学校”变身为8000多名学子的“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河源市前列。过去,由于河源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家长都把学生送到周边地市去读书,现在,反而是周边地市的一些家长将学生送到河实来就读。近年来,慕名前来参观交流的省内外学校达400多所。
今天的河实不仅是河源的品牌学校,也成为当地优质教育的“辐射源”。学校被指定为河源市仅有的“初中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基地”,2014年至今举办了种子骨干教师跟岗学习10期,为河源市培养了360位种子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得到种子教师和市教育部门的高度好评。
学校还持续开展对周边地区的送课下乡活动,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河源市培训导师,受邀到各县区、各学校讲学,一批优秀志愿者党员教师每学期到各县帮扶支教。近年来,学校少数流动出去的教师都成了当地骨干,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不断传递,点燃了周边地区教育发展的星星之火。
“饮水思源,作为成长于河源教育领域的优质品牌学校,我们乐见任何一所学校都办好,一起为河源教育发力。”张定红校长满怀希望地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是培养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河实人将坚守教育的初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为旨归,用心守好一方教育的乐土,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
(高博 李伟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8日第12版
作者:高博 李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