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专题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左图右史”,古已有之。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综观近40年来的发展状况,虽然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图像”冠名的作品,却不过是影像史料的汇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发表了一些有关影像的研究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有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影像史著作出现。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上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西方相关影像理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盲目炒作概念。二是在实际操作经验缺乏及相关理论研究薄弱的情况下,急于建立影像史学学科。这些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大忌。影像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或何种意义下的学科,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学研究的特点制约;另一方面受影像史料的特点制约。人类历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文献档案,也包括遗迹遗存、口头传说以及绘画影像。历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这些资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还原历史的真实,任何单一的史料均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还原历史。这是任何以史料类别冠名的史学,如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所面临的难题。更何况人类历史的记录还是以文字为主,摄影技术的出现也不过一百多年,所留存下来的影像数量难以与文字史料的数量抗衡。再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住历史的细节,但能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毕竟有限。所以,影像必须与其他类别的史料连在一起,才能构成较为全面的史料系统。总之,影像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应规范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强影像史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及实际研究。同时,应加强影像数据库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术之外,也应制定对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和办法,并呼吁更多刊物发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二

通过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作为一种新兴的历史研究和记载方法,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兼具优越性和局限性。几千年以来,历史一直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如今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历史还可以通过影像图片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无疑丰富了史学的内涵。但是,影像史学仅仅是史学“求真”的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既不能泯灭其在史料记载和呈现方式上的多元化优势,也不能忽视其在技术和主观上的局限性。不可否认的是,影像史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史学的记载和表述方式,使历史学得以多元化发展。随着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影像史学无疑会成为史学“求真”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新史学”的传人,革新了史学研究领域对影像的认识,影像因此受到了更多关注,“影像史学”也成为热词。

B.国内除了学术界、出版界发掘、出版多种影像史料,网络媒体还公布大量影像史料,后者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C.从数量上看,影像史料要远远少于文字史料,因此历史研究者目前无法像解读文献材料那样熟练地解读影像史料。

D.影像史学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和记载方法,在“求真”方面具有其他史学完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B.西方的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有其相通之处,二者在研究领域中也存在着部分交叉的情况。

C.尽管影像出版火爆,学术研究却很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应减少出版影像。

D.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像史学较难成为一门学科,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史学研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像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王冕《墨梅图》研究B.偷袭珍珠港照片研究

C.香港回归纪录片研究D.九八年洪水视频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

C.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D.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后,走在一条起伏不止的马路上。这条路象征着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孤独行走,无人能询问、依靠,象征了青年初踏入社会时的无助。

B.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除了与前文对照外,也给了小说一抹亮色——少年新的成长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D.小说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不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8.出门远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这种荒诞性的描写,有何作用?

9.“我”找到一直在找寻的“旅店”了吗?“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藏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通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摄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溶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询介意。蜀士墓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史有感

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①始知皆琐旅②,枕戈③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④。

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策》,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铁而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后比喻有求于人。②琐旅:这里指寄人篱下的食客。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

B.颔联提到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

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D.全诗采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

16.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 ,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 ,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 ,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 ,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 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 卓越不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①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②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的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B

2.C

3.A

4.影像史学是指利用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来开展史学研究的一门新学科。

5.①首先引出论述对象“中国现代影像史学研究”,②然后分析中国影像史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③接着指出影像史学的局限性,④最后对影像史学研究提出建议。

【分析】

1.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遗漏要点,据材料一第一段,“革新了史学研究领域对影像的认识”的不只是“西方‘新史学’的传入”,还有“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

C项,强加因果,“影像史料要远远少于文字史料”不是“历史研究者目前无法像解读文献材料那样熟练地解读影像史料”的原因。

D项,夸大其词,材料二只是说“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兼具优越性和局限性”,“影像史学仅仅是史学‘求真’的途径之一”,没有说这种优越性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故选B。

2.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应减少出版影像”错误,据材料一第四段“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可见影像史料的出版仍然有它的价值,不能一笔抹杀。而且,学术研究通常是逐渐进步的,影像的学术价值现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不意味着今后也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故选C。

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项,据材料一第二段“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可见“王冕《墨梅图》研究”不属于影像史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A。

4.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给文中重要词语下定义的能力。

依据“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影像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或何种意义下的学科,受两方面的制约”可知,“影像史学”的本质是一门学科,目的是开展史学研究,方法是利用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最后加以整理,写成一个句子即可。此外要注意,定义必须是单句。

5.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引出论述对象“中国现代影像史学研究”:“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引起下文对中国影像史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的分析。接着,从“影像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或何种意义下的学科,受两方面的制约”开始分析影像史学的局限性。最后对影像史学研究提出建议:总之,影像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应规范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强影像史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及实际研究。同时,应……在学术之外,也应……并呼吁……

6.C

7.B

8.不合情理的事:

①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

②司机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

③在一个找不到来路和去路的地方,抢劫者们的到来;

④司机对抢劫者的无动于衷;

⑤司机也加入了抢劫者的队伍。

作用: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汽车的抛锚,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

②塑造了以司机、抢劫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象征着恶俗的世态。

③揭示主题。在荒诞性的描写中,呈现出强烈的冲突,“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从而获得成长。

9.找到了。“我一直在找寻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①象征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种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

②象征了“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了倒叙的手法”错误。小说的线索是寻找旅店。小说也并非倒叙,结尾部分理解为补叙更合理。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问题以及理解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不合情理的事:

小说的“荒诞”色彩初露端倪,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到后来,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作用:

从情节上看,这些荒诞的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司机对我的态度的转变,由起初的“粗暴”到“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由“汽车抛锚了”,而“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等情节,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

从人物的塑造上看,小说中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司机、抢劫者代表成人世界。他们冷漠、唯利是图,象征着恶俗的世态。

从主旨的表达上看,“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文学作品形象意义的能力。

“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有一番感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象征着漂泊灵魂的栖息地。此时的“旅店”就被赋予了另一层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10.B

11.C

12.D

13.(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

14.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以待问”是做句子的补语,表目的,中间不宜分开,在后面断开,排除AC。“既而院吏考阅”中“考阅”是一个词,考察审阅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在后面断开,排除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徙”,是流放的意思,与“贬”不同。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由原文“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并没有说嫉妒黄庭坚。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

(2)“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相媲美。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可知黄庭坚的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由“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可知黄庭坚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

由“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可知黄庭坚与苏轼齐名。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15.D

16.①不要盲从,要有明辨真伪的能力。②要对自己的才能保持自信。③要坚持正道直行。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与杜甫《登高》一致”错误。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所以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致。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启示我们不要盲从,要有明辨真伪的能力。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启示我们要对自己的才能保持自信。

“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只是休容鸩鸟媒”,作者不屑于向小人请托,启示我们要坚持正道直行。

1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凰、芙蓉、迩、见(通假字)义、弘毅。

18.D

19.C

20.①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

②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1)处,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是一个动宾短语,一般用作谓语和定语,这里说的是“会让你感到”,后面应接状语,故应选用“心旷神怡”。

第(2)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关”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相关”适用对象比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这里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祸福关系,故应选用“息息相关”。

第(3)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读书勤奋,忘记了睡觉,故应选用“废寝忘食”。

第(4)处,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卓越不凡: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因酷爱读书而“功成名就”,强调的是吴伟老师的知识丰富,见识不凡,故应选用“卓越不凡”。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做到”和“境界”不搭配,应将“做到”改为“达到”;二是语序颠倒,应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放在“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之后;三是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前加上“使自己”。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句子的结构上来看,“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这句话是形容吴伟老师酷爱读书,呕心沥血,潜心钻研,三个短句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在进行阐述,且“穿行”“遨游”“飞舞”语气一致,句式结构和谐。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使用了排比手法,由三个短句构成,句式灵活,读起来节奏感较强,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字林”“书海”“知识”充分体现出吴伟老师“书是他的生命”的特点,“字林中穿行”“书海里遨游”“知识的天空中飞舞”则体现出他在沉浸于书本中时所感受到的自由心境和快乐感受,强调了他在读书时获得的乐趣。

21.A

22.①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②保持血型多样性③献血时要考虑体重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句中“因为”可知补写的句子和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且后句说“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可知此处是说血液采集是需要定期进行的。排除B项。根据文意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血液”,而C、D项的主语是“定期采集”和“定期采集血液”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可知补写内容为“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第二空,根据后面中的“应对各种用血需求”,可知此处是说,只有血型多样才能应对各种用血需求,故可补写“保持血型多样性”。

第三空,由后句中“因此”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句是因果关系,再根据前句“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可知补写内容为“献血时要考虑体重”。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漫画作文,首先需要解读漫画的寓意。画面中一个小孩捡到了五毛钱,正在把它交给警察叔叔,小孩附近显示的文字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五毛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画面上方是浓黑的乌云,乌云中有几张嘴,正在喷着唾沫星子说话,有人说“区区5毛钱谁稀罕呀……”,有人说“根本就没法领嘛!”,有人说“纯属作秀”。这些唾沫星子几乎变成了豆大的雨点砸向小姑娘,而警察叔叔细心地为她撑起了一把伞,挡住了这些流言蜚语。

漫画的倾向性很明显,小孩秉承了我们中国人“拾金不昧”的美德,她的心灵纯洁美好,不因为“区区五毛钱”而“视而不见”,而是认真地把它交给警察叔叔。小孩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赞美的。警察叔叔的做法同样值得点赞,他撑起的大伞保护了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维护了社会的正能量。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像这位警察叔叔一样,这个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

漫画中那几张大嘴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他们看不到孩子美好的心灵,用冷嘲热讽来打击她,他们自以为是的嘴脸带着成人特有的世故,他们喷向孩子的唾沫,让我们想起了“唾沫星子淹死人”这句老话。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扼杀了孩子的天真,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影响了社会风气。这样的人让我们想起了那些“键盘侠”,不负责任的“喷子”,他们的冷漠、市侩和心理的阴暗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警惕的。

漫画中的“我在马路边……”是不是让我们很多人都想起了小时候唱的那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儿歌?对照小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还有没有保有那样一份美好的天真和童心?是什么让我们不再对“一分钱”“五毛钱”在意?小孩的行为与金钱、价值无关,可贵的是她的美德。因此考生可以从小孩的角度立意,思考如何做到对中华美德的传承。

如从警察的角度立意,则应说明如何保护和弘扬社会正能量;至于那些“喷子”,除了批判之外,也应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类习气。

【立意】

1.中华美德永不过时;

2.做正能量的弘扬者、保护者;

3.弘扬美德无小事。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