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邀请信息】新春寄语|邀请行业大咖给您拜年了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过去的2020年,《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凝心聚力,克服疫情困难,坚持致力打造城市与能源舆论高地,引领城市能源转型发展新方向,推动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2021新年伊始,我们将继续秉持城市能源转型战略定位,坚定不移为推进城市能源变革、讲好城市能源故事、传播城市能源声音奉献己力。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们特邀能源行业头部KOL、政府部门管理者、行业协会人士、城市能源研究机构人士与企业高管等,共同寄语我国城市能源发展新征程,共同携手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给大家拜年啦!

向坚持不懈奋战在一线的你们致敬!

新春寄语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

实现“30·60 目标”,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能源领域用数据说话,计算出产品碳足迹;制定目标路径,画出减碳路线图;通过网络协同,提高部门合作效益;充分推动市场,主动参与碳交易。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继续传播能源领域好声音,奋力书写城市能源转型新篇章!

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原主任、国务院参事原特约调研员徐晓东:

碳达峰和碳中和宏伟目标(“30·60”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立足城市、走向全国,推动城乡互动。《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聚焦报道城市能源变革,以及城市终端用能结构优化与生态体系建设,为推动中国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祝《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牛年更牛气!

2020年党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四五”和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蓝图。要走高质量的新发展模式之路,乡村振兴是重要环节。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更加充沛的能源供应,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城市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优势明显,而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农村,挖潜空间巨大。

城乡优势结合、加强互动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发展乡村清洁能源要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人,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改变照搬城市模式和完全依赖各种能源下乡的老路来解决我国乡村能源供应与安全的问题。

城乡结合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将是我国实现“30·60”碳减排目标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各显其能,优势互补必将给我国能源事业带来崭新面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院长李伟阳:

“30·60 目标”愿景目标召唤,城市能源变革任重道远,吾辈当牢记初心使命,奋斗无止境。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

牛年是继往开来的年头,能源转型加速推进,能源革命再掀高潮,在碳中和的愿景下,我们将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能源革命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能源清洁转型最大的动力来自人,最大的福祉所系也是人。祝福人人都有收获,平安开心、健康幸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过去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政治经济冲击下,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依然稳步推进。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实施,中国将在能源领域进行更大力度改革,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能够及时传达中国能源转型升级的成就,高质高效地提出意见建议,继续为中国城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执行秘书长李阳:

基于先进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均提出了将碳中和作为现实目标。我国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从各国的推进路径看,目前建设“零碳国家”:一是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甚至放弃化石能源;二是提升能源效率,特别是制造业的能源效率。

目前英国、日本宣布的政策计划中,就涉及到支持发展海上风能、推进新一代核能研发和加速推广电动车,以及加大蓄电池、氢等减碳相关技术的研发等内容。可以说,“碳中和”带来的能源转型已拉开帷幕,其潜在的全球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只有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可喜的是,当前其发展正呈现出从政策驱动为主向市场驱动为主转变的显著特征,产业也已显现出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然而,纵观当前发展实际,我国能源转型之路仍复杂、长期和艰辛,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继续在新的一年发挥深度、专业的特点,为城市的绿色、低碳、智能发展增添助力。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是能源消耗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污染物排放的聚集地。因此城市也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为节能、储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各类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应用场景,能源与数字技术、能源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等也将助力生态型宜居城市的发展。

城市能源发展需要新思路。《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分享中国各地实践方面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引领中国城市能源的创新发展。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电能供热专委会主任张斌:

2021•祝《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在“碳中和”领域开创新的诗篇!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

作为我国关注城市能源变革的唯一专业报刊,《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以报道能源技术、产业及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线,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为显著特色,不仅加深了能源产业、政府、专家和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更以前瞻性、实用性成果推进了智慧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2021年,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立足国情,深耕细作展精品,继往开来谱新篇,紧跟国际领先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为提升我国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发挥核心舆论价值引导作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所长张富禄:

传播能源转型动态,助推能源革命实践,启迪能源消费思考,建设美好城市家园。祝《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再上新台阶!

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许超:

在过去一年里,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城市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各种考验,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应急准备不够、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城市决策者们能将城市能源应急管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一是提前谋划,认真构建风险场景,精心编制应急预案,功在平时,才能做到急时不慌;二是加强能源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分布式储能,充分利用社会和商业力量,提升社会自我供能能力;三是以信息数据赋能能源应急,以信息促进城市各种能源板块的协同,促进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实现城市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的升级与革命。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华:

祝《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在新的一年里像储能发展一样牛气冲天!

北京热力集团副总经理刘荣:

2021:福牛降吉祥,新年新气象!

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

在刚刚过去、极不平凡的庚子年里,我们每天都随着《城市能源早报》的“叮咚”声醒来,去迎接充满挑战的又一天。十分感谢《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在过去一年中,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营养的“能源早餐”!

“非你莫鼠 ,无我如牛”。在此辞旧迎新,中国即将迈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元年”之际,预祝《周刊》在倡导坚持全球视野,推广“节流”和“开源”并举的“能源文化”,助力我国绿色能源转型的进程中,越办越好!最后,祝福《周刊》读者小伙伴和辛勤如牛的小编大编们,Happy “Niu” (牛)Year,牛年吉祥,喜乐安康!

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

忆从前,区域能源自下而上,渐有星星之火;观如今,综合能源上下协同,已成大势所趋 ;谋未来,“30·60 目标”任重道远,冀《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出谋划策、摇旗呐喊!恭祝各位同行牛年顺意、安康!

甘肃定西通渭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吕忠: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家能源局定点扶贫县甘肃省通渭县顺利脱贫摘帽,44万通渭百姓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将开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新征程,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继续关注通渭县能源扶贫进展,更好讲述能源扶贫故事,为实现“30•60”目标凝聚共识、贡献力量!祝愿《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越办越好!

山西临汾吉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 王习梅: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以平台连接力、知识创新力、舆论引导力打造城市能源变革思想高地。祝福周刊越办越好!继续深入发挥深度、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挖掘各能源形式在城市中的关联与矛盾,为城市的绿色、低碳、智能发展增添助力!

重庆巫山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王荣刚: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讲述中国能源故事,传播能源变革声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生活解决方案!愿新的一年,周刊越办越好,牛气冲天!

中煤集团公司定点帮扶河北蔚县挂职副县长童守军:

回首2020,我们圆满完成了扶贫攻坚任务,共同抗击疫情,守护山河无恙,辛苦的付出取到了最终的胜利。展望2021,希望《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越办越好,成为我们能源人逐梦的指明灯。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让我们能源人携起手来,发扬“三牛”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的国家贡献更多的温暖、光明、动力,前行的路上你我同行,美好的明天我们勇往直前!

责编 | 张金梦

关于我们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社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版;是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的核心刊物。

于2019年3月4日正式创刊,全彩,双周刊,每期4个版面,每周一出版,随《中国能源报》发行。通过行业组织和权威媒体互动的平台连接力、专业的舆论引导力,打造城市与能源的舆论高地,引领城市能源转变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报纸、网站、微信为一体的融媒体新闻载体。

公众号: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城市能源周刊,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