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陇县花灯,探寻陕西古老的年味,有没有你眼熟的场景?

2018年2月4日,周末,立春,严寒的天气也抵挡不了摄友寻找三秦非遗的脚步,华商网友一行20多人,自驾来到陕西西部乡村-陇县堎底下村,探寻陇县花灯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寻找最关中的年味。

过了腊八就是年,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华商网友一行来到宝鸡陇县堎底下村,陇县花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文科和老伴正在忙着做灯笼,每年的腊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李文科说:“我做花灯30多年,见证了花灯这些年的发展, 制作一个花灯耗时费力,一天做三四个,一个花灯顶多卖20块钱,一天挣个五六十,年轻人在外面打工一天还赚不了六十元?年轻人看不上。”

今天的冬天格外冷,走进堎底下村的小院,李文科说前一段刚有人定制了200多个鹅灯,前两天屋里全是灯笼,我们在李文科的引导下,走访了李家、苟家,看他们制作灯笼的全过程。

陇县花灯制作工艺复杂,闻名三秦

陕西花灯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挂灯、赏灯、游灯”的风俗。据传,农历正月初八,婆家为订婚的媳妇送灯,以示关注。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先有舅舅要给外甥送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便是此意。在元宵节还有赏灯的习俗。此间,农家要在院内悬灯,门外挂灯。孩子们则挑灯走街串巷,戏耍“游灯”。陇县各村之间走灯更是盛况空前,很具特色。

堎底下镇花灯制作独具特色,颇有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制作一盏花灯需要数个小时,有十多道工艺,选竹子、晾干、去皮、制作灯架、扎造型、糊灯笼、灯笼晾干、彩绘、绑绳子等。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造。花灯艺人心灵手巧,几根竹签、几片彩纸,在他们手中三扎两粘就成了一个造型奇特的花灯,有鹅灯、兔灯、鸡灯、老虎灯、蟾蜍灯、花篮灯、花鼓灯、红纱灯、火罐灯、暖锅灯、串珠彩灯等等,尤其以蟾蜍灯独具特色,一个完整的蟾蜍灯还能动起来,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012年,陇县花灯制作工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岁的李文科是陇州花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俗等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声名远播,享誉全国。

陇县花灯只有四五家,每只售卖20元,做灯人越来越少

据李文科介绍,在过去,陇县花灯堎底下村做灯人有50多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灯笼,一家人流水线作业,打发冬季农闲时节。而如今只有4-5家。从一个灯笼几毛钱到现在20元,但是做灯者寥寥无几,无人问津。年轻人没人学,出去随便找个工作一天的工钱都比扎灯笼高,也只有上了年龄的人,给农闲找个事干。

“虽然做花灯挣不上啥大钱,但是这门手艺传承了几辈人,在我这一辈丢了真的是太可惜了。”不管目前花灯市场如何变化, 李文科始终秉承这份责任,坚守这份手艺,并将花灯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制作的花灯无数,其中鸡灯、鹅灯,都是获奖作品。他和老伴一人粘贴,一人绘画,巧手绘制精巧花灯,李文科也想到创新,希望能迎合市场,在造型和包装上改进。

当村子中孩子们扛着花灯嬉戏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我们的小时候,年味浓浓,暖暖的幸福感!陇县灯笼季节性很强,而如今陇县灯笼市场的萎缩,加上手工制作的低效,利润空间狭窄。年轻人认为这个“细活”干起来不划算,传承便是一个挑战。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