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与往年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附件明确新一年十件民生实事不同,今年东莞将首次开展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共有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确定今年的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
自2002年以来,我市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和市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部署,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安排,我市将开展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
前期,市政府根据“兜底性、普惠性、实效性、特色性、合理性、时限性”等六大原则,从市有关部门、各镇街(园区)、市民群众等层面广泛征集,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探讨基层实践中的民生需求,遴选形成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大会投票表决。
这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主要涉及公共安全守护、弱势群体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教育提质扩容、医卫服务提升、交通拥堵治理、就业创业帮扶和住房保障、响应型政府打造、多元公共文化共享、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政务惠企服务提升、法治惠民精神践行等方面。
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将审议这12项候选项目,并根据大会通过的票决办法,票决产生2022年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相关链接:
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一、守护社会公共安全。打造高素质“东莞义警”队伍。构建全民反诈格局,守好群众“钱袋子”。防范和压减道路交通事故。普及应急救护及防灾避险知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完成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快筛不少于114.48万批次,完成食品抽检量不少于每千人6批次,不合格处置率100%。
二、筑牢弱势群体防线。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兜底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建设100个慈善爱心驿站。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不低于50%。关爱独居老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为本市户籍重度残疾人开展残疾评定上门服务。开展残疾人就业辅导员服务工作。提供全市妇女及家庭正向支持援助服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三、改善都市人居环境。建设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主体工程。推进东莞市儿童公园建设,新建和升级一批“园中园”儿童公园和公共场所母婴室。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市碧道建设,年度新建碧道不少于150公里。基本完成全市412条行政村、1335条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
四、实施教育提质扩容。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53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72万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300个。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加强学生近视防控。推动特教融合发展。
五、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探索构建多层次医保体系。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打造“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提供公益心理援助服务。深化高血压、糖尿病早期筛查及干预行动,规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六、持续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完成治理不少于50个交通拥堵节点。全市新增不少于6万个停车位。
七、深化就业创业帮扶和住房保障。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推动和帮扶1.6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年内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实施“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30000套,其中新建10000套。开工建设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4000套。
八、打造惠民服务响应型政府。依托“i莞家”App打造城市综合服务统一移动门户。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做优做强“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推动民生诉求“一键通”办理。推出200个“莞家驿站”公益服务精品项目。
九、共享多元公共文化生活。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镇街(园区)建立全民健身服务站点。举办2022东莞优享文化年系列活动。新建改扩建一批旅游厕所。
▲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漂亮干净的星级公共厕所
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广实施东莞城管片长制。打造精品口袋公园。推动垃圾分类示范建设。推进美丽圩镇建设。
十一、优化提升政务惠企服务。免费为本地部分新增企业和部分自然人发放电子印章,提升政务服务体验。推广“信易+”场景应用,推进落实信易批、信易贷和信用破解证明难。全面升级完善“企莞家”对企服务平台。
十二、践行法治惠民精神。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律师为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
文/首席记者 李金健 林朝丰
图/首席记者 程永强 记者 陈帆 赵浛锐 陈栋 郑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