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时代思潮相适应,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一种划时代的历史转化。他们追求和向往的不再是唐代文人那种渴望通过征战疆场建立外在事功的人生理想,而是在“庭院深深”“壶中天地”中营造个人的精神家园,已由唐代文人尚武任侠式的外向追求转向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宋朝建立后既采取了“崇文抑武”“以儒立国”的治国方略,又实行了严于内部防范而疏于边境防守的“守内虚外”政策,这虽然解决了五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军阀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宋朝陷入“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的尴尬境地。

宋代文人逐渐淡化了唐代文人那种渴望对外建功立业的热情和雄心,越来越多地将生活和精神纳入书斋、庭院及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欣赏追求,加之宋代党争不断,文人宦途浮沉无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他们积极用世的志向,进一步塑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浏览唐诗,诸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之类轻视读书生活的诗句俯拾即是,而宋代文人则凸显出对书斋生活的喜爱和沉溺。苏轼自谓夜晚“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欧阳修青少年时因家贫无书可读,便“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

宋代文人不仅勤读乐读,而且纵观博览,像王安石“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本草》乃至诸小说,无所不读”;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无所不通”。著名学者王水照先生认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一般比唐人淹博融贯,格局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普遍存在的读书热情分不开的。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诗词创作从题材到内容也普遍呈现出静观自省、内向收敛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大量隐逸诗词以及描写日常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与唐代文人孟郊进士及第后发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狂喜之言相比,宋代文臣寇准却在其诗作中发出了“不爱朝衣换布衣”的呼声;陆游在《真珠帘》中亦称“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宋代是一个重用和优容文人的朝代,文人理应将积极入仕列为人生的首要选择,然而宋代文人虽然并没有放弃科举功名,大多数人也在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在他们的价值取向及意识深处却凸显出浓厚的隐逸情怀,“隐逸上升为与出仕具有同等价值的人生抉择”。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其审美趋向势必影响着时代的文化风貌。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向以学术之繁盛、科学之发达为学人津津乐道,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先生认为宋代政府贫弱,国力虽远不及唐王朝强大,但“社会学术之盛,则唐亦不能媲美于宋”。宋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学极为繁盛的时代,固然与宋代“以儒立国”的国策息息相关,但亦与宋代士大夫所凸显出来的自省内敛、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紧密相连。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士大夫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唐代文人渴望建立外在事功的人生理想不同,宋代文人喜欢在“庭院深深”中营造个人精神家园,审美追求是内敛的。

B.宋代党争频发,文人宦海沉浮,进而使宋代文人士大夫逐渐将精神纳入书斋、庭院及日常生活,形成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

C.宋代文人读书广博,王水照先生认为,他们知识结构一般比唐人淹博融贯、格局宏大,这是宋代士人身份的一个显著特点。

D.宋代是一个重用文人的朝代,但宋代文人并未将积极入仕作为人生的首选,而是将其与隐逸视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人生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提出观点以后,先分析形成原因,接着介绍该审美特点的表现,最后论述其影响,这样论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文章从读书热情、诗词创作两个方面阐述了宋代文人内向审美的具体体现,列举大量实例,内容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

C.文章在阐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特点时,很注重与唐代文人进行对比论证,使读者可以有更加清晰、鲜明的认识。

D.文章采用钱穆先生的观点,这体现宋代政府贫弱的同时,也突出了宋代文化科学的繁盛,是为了避免人们片面化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开放外倾的李唐王朝,赵宋王朝呈现出来的则是重武轻文、相对封闭的时代特征,也影响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趋向。

B.在静中求乐的书斋化生活中,宋代文人极力追求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激情,造就了他们宏大的格局。

C.宋代隐逸诗词以及描写日常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体现了宋代文人在诗词创作方面静观自省、内向收敛的特点。

D.宋代士大夫所凸显出来的自省内敛、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使得宋代学术繁盛、科学发达、文化繁荣,为历代学人称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可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长达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1965年9月,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成功的喜讯,其实他早已成竹在胸。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力友)

材料二:

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09”工程重新立项上马,正式进入核潜艇型号研制。国防科工办同时批准七院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由此加快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步伐。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研究,他们把这形象地称为“种菜”。他们先后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户方共同完善设计、处理施工问题,参与了从零功率到全功率的运行试验全过程,一方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试验,另一方面完善了动力舱的设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一融合创断思路,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果为基础,既缩短了战线,减少了矛盾,又争取了时间。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科研条件不具备,就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他们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黄旭华告诫参研人员重视核潜艇的稳性设计,保证“不翻、不沉、开得动”。我国后续核潜艇的稳性设计都比较好,均得益于黄旭华最初提出的稳性设计思路。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曾经伴随着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这把算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达到可靠的稳性值也并不容易,一则数据繁杂而计算工具有限,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二则设计时很多配套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同时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设备粗制滥造现象突出,生产出来的设备重量常常与设计值相差很大,潜艇总重难以控制,一个数据有变化就要重新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黄旭华和同事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通过;三组人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之后,黄旭华、尤子平和钱凌白反复研究,同时听取了其他人员的意见,提出了多项控制潜艇总重和稳性的措施。其中一条土办法是“斤斤计较”,即所有设备、管道、电缆等上艇前都要称重备案,安装完毕切下的边角废料、剩下的管道和电缆等拿下艇时也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就是这样的土办法,保证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袁于飞)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育超级稻品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八桂的好山好水好传统吸引了关注水稻栽培的袁隆平的目光。他认为:“一路看过来,甘蔗漫山遍野,水稻长势良好,是培育水稻的理想地方。”在后来几年间,袁隆平多次深入八桂调研,足迹遍及南宁、百色、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广西农业前途远大。”在一系列良田之中,灌阳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条件,被列为“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在袁隆平眼里,灌阳的良田土质不粘不沙、不酸不碱,是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两边高山矗立,中间是广袤的稻田,像一叶狭长的柳叶镶嵌在绵延的群山之间,形成自己的小气候,优良的冲积土质成为呵护超级稻生长的土壤。袁隆平把实验基地就建在这里,让自己研究的超级稻品种就在这里孕育,壮乡这片稻田上也播撒了希望。春去秋来,那片稻田在袁隆平的关注与灌阳县的努力下,日益生长起来。“水稻高产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若按一般方法来种超级稻,往往出现“前期生长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率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病虫害进而产生倒伏现象。其中,倒伏成为攻关的一大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探索并主推“水气平衡栽培法”技术:在水分、氧气的平衡供给上,实行“水稻旱管”水气平衡栽培;在肥料的平衡供给上,保持当地村民农家有机肥的传统习惯,针对有机肥缺失的营养,实行与化肥“有机融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按禾苗生长需要的平衡供给。这样水稻“免疫力”提高了,营养充足了,根系强劲了,稻秆结实了,病虫害减少了,倒伏现象也很少发生了,从而确保超级稻有“超级”的底子。2013年秋天,袁隆平来到基地田间察看水稻长势情况,面对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仔细察看禾苗的长势,抽出一株稻穗数起来,数着数着不禁喜上眉梢,翘起大拇指夸赞当地种田人:“你们真会种田!”在这片超级稻里,还进行了再生稻的试验。收过一茬的超级稻田里,不用再播种、犁田和插秧,直接培育再生水稻。再生稻生长季节,袁隆平又悄悄来到田畴,瞅一瞅他念念不忘的水稻再生情况。只见再生稻破禾而出,茁壮生长。袁隆平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跟当地种田户说:“行,十分可行!这可是省工、省肥、省钱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地祖祖辈辈传统式种田的村民没有想到,水稻还有“二胎”生产技术,过去只能在稻田闲置时种植马铃薯,现在头季稻后还能再生稻,粮食增产不用愁了。

(摘编自《广西日报》,作者:林雪娜、童团结)

4.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

B.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符合复杂的尖端技术和工程发展规律的融合创新之道。

C.袁隆平“四良”评定标准里,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实验基地,无疑是达标的,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

D.为解决超级稻倒伏这一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并进行技术革新,成绩斐然,最终确保超级稻有“超级”底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到了华东计算所,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B.根据黄旭华的融合创新思路,中国核潜艇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成果为基础,大大提高了效率。

C.面对金灿灿的稻田,袁隆平喜上眉梢,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被戏称为“二胎”的再生稻,改变了传统的种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稳产。

D.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领导层度重视。

6.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事业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令人景仰,值得学习。三位科学家身上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别概括出来并加以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会

阿城

这趟从省城始发去边城的旅客列车,已经严重超员。连卧铺车厢的边座都被那些既没有卧铺票,又没有座号票的旅客占满了,而且过道上也站满了人。不时有人愤怒地砸卫生间的门,或者用脚踢门,肮脏地咒骂着,逼迫里面的人抓紧时间出来。

外面满天飞舞着大雪。列车像一条绿色的响尾蛇,在丘陵地带向东逶迤行驶着。坐在火车上,从布满冰水的车窗往外看,几乎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枯树。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多是一些有身份的人,他们是来自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还有古怪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包括良莠不齐的官员和企业家,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五花八门小报的工作人员。

列车亢奋地在雪原上奔驰着。乘这辆列车的旅客,大都是应邀参加边城一年一度元宵灯会的客人。所有应邀参加灯会的客人,无论是差旅费还是其他合理费用,对方都一律负责报销,同时免费招待吃住。心平气和地说,吸引这些人到这个边境小城来的,不只是免费招待这一点。这一点对那些有身份的人来说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这里是中俄边境的陆路口岸城市,在元宵灯会上,俄国人和当地的政府将联合举办中俄商品展览会,届时将有大量的令人眼热的俄国货,像裘皮大衣,俄国的高倍数军用望远镜,前苏联的邮票,俄式茶炉及仿银茶具,俄式纺织品,以及女人的大披肩等等,摆上柜台,优惠出售,确实惹人注目。另外,凡是应邀的记者、作家,只要回去以后,不管在哪一个级别的报纸上发表一篇有关边城元宵灯会的千字文章,都将另外给予奖励。对那些前来助兴的歌唱演员、小品演员、杂技演员,只要他们登台表演,都将给予金钱和物质的奖励。

此外,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应邀前来的这些客人当中,将有一小部分人,获得免费到俄国三日游的资格。

离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只有一天的时间了。这些从全国各地来的客人,几乎是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往东北奔,先到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落脚,然后,抠门子,挖窗户,找熟人,甚至通过小小的非法手段,购买紧俏的去边城的火车票,经过一夜艰苦的旅行,赶到这里。

翌日清晨,列车抵达边城终点站。寒冷的车站广场上,挤满了前来接客的人和车,上千的旅客一下子拥到出站口,布满积雪的车站广场立刻就乱套了。有的人被接走了,还有不少人则被丢在了广场上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好在小城毕竟是个弹丸之地,于是这些人便成帮结伙地向市政府的方向步行了。小城是个准山城,全城到处都是坡道,加上一宿的大雪,走路很不方便,使得不少男士或女士狼狈地滑倒在雪道上。

边境小城,只有为数极少的几家旅馆。原本这是一座十分幽静的小城,全城只有几百个居民,仅有几幢老式洋楼,这些洋楼以不同的风格,记载着不同年代的历史,不同的人生景观。为了较好地招待这些客人,由有关部门组成了专门的接待小组,研究客房的等级分配问题。其中重要的客人,如国家级的、省级的,有重大影响的记者、作家、艺术家,就安排住在边城的国际旅行社里。稍逊一筹的客人,则安排在市内的一般旅馆里休息。大多数客人档次是较低的,于是市政府就动员全市的广大市民,把自己的家倒出来招待这些客人(包括吃饭),市政府还将出资给这些腾房子的市民以可观的经济补助。由于事先有过精当的计划,全部客人在小城都有了自己的归宿。我和另外几个在火车上新结识的朋友,被安排在国际旅行社,个中的道理,是我的一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起了关键作用。他把我描绘成像托尔斯泰一样的大作家了。好在当地官员对文学所知甚少,被混了过去。我们是这样才住进了这个全城最高档的旅馆里的。这里的伙食非常好,顿顿都像宴席一样。整幢宾馆,欢声笑语昼夜不绝。最让人愉快的是,大凡住在国际旅行社的客人,几乎全部被批准去俄国三日游。消息被确认下来之后,这些人开始谦卑地向当地人打听去俄国带一些什么中国货好出手,并开始积极兑换美元和卢布,以便进入俄国境内后好使用。元宵晚会是在户外一个临时搭的台子上举行的。当晚,露天会场上挤满了外地客人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大会主席台上坐着当地政府五大班子的领导成员。俄国的一个将军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晚会。当市长宣布开会的时候,麦克风坏了一个,这使得领导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非常滑稽。好在礼花很快放了起来,把黑色的夜空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人群中不时地发出阵阵的欢呼声。

大会结束后,客人们进入了一个华丽的大厅,开始吃各种很不错的自助餐。自助餐的档次很高,有海鲜、熏肉等各种菜肴,还有各种各样的酒和饮料,非常丰盛。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俄国人,这些俄国人有的吃相文雅,有的则吃得十分贪婪。不少人在大厅里摄影留念,或者凑在一起学外国绅士的样子,站成圆圈儿,端起酒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吃过自助餐后,客人们去户外观看正月十五的彩灯,所有的灯都集中在一条土街上,看上去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看样子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钱。这些灯制作水平一般,但凸现着浓郁的民间风情,那种欢乐的气氛十分热烈。

翌日,通过填表,通过体检,办妥所有手续之后,第二天就可以出国了。那些没有出上国的客人,便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混蛋王八蛋,小人。然后悻悻然地离开了这座亢奋的边境小城。客人大部分都走了,边城也清静下来了。客房里只剩下了我一个客人。我一边喝茶,一边和那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聊天。我问他,兄弟,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一直有点糊涂哪。他说,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扩大一下小城的知名度。我说,这多少有点荒唐吧。他连连摆手说:不不不,这你不懂,你没在小城生活过,你无法理解。他又感慨万端地说,一个小城市如同是一个小人物一样,她应当有权享有这样的日子,并为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日子感到骄傲。兄弟你应当有点同情心对不对!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火车上十分拥挤,有的乘客砸门咒骂的举动与他们的身份形成反差,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某些乘客的真实面目和品性。

B.“我”被朋友吹嘘成著名的大作家,得以住到高档旅馆,让“我”得以亲眼目睹高档宾馆内发生的事,这一片断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展开叙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全貌和各色人等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客观,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

D.小说以看灯会为线索,结合环境描写,展现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视角独特,表现力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8.小说写“没出上国的人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小说家的能耐体现在对小说语言的驾驭能力上,著名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作家阿城正是凭借其语言功力在文坛独树一帜,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囚上变,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萧铣、辅公祏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贞观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太宗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四年,颉利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鸿肿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赏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余万,遂灭其国,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群臣皆称万岁。寻拜靖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封五百户。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改封卫国公。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节选自《贞观政要》)

(二)

(李靖)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日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B.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C.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D.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君主时代帝王以年号纪年,显示皇权的威严,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

B.竹帛即竹简和白绢。古代用竹帛书写文字,后来引申指书籍、史乘。名书竹帛就是名留青史。

C.斥候亦作“斥堠”。有“侦察、候望”之意,既指侦察、候望的人,也指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D.稽是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是稽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末年,李靖发现李渊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欲告发李渊,可是未能实现,后来被高祖抓住,在太宗的营救下,才免于被杀。

B.贞观三年,李靖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定襄城,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

C.太宗因为高祖曾向颉利可汗称臣感到耻辱,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最终凭借李靖等人的战功让匈奴俯首称臣,雪了前耻。

D.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李靖受召入宫,不顾年老病苦,特意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如此不忘报国,令皇帝感动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

(2)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退,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旧时”和“而今”相对,饱含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B.上阕结尾两句中的“疏”与“冷”二字,引人幽思,既烘托凄凉忧伤的氛围,又令人感到时过境迁,世道人情,冷暖难料。

C.词的下阕选取“酒”这一意象,借酒浇愁,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无法排遣。

D.整首词以梅花为线索,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15.古人评价这首词“用字精工”,其中“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中的“唤”与“清”运用得尤为精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面对世间荣辱,表现十分淡定,并不因外界如何评价而有所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要提升自己,必须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君子品质,今天学子应该“笃行之”。

(3)《琵琶行》里,白居易同样善于借助“月”来烘托凄凉悲伤的氛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力极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年前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百般欺凌,内遭北洋军阀黑暗腐朽统治,中华大地山河破碎、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把持的巴黎和会,悍然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利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久积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学生中喷发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北京高校3000余名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为拯救民族危亡______,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了。运动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一时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民族高涨的爱国热情,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希望火种。从此,中国革命翻开新的篇章,中国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五四运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积贫积弱,战乱不已,水深火热,不断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______,但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即使是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使得五四运动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中具有______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此,中国革命事业开始迎来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之后的百年间,(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五风十雨 奔走呼号 前仆后继 继往开来

B.五风十雨 奔走相告 前赴后继 承前启后

C.风雨如磐 奔走相告 前仆后继 继往开来

D.风雨如磐 奔走呼号 前赴后继 承前启后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的征程。

B.五四运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

C.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的征程。

D.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仍有曲折和反复,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正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B.虽然仍有曲折和反复,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真正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

C.因为仍有曲折和反复,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真正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

D.因为仍有曲折和反复,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正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在我国,食品超过保质期后,生产厂家就不敢保证其安全性了,但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其实,在保质期内,食物会发生很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比如奶粉打开包装久了会出现结块的现象,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潮发软等,这些食物干燥、受潮、结块等的现象都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口感会差很多。食物的化学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① ,例如酸味、馊味等,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比如,食用油在酸败过程中可能产生过氧化物等,使用酸败的油烹饪食物可能会产生环氧丙醛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② ,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否则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在食物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如果食物未发生霉变、酸腐、异味等质量变化,仍可食用,但不建议食用。某些容易滋生细菌发生霉变的食物,如鱼、奶、蛋类、糕点类,尤其是油、糖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超过保质期了,最好不要食用。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给消费者的一个食用口感和安全性的最佳承诺时期,食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或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虫咬,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不可抗力的影响, ③ 。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1.根据以上文段的内容,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逻辑严密,不超过50字。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鼓励北大师生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他大声疾呼:“我的同学们,老师们,我问你们,你们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力量?”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央领导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最后向新时代的青年人发出号召,“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上述材料能给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宋代党争频发,文人宦海沉浮,进而使宋代文人士大夫逐渐将精神纳入书斋、庭院及日常生活”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宋代文人逐渐淡化了唐代文人那种渴望对外建功立业的热情和雄心,越来越多地将生活和精神纳入书斋、庭院及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欣赏追求,加之宋代党争不断,文人宦途浮沉无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他们积极用世的志向,进一步塑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可见,“宋代党争不断,文人宦海沉浮”是“进一步塑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而不是“使宋代文人士大夫逐渐将精神纳入书斋、庭院及日常生活”。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采用钱穆先生的观点,这体现宋代政府贫弱的同时,也突出了宋代文化科学的繁盛”错误,其目的不是为了体现“宋代政府贫弱”“避免人们片面化的认知”,而是为了通过其国力贫弱而学术极盛来来论证“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趋向势必影响着时代的文化风貌”。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赵宋王朝呈现出来的则是重武轻文、相对封闭的时代特征”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宋朝建立后既采取了‘崇文抑武’、‘以儒立国’的治国方略”可见,并非“重武轻文”,而是重文轻武。

B.“宋代文人极力追求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激情,造就了他们宏大的格局”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其知识结构一般比唐人淹博融贯,格局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普遍存在的读书热情分不开的”,其中并没有“追求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激情”的论述,也并非“造就”,而只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

D.“宋代士大夫所凸显出来的自省内敛、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使得宋代学术繁盛、科学发达、文化繁荣”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只说“宋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学极为繁盛的时代……亦与宋代士大夫所凸显出来的自省内敛、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紧密相连”,只是关联密切,并非唯一原因。

故选C。

4.D

5.A

6.于敏:自主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黄旭华: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自主创新精神。

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的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

他们都具有自主创新、爱国爱民、潜心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强加因果,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多并不仅仅是因为妻子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而是因把力量都投入工作中,对家庭照顾不够。

B.“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错误,根据材料二“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可见,并无证据表明这是“首先”运用。

C.“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说法错误,材料三“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不是“最需要突破的”,而是“唯一需要突破的”。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错误,根据材料一“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可见,形成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就是在百日会战中,而非百日会战前。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于敏的精神品质,从“没有参考可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可见,白手起家,他不畏艰难,突破技术封锁,体现出自主创新精神。“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可见,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国奉献,牺牲自己的家庭幸福,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黄旭华的精神品质,从“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可见,他有自主创新精神。“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科研条件不具备,就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可见他不畏艰难,具有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研究,他们把这形象地称为‘种菜’”“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黄旭华和同事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通过;三组人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就是这样的土办法,保证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可见,他有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

袁隆平的精神品质从“袁隆平多次深入八桂调研,足迹遍及南宁、百色、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可见,他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从“还进行了再生稻的试验。收过一茬的超级稻田里,不用再播种、犁田和插秧,直接培育再生水稻”“这可是省工、省肥、省钱的一个发展方向”可见,他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始终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

再根据他们精神品质的相似处进行分析,合理即可。

7.A

8.从内容上说,这些“仇恨和鄙夷”的眼光体现客人们来到小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小城政府给予的奖励,他们没能得到,所以对得到机会的人有“仇恨”;他们自己怀着并不单纯的目的前来,也知道获得这个机会并非人人均等,因怀疑留下的客人有不正当手段,去俄国旅行的理由也如他们自己那样并不单纯,而是想去交换物资大捞一笔,所以“鄙夷”。

从主旨上说,这种目光充分体现了人内心的复杂矛盾。他们因得不到机会而仇恨“我们”,又鄙夷可能用了不正当手段得到机会的“我们”,显得十分矛盾,又真实可感,令人深思。

9.语言上雅俗相间,文白间杂。既有文言词汇,简练典雅;又有口语俗语,让语言富有感染力,显示出作者卓越的遣词造句功底。句式上多用短句,简约质朴,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有的乘客砸门咒骂的举动与他们的身份形成反差,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某些乘客的真实面目和品性”错误,这里的人并没有体现出与他们身份的反差,不是为了揭示他们的真实面目和品性,而只是为了营造出火车上拥挤、混乱的环境。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说,通过这些人“仇恨和鄙夷的眼光”来烘托出人们来到小城主要目的并不是真的爱这座小城,而是为了小城给予的奖励,而“获得免费到俄国三日游的资格”则是这些奖励中最优厚的一个,所以这些客人会如此“仇恨”我们,而“鄙夷”则是因为“我们”获取出国游的机会并非随机,而是内定,即有“暗箱操作”,于是客人们认为我们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这一资格,故而认为我们是“王八蛋”“小人”。

从主旨上来说,客人们因没有获得出国机会而感到“仇恨”,可见他们是渴望获得这一机会的,然而他们又“鄙夷”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足见他们也清楚想要获得这资格,其幕后操作必然是不正当的,换句话说,他们明知这是需要靠关系或走后门才能得到的机会,但如果他们能有这个机会得到,他们也并不在意自己会成为一个受人“仇恨”“鄙夷”的人,这种眼光充分反映出复杂矛盾的心理,引人深思。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

阿城的语言雅俗相间,文白间杂。从文本来说,阿城在语言中既文雅,主要体现在少主语,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如“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弹丸之地”“稍逊一筹”“可观”“谦卑”“翌日”等,显得功底深厚;同时又大量运用大量口语词和白描手法,如“过道上也站满了人。不时有人愤怒地砸卫生间的门,或者用脚踢门,肮脏地咒骂着,逼迫里面的人抓紧时间出来”是白描,“抠门子,挖窗户”“紧俏的”“乱套了”等,则是口语,营造出“俗”的表象,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彰显出卓越的遣词造句的本领。

另外从句式上来看,作者多用短句,如“像裘皮大衣,俄国的高倍数军用望远镜,前苏联的邮票,俄式茶炉及仿银茶具,俄式纺织品,以及女人的大披肩等等,摆上柜台,优惠出售”“然后,抠门子,挖窗户,找熟人,甚至通过小小的非法手段,购买紧俏的去边城的火车票”“小城是个准山城,全城到处都是坡道,加上一宿的大雪,走路很不方便”“这些俄国人有的吃相文雅,有的则吃得十分贪婪。不少人在大厅里摄影留念,或者凑在一起学外国绅士的样子,站成圆圈儿,端起酒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等,语言简约质朴,很少辞藻修饰。

10.D

11.A

12.B

13.(1)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失了。

(2)二十三年,李靖疾病加重,皇帝亲自前往他的宅第看望,流下眼泪说:“你是我平生的故人,对国家有功劳,现在病成这样,我为你很担忧啊。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李靖容貌魁梧俊秀,精通典籍文史,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哪至于去做寻章摘句的儒生?”他的舅舅是韩擒虎每当和李靖谈论兵法,赞叹着说:“可以和他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不是这个人还有谁呢?”

“魁秀”是“姿貌”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通”的主语是李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

“要当”修饰“以功名取富贵”,中间不应断开,“富贵”是“何”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

“兵”是“论”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错误,年号是自汉武帝起才有,并非所有帝王都有。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错误,根据原文“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可见,并没有擒获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前来投降,颉利可汗逃跑。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以:凭借。克复:平定。北狄:北方少数民族。报:弥补。

(2)甚:加重。幸:皇帝驾临某处。涕:眼泪。为:替,给。

参考译文:

(一)

李靖,陕西三原人。隋炀帝末年,为马邑的郡丞。这时,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李靖观察高祖,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把自己锁进囚车,打算趁押赴江都的机会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滞留长安。高祖攻克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杀掉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李靖大声叫道:“李公率领仁义的军队,扫除暴乱,不想成就大事,只想凭个人的恩怨杀害有才能的人而逞一时之快吗?”太宗也极力劝阻高祖,加以营救,高祖于是赦免了他。武德年间,因平定萧铣、辅公祏的功劳,李靖被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继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被提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进攻突厥,平定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碛北。在这次战争中,李靖擒获了隋朝齐王杨暕的儿子杨道政以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并将他们押送到长安。后来,突利可汗前来投降,只剩下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太宗说:“汉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还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这样,也可以名垂青史。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失了。”贞观四年,颉利可汗退到西北保铁山一带,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请求全国归降,作为唐的臣民。接到投降的消息,太宗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前往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虽然表面称降,其实心怀不轨。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奉命安抚慰问。李靖对副将张公谨说:“传诏书的使者到了那儿的时候,敌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选精锐的骑兵带好二十天的粮食,领兵从白道偷袭攻击他们。”张公谨不解其意,说:“既然我们答应他们投降,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征讨恐怕不合适吧。”李靖说道:“这是用兵消灭他们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以失去。”于是他率领军队迅速前进,行到阴山的时候,凡是遇到颉利可汗的人,都抓住他们随军前行。颉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的军队到了。李靖军队的前锋凭借大雾前进,十分隐秘,到了距离颉利可汗的军帐七里左右才被他们发觉。颉利可汗的军队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颉利可汗一个人就骑马逃跑了,敌兵乱作一团,四处溃逃。这次战争,唐兵斩杀敌人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义成公主,俘虏男女十多万人,灭掉了颉利可汗的国家。此役使唐的边境从阴山扩展到大漠以北。战后,太宗十分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国君忧虑,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国君受到侮辱,那么臣子的性命也难保全。过去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国势强大,太上皇因为不想牵连百姓,故而向颉利可汗称臣。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寝,食不知味。为此我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今天,我们只要一出动军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匈奴单于俯首称臣,我们的羞耻洗雪了。”殿上的群臣都大声欢呼万岁。不久,太宗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赏赐食禄五百户。后来李靖又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灭了这个国家。李靖因功改封为卫国公。李靖死后,太宗下诏,允许他的坟墓可以按照汉代卫青、霍去病坟墓的模样去修建,坟墓周围筑起土丘,使它们像突厥国内的燕山、吐谷浑国的碛石二山,用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绩。

(二)

李靖容貌魁梧俊秀,精通典籍文史,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哪至于去做寻章摘句的儒生?”他的舅舅是韩擒虎每当和李靖谈论兵法,赞叹着说:“可以和他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不是这个人还有谁呢?”李靖每次上朝参议政事都是很恭顺的样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以沉稳忠厚著称。当时皇上派遣使者巡查国内十六道的民风习俗,让李靖担任畿内道大使,正好碰上李靖生了脚病,就向皇上请求退职离休。皇上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传旨说:“自古以来富贵了但是知道节制的人大概很少,(他们那些人)即使生病了劳累了,还是致力于进上之务。”皇帝想要攻打辽这个地方,召李靖进去,和他说:“你在南面平定了吴,在北面打败了突厥,在西面平定了吐谷浑,现在只有高丽没有臣服,你还有意出征吗?”李靖回答说:“我过去凭借皇上的天威能够取得微小的成绩,现在虽然有病而且身体衰弱,陛下如果不嫌弃,我的病就将痊愈了(我可以上阵作战了)。”皇帝怜悯他年老,最终没有答应让他去。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疾病加重,皇帝亲自前往他的宅第看望,流下眼泪说:“你是我平生的故人,对国家有功劳,现在病成这样,我为你很担忧啊。”

14.B

15.月下、梅边、玉人,构成极为幽静美丽的画面,再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

“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融而为一,凝含着往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又令人感到时过境迁,世道人情,冷暖难料”错误。这两句是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尽管“忘却春风词笔”,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并无让人感到“时过境迁,世道人情,冷暖难料”之意。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炼字效果的能力。

这两句意为: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

月色笼罩,梅边美人盈盈,本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月下、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一个“唤”字,让美人不再静止,而是有了鲜活动态,显得生动而富有趣味。

“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梅花,足见人物内心的感情热烈完全突破了环境的清寒,让人感到两人情意浓烈。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字不但写天气,而且也融入了“月色”清辉,梅花“清香”,笛声“清脆”,而这些层层交织而成的“清寒”,也无法阻挡玉人与作者一道摘花相赠的强烈渴望,凸显出往日玉人与作者感情的幸福与甜蜜。

1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沮、博、己、知、浸、绕。

17.D

18.C

19.A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根据语境,此处是指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不是风调雨顺,故选“风雨如磐”。

奔走呼号:边奔跑,一边喊叫,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奔走相告:形容人们听到或看到特别使人振奋或担心的事,迅速地互相转告。从语境来看,学生们是为了宣传救国存亡而到处宣传,并没有什么振奋或担心的消息,也不是转告之意,故选“奔走呼号”。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语境中并没有“牺牲”之意,主要强调“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仁人志士连续不断地努力,故选“前赴后继”。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承前启后:承接以前(过去)的,开创今后(未来)的。根据语境,“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不是“继往”,而是“承前”;故选“承前启后”。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问题有二,一为语序不当,“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先锋”,再说“共同参与”,排除AB。

二为搭配不当,“开始……新的起点”无法搭配,应该是“开启……新的征程/起点”,排除D。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语境,“曲折和反复”与“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排除CD。

对比AB两项,“真正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中,“走上”道路应该在前,只有走上道路,才能“走向”前程,排除B。

故选A。

20.①化学过程会使食物的气味发生变化②如果食物发生了生物变化③食物可能提前变质

21.所以,过期的食物不一定不能吃,保质期内的食品,如果不正当储存也不一定能吃!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这一句主要写“食物的化学过程”,根据后文“例如酸味、馊味等”可知,是要把食物的化学过程与“气味”联系起来,即“化学过程会使食物的气味发生变化”。

②根据前文可知这一句主要写“生物变化”;根据后一句“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可知,要把生物变化与丢掉联系起来,即“如果食物发生了生物变化”。

③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即可能没过保质期就已经变质了,根据前文所说的贮藏条件的差异可知,是指遇到这些情况,就可能在保质期内变质,填写为“食物可能提前变质”。

2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作出评价结论的能力。

这四段文字讨论的是食物保质期的问题,第一段表达的是“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第二到三段都在讲食物在保质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其中,化学变化和生物反应都容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导致中毒。第四段更进一步指出即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因为贮藏条件问题导致变质。从中可以看出,食物的“保质期”并不是决定食物能否食用的关键,食物是否“变质”才是根本因素。故而结论性文字应该注意把这两点概括出来:“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不一定不能吃”“没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变质也不一定能吃”。

22.例文:

让青春行走在民族复兴路上

近日,在东京奥运会上,一群“00”后担当大任,用“强心脏”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飘扬在东京赛场。他们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蓬勃朝气、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事实证明,青年一代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推动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石”。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追溯历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参与者主要是青年学生;长征途中,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士兵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青年仍承担着推动各行各业科技进步的重任;随着我们党的结构年轻化,青年在推进党的自身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中,也肩负着强大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广大青年深受时代正能量的洗礼,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他们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关键时刻,都没有辜负社会的嘱托和信任。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时,许多青年学生自愿申请成为志愿者,上门排查、入户宣传,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助力全民抗疫;由青年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调试团队,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殊荣,整个团队总共65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39人……一个个青年,用行动诠释了为国为民的纯朴情怀。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作为当代青年,要充分认清时代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将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奋斗、勇攀高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断开拓民族复兴之路。如今,面对重任,青年一代有勇气扛起来;面对沟坎,青年一代有底气跨过去。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抗疫一线、或是抗洪抢险最前线,我们都能看到青年一代的身影。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奋斗中焕发绚丽光彩,用青春之我努力奋斗!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青年不断进取、增强自信,扛起使命与责任大踏步向前迈进,未来必将属于青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材料:材料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鼓励北大师生大声疾呼的情节,到新时代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发出的号召,展现的核心思想是青年人与民族命运的密切关系,写作的时候要抓住“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勇气和力量”“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民族复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等关键词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思考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审任务:命题指向“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当代青年”“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考生写作时要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不负青春韶华,振奋时代精神。

【立意】

1.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3.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