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河南省首批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河南省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曾出版《快乐作文新教案》《快乐作文一点通》《好作文是这样炼成的》《教你写出好作文》等著作。
本文为杨克顺教授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议论文是高考考场作文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在高考中,它作为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主要文体,一直是考生平时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其主要原因有这样两点:其一,考生比较熟悉文体特点,容易彰显自己的观点。其二,方便阅卷老师把握文章写作方向,较为迅速地领会主旨。但是这种被大多数学生认为下笔容易的文体,却常常难以实现他们理想中期望的高分。于是乎,什么议论文写作分类大全,高考议论文写作经典,议论文高分技巧等等,针对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书籍铺天盖地。写好议论文的方法、技巧,这一老掉牙的旧话题也在这些经典指导书中多次重复、讲烂嚼碎,编者不再赘言。下面仅从议论文的说理性特点方面略谈一点写作上的看法。
议论文说理方法例说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理,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也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所在。考场作文中,你在文章里把理说通了,讲明白了,自然就能服人。读你文章的对象是阅卷老师,你讲的“理”把阅卷老师说服了,还愁拿不到高分吗?
考场作文中,许多考生写作文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写议论文,提出论点后,接着就是举例子,做总结。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证明文”。举例不分析,有人戏称“不讲理”。“不讲理”,如何服人?议论文写作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就是列出论据,而讲道理就是对论据进行分析来论证论点。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论点和论据之间相脱离,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这种“不讲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足以服人。
说理要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你所列举的作为例证论点的材料,就着材料来讲理。一个例证的材料写完了,紧接着就对这个例子进行 分析,目的是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通过你的这个分析,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这样,你的论证就严密了,您写的文章就有理有据了。
怎样就例说理呢?其常见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一、 假言因果法。
所谓假言因果法是指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说服他人。
例如:1909年,德国科学家欧立希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名叫“606”的药剂,为医学界开辟了一条用化学药物杀死病菌的崭新道路。欧立西为了发明这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用这个例子做论据,我们常常写道这儿,接着就可能会写:“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很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但是倘若不去分析一下,就此止笔。这就是“不讲理”。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里“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也绝不可能有新药制成。”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设性分析。有了前面的假设,才有后面的“因果”即“正是因为他坚持,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值得大家在写作中注意,那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这样一写,一分析,文章才显得有理有据。
二、正反对比法。
是指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据加以对比性剖析说理的方法。
如论据: 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
分析:勇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一事无成。
三、意义分析法。
是指从作为论据的事例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并以此来进行说理。
如:“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意义: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四、阐释明义法
阐释明义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通过对引文的解释、阐发,加深人们对引文的理解,更好地印证论点。
例如,在论述“环境与成才”的关系时,引用“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阐释分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要他儿子学齐国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楚国人都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地的方言 ,还是办不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只有经过阐释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才能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五、引申类比法。
是指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并联系实际进行类比,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如:“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引申类比: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引申)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类比)(考场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会少犯错误。
六、归纳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列举出属性相同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回扣深化论点。
如论据:“磨砺自己,乔达摩·西达多甘愿深居山中,潜心修炼,终于悟出禅机,成为了佛教的如来。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而窃取圣火,甘愿遭受终身被老鹰啄食肝脏的酷刑!唐僧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真经,成为了“长生不老”的圣佛。”
归纳:正是那些苦难才磨砺出他们坚韧的意志,而正是他们的坚韧才创造出那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也正是那一个个神话使他们成为人类思想上的君王。《砺志之歌》
就例说理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说理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牢记: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服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展开。
满分作文赏析
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2009年高考广东卷一考生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
常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常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
苹果熟了就会掉在地上,这是常识,别人或许只是捡起来吃掉,但牛顿,却从这个常识中看到了不同,引发他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常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它依然是常识,对于做好了准备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块基石。只有通过常识看到实质,我们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有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的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突破常识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生活中也如此。
李洪新,一个下岗的工人,在观察到厨房的油烟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默默忍受油烟的呛口呛鼻,而是突破了厨房必有烟的常识,自己调制出了冷花生油,结果,受到鲁花集团的青睐,自己也发了财。
朋友,莫让常识禁锢你的头脑,抹杀你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不断去怀疑,去开拓,寻找属于我们的未来。
点评:本文标题即紧扣作文要求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可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作者列举了三个典型例子作为论据,以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层递式论证手法紧扣论点展开说理。最后,再次重申论点,回应标题,收束全文,环环相扣,论证有力。文章语言朴实,结构严谨,说理清楚,分析到位,体现了考生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莫让“真理”蒙蔽了你的双眼
2008年高考北京卷一考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在李后主的眼中就是不尽的哀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水在闻一多的眼中就是丑恶的化身;“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的眼中就是美好的代名词……水为人所赞,所讽,所感,同样的事物,人却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原因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因此,我们就要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莫让它蒙蔽我们的眼睛。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许多不变的思想,这些让我们称之为“真理”的观点,难道在我们的当代社会还全都适用吗?我们难道就不能换种方式来思考问题吗?难道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吗?“愚公移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我们。但在当今社会,他处理问题的方法还值得我们学习吗?其实聪明的愚公面临着三种选择:搬家;移山;立足山区,搞经济开发。很明显,这三种选择中,移山的成本最高,把“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搬到渤海,谈何容易!再说,即使完成了这一跨世纪的工程,那些世世代代栖息在山中的飞禽走兽又将向何处去?一片葱茏碧绿的山野突然消失,对当地的气候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要考虑的。另外,搬家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困难。显然,第三种方案才是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某些常见的思维方式或许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时代。辩证法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就要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放开眼界去寻找新的真理。试想,如果我们今天依然“萧规曹随”,闭关锁国,坚持祖宗之法不变,那我们能迎来改革开放的今天吗?因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当今时代未免太强调规矩的重要性,这样也会束缚人们的创新意识。但我所说的打破思想束缚,并不是全盘否定那些旧有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而是要加以选择。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就难成真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朋友们,让我们放飞思想的翅膀,莫让“真理”蒙蔽了你的眼睛。
点评:考生摆脱传统思维的定式,从材料的寓意的反面立意,提出论点:我们要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莫让它蒙蔽我们的双眼。这种反弹琵琶确立题旨的方式,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作者从李后主、闻一多、老子对水的个性理解中提出了“同样的事物,人却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最后引用李四光的名言作结尾,既照应了文题,又再次强调了主旨。
不要轻易说“不”
2008年高考广东卷一考生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文章开头就以旗帜鲜明的对比,营造了说理的氛围,充满思辩色彩又酣畅淋漓。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提出在什么事情上说“不”的观点;第二层论证说“不”之前要开动脑筋思考;接着,举例论证在什么问题上说“是”又在什么问题上说“不”。论证思路非常清晰,思维缜密,无懈可击。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2010年高考福建卷一考生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刺棘藜、乱石粗砺,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0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薛西弗斯。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锋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最庆幸(不再是演员的)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点评:文章开篇以“超人落马”和“禁止通行”暗示论点,点名旨意。并避开材料在第2段中把“格林兄弟”的故事当作事例加以转述。这亦体现了作者避免走进套路的高明、智慧。两个分论点“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直指题旨,各单独成段,工整、醒目、概括。引证、例证运用自然、恰当。说理清楚,论证严密。表达上夹叙夹议,多用长句,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文章多处巧妙引用古典诗词和名人名言滚滚而出,彰显了考生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语言功底。
年少轻狂90后
2009年高考天津卷一考生
在有些人的眼中,90后是古今缺点的集大成者。其一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看不起父辈祖辈,认为他们太“土”;看不起70后、80后,认为他们终逃不过一个“俗”字。年少轻狂的90后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自己最清纯,最潇洒,最时尚,最高雅……
是吗?对如上的批评,我常常作这样的质疑。自我感觉良好,多少有一点儿,但绝不至“过于”。享受着优厚的物质生活,沐浴着倒金字塔式的亲情雨露,十几年的人生一路顺畅,不“感觉良好”岂不是太没良心了?祖辈父辈何曾拥有过如此的天地精华,加在他们身上的“土”字,在我们90后的心中没有半点儿贬义,而是艰苦、是朴素、是醇厚,因为他们的“土”才撑起了我们头上的那把遮风挡雨的“洋”伞。70后、80后们在生活的海洋里搏击风浪,练就了应对艰难困苦的本领,青涩尽褪、稚气全脱,人间烟火的熏烤让他们渐趋稳重、成熟、理性。在我们90后的眼里,这样的“俗”同样没有半点儿贬义。
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世事复杂的我们,常常以一种近乎“荒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明明在心底对祖辈崇拜地五体投地,对父辈佩服地一塌糊涂,却偏偏要表现出一种不屑和轻蔑;明明对70后的顶天立地、钢筋铁骨羡慕有加,对80后的挺进成熟、渐入佳境向往至极,却偏偏要摆出一副绝不正眼瞧你一眼的架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我等90后的清新、脱俗、时尚、与众不同,似乎只有睥睨天下才能显示我们90后的惟我独尊。
真的有些可笑。在祖辈父辈、70后80后的眼里,这恰恰暴露了90后的幼稚、简单、狂傲。只是,身为过来人的他们怎么就不能站在我们的立场多给我们一些理解呢?指责我们的人,也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当初他们不也受到过与我们类似的“待遇”吗?批评、指责的“名目”可能有其“时代性”,但人为什么就这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呢?
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我们的张狂、我们的率性、我们的“非主流”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很正常的表现,是90后的“真实的人生”。试想,90后的我们如果与80后甚至70后没什么两样儿的话,那岂不是天大的悲哀?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驳论文,文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作者在开头先提出人们对九零后的偏见,说他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作者以质疑的口气“委婉”的说理进行反驳,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九零后不仅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且还是有个性的一代。全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读来给人以很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