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女孩满月贺词】一本棋王阿城倡议募资出版的书

募资出版《天书的破译——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暂定名)一书

近日,一位布依族老先生伍忠纲给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小梅发来其编著的《天书的破译——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暂定名)书稿框架,里面记录了伍先生对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成果。伍先生一直在进行布依族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研究,也想把布依族文化向社会各界进行介绍,正积极筹措经费意出版此书,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在帮忙申报出版资金,但还没有定论。王会长收到文本看后将其发给远在北京的著名作家阿城先生过目,阿城先生觉得本书非常棒,也在关心是否出版一事。简单讨论后,王会长提议阿城先生与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联合募集该书的出版资金。最近,小梅访谈公众号将对伍忠纲老师进行访谈,敬请关注!

以下为伍忠纲先生书写《天书的破译——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暂定名)的出版理由及该书的前言内容:

人物简介:

伍忠纲,布依族民俗学者,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系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退休前任水钢工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著有《镇宁布依族》《嘱咐经》等专著。

《天书的破译——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暂定名)是对布依族传统服饰样式和服饰上纹饰进行文化研究的专著。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理由有二:

一、布依族服饰有两大系列,近二十个小系列,五十多个款式,样式非常古老,有殷商时期的遗风。样式与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和玉人雕像非常相似。

安阳候家庄出土的商白石雕像 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玉雕像 布依族裙装

二、服饰所有的纹饰都有名字和文化内涵,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

布依族传统服饰上有四百多幅织锦、刺绣、蜡染装饰带。这些装饰带的每一条纹饰都有名称,这些纹饰的名称都是艺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而且不同区域、不同师承的艺人对同一纹饰的称谓基本相同,说明这些纹饰名称的真实性。每一幅图案都记录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古代的星象图纹,古代的河流,世界起源的神话故事,布依族的灵魂观,布依族的居住环境等等。这些纹样全部是抽象的几何纹样。中国春秋战国以前出土的文物上典型的传统图纹,如万字纹、漩涡纹、回纹、米粒纹、齿纹、菱形纹等布依族传统服饰上都有,而且都有具体名字和文化内涵。极具研究价值的是这些名字和文化内涵多数与近、现代学界的研究结果不同。有可能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纹饰名字及代表的意思要改变。

现在发现的布依族服饰装饰纹样有两百多幅,可以说每一幅纹样都记载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讲述布依族的天文认识、或介绍布依族的灵魂观念、或描述布依族的居住环境等等。可以说是布依族一部古代百科全书,是一部已经没有几个人能读懂的“天书”。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挖掘、整理、出版这一部“天书”,使其“固化”为社会文化财富,要不了多久,恐成为永远无人能解读的真正的天书!

此书通过整理,现有六百多页,由于是服饰的样式和纹饰,必须彩印才能看出其文化概貌,所以出版费用个人是无力承担的,为了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希望给予支持,出版此书。

此书的前言附后,通过前言可以基本了解该书的概貌。

前 言

布依族是一个伟大、古老、文明的民族,历史悠久,有丰富、厚实、高雅、神秘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服饰,样式华丽美观,千百年来少有变化,承载了布依族远古以来厚重的、神秘的历史文化。服饰上有大量的织锦、蜡染、刺绣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不仅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些织锦、蜡染、刺绣的纹样和图案记载了布依族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生活环境、灵魂观念、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可以称为布依服饰图语。由于多数布依传统服饰图语没有汉文资料记载,历代又少有专家学者专门研究,所以现代几乎没有人能全面识读,被誉为神秘的“天书”。有幸的是这部“天书”在八十多年前就有一位叫田署岚的学者带领他的学生王永国(笔者伍忠纲的母亲)开始进行破译,四十多年前两位老人又指导笔者继续研究。笔者在两位老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进行田野调查,访问、请教数以百计的民间织锦、刺绣、蜡染艺人,通过对布依族古代语言的分析,结合布依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神话故事等等,对服饰上这些织锦、刺绣、蜡染纹饰图语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外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对布依族传统服饰神秘图语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破译。值得庆幸的是布依族传统服饰的纹饰几乎都有具体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织锦、刺绣、蜡染艺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而且这些名称各地基本相同,说明名称的可靠性。虽然这些名称都是古布依语,很多词汇与现代词汇不吻合,但是对这些纹饰的形状和纹饰构成的图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纹饰名称的含义和图案所表达、记载的意思。所以笔者自认为对布依族传统服饰这部古老的“天书”的破译起码是基本准确的。

笔者注意到迄今为止,古今中外有关服饰文化的研究都是以服饰的样式为主,对服饰上纹样的文化解读不多,特别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少有研究,偶有研究,多数是“望纹生义”、“望图生义”。对纹样文化解读最多,也最详细的应该是中国帝王皇袍上的十二章纹。但皇袍上的十二章纹也就十二个图纹,算上太阳纹中的金乌和月亮中的蟾蜍或白兔也不过十五个图纹。笔者收集到布依族服饰上的图纹就有近百个,每一个图纹都有具体的名称、标准的形状,准确的含义,所以这近百个图纹就是古代的布依文字,因为它具备了文字音、形、意的基本要素。不同图纹的组合构成的每一幅图案都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服饰上已经发现由这些图纹组合构成的图案就有二百多幅,也就是有二百多篇记录和叙述布依族古代文化信息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涵盖了布依族古代的天文、历史、迁徙、居住环境、灵魂观念等等重要的远古信息。通过服饰图纹图案记载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是布依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历史贡献,笔者有幸把布依民族的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还原再现并奉献给社会,这是笔者的造化。

布依族人口有三百多万,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州、黔西南州和安顺市的三个自治县,贵州省各地、州、市都有小聚居,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也有分散的小聚居。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散居。布依族各地的语言相同,不同地域音调略有不同,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致划分,分为三个土语区。三个土语区的服饰也基本相同,女性在清中期以前都穿裙装。清中期以后多次受到朝廷和官府强制改装的要求和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方便于生产生活,第一土语区和第二土语区多数人日常生活改穿裤装,盛大活动才穿裙子。慢慢地发展演变,现在不少地方已经没有裙装,所以导致一些中青年人不知道他们那里过去女性是穿裙子的。比如我们去安顺市西秀区黄蜡乡进行田野调查,很多中青年人肯定地说他们那里从来不穿裙子,但经一番深入调查,一些老年人箱底还压有祖辈传承下来非常珍贵的古代裙装。

布依族的传统裙装可以概括为短衣长裙,底色以青、蓝为主,用大量的织锦、刺绣、蜡染图案装饰。一、二土语区衣服是右衽右斜交领,三土语区衣服是对襟正交领。纹饰上,一、二土语区有部分抽象的几何纹饰,多数是花鸟鱼虫,有盛唐遗风。三土语区的扁担山式和长田式全部是抽象的几何纹饰,与出土的殷商玉雕、石雕人像非常相像。三土语区的水城式有部分抽象的几何纹饰,多数是变形的花鸟鱼虫。一、二土语区现在还在穿的裙子基本是黑色大摆长裙,有褶皱,少数地区是黑色和红色百褶长裙。但是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一、二土语区有的民众家藏有很古老的花条带裙,这些花条带裙与三土语区的相同。笔者推测,布依族服饰在很早以前是统一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都进行了一些改造。现在从三个土语区来看,服饰与语言一样,一土语区改造比较大,二土语区次之,三土语区改造比较小。特别是扁担山款式从样式到纹饰都保留得比较好。扁担山服饰样式和纹饰与考古出土的殷商时期文物服饰样式和纹饰有很多相似之处。

布依族传统服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服饰上的纹样和图案,几乎涵盖了中外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中所有的纹饰和图案。世界上一些历史传说在布依族服饰的图纹里得到证实,不少神话故事在布依族服饰图案里有其踪影。在纹样学里很多纹饰的名称和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有的纹样人们甚至争论了千百年还是莫衷一是,而在布依服饰里基本都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说其历史悠久,仅服饰上的一些古名词,汉文化早就已经不用,而在布依族传统服饰里至今还在使用就可见一斑,如织锦和刺绣布依语还叫缋;衣领还叫襮;围腰还叫韠等等。

比如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在布依服饰的纹饰里就有相关信息。布依织锦里随处可见的一个图案布依语叫“构文老”(本书布依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汉字记音,并括上双引号,含义与记音的汉字无关,下同),“构文老”就是一对大人的意思。在一对大人外面有一圈黑色纹饰,这一圈黑色纹饰叫“布勒良”即挂铃铛的衣服,“挂铃铛的衣服”外层是浅蓝色菱形,菱形上有鱼鳍形状的纹样,布依语叫“涡龙”,也就是有鳍的龙,有龙的纹饰的衣服,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龙袍。穿着挂铃铛的衣服和龙袍的一对大人,说明这一对大人就是部落首领,同时又是部落最大的祭师。部落的首领是一对,应该是神话故事伏羲女娲时期。

有些历史信息在汉文献资料上已经找不到,但在布依服饰的图纹里还有记录,如古河流名称。

布依服饰纹饰里有三条古河流,名字叫“达信”、“达独”和“达若”。布依语“达”即河,“达信”即名字叫信的河;“达独”即名字叫独的河,“达若”即名字叫若的河。“达信”在所有头巾织锦图案两边都有,笔者推测可能是古牁牂江。“达独”只有蜡染花裙的裙头有,说不清是哪条江河了。“达若”,即名字叫若的河,也就是若河,这条若河有可能就是历史上的若水,也就是现在的雅砻江。

图纹图案里有很多神秘的星象图,在图案里天上的星象与地上的位置经常互相对应,类似于汉文化天上九星与地上九州对应一样。如扁担山式的已婚女性头饰“罡考”就是北斗七星图,最高级别的裙子,过去刺绣的是二十八宿星象图和四神四宫图。当然有些星象图与汉文化古代星象图的名称和图纹不同,这说明记载的不全是汉文化天文学的星象,也就是说是布依族的古天文学。

这是扁担山式的已婚女性头饰“罡考”的内胎北斗七星图

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有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经常使用的一些纹饰,如卍字纹、回纹、八角纹、十字纹、米字纹、芒纹、水波纹、漩涡纹、齿纹、寿字纹、点状纹、菱形纹等。不论古今中外,文献上对这些纹饰的文化解读往往是“望纹生义”。但是布依族服饰上这些纹饰都有具体的名称和文化内涵,除了水波纹和太阳芒纹外,其它纹饰的名称和文化内涵都与现有文献上的纹饰名称和文化内涵不同。这些纹饰的名称是布依族艺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为人们研究古代纹饰的文化信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是布依民族为世界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下面就几个人类经常出现,对其文化内涵争论了几千年的图纹在布依族传统服饰上的名称与含义进行介绍,这有望解答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纹饰内涵的争论。

八角星纹

八角星纹是很多民族都有的图纹,各国学者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但都是从其形状去分析,得出很多结论,但都不能令人信服。有学者认为,八角星纹和太阳有关,中间的圆圈为太阳,伸出的八个角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八角星纹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八个角中两个角形成一对,指向同一方向,这样八个角两两成对分别指向四方,表示大地四方,有天圆地方喻意,表现当时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观念。有学者认为八角星纹与后世的八卦符号有关。有一些学者在古代织机上发现八角星纹,所以推测八角星纹与纺织有关。

有八角星纹的出土文物在中国分布范围非常广,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比较多,包括陶豆、陶盆,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等也有此种图案。所以有的学者推测八角星纹的含义很可能与当时人们某种宇宙观有关,也可能是古代人对宇宙观的‘摹写’。

高庙遗址白陶盘八角星(7800年至7000年前)

大汶口陶豆(前4400~前4100年)

安徽凌家滩出土玉鹰上的八角星(5300多年前)

凌家滩玉板(距今4500年)

近年来冯时先生和阿城先生应用天文考古学的成果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源于八角星,这一成果与布依族对传统服饰上八角星的解读高度契合。布依服饰在袖子、围腰、飘带、胸襟、背上等有大量的八角星图案。布依语称八角星的读音为“玛”,与现代汉语的蝶同意,可以直译为蝶,蝴蝶。但是这个“玛”图纹在布依服饰里不是指现在生物界的蝴蝶,而是世界的起源,物质的起源。布依服饰图纹上表明太阳起源于“玛”,植物起源于“玛”,人类也起源于“玛”。这个“玛”类似于汉文化的无极。如下图围腰的刺绣图案,三层重叠的八角花图案叫“玛当完”,直接翻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太阳,意思就是太阳从这个蝶,即“玛”出来。两层重叠的八角花叫“玛骂摸”,“骂摸”即刺梨,直接翻译就是蝴蝶刺梨,也就是刺梨来源于蝴蝶。八角纹上有五个小菱形的图纹叫“玛独文”,直接翻译就是蝴蝶人。如果按照直接翻译,其意思就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但这与布依族的神话故事很契合。布依族有关世界起源的神话故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起源于“玛”,太阳起源于“玛”,这里的太阳指整个宇宙;人起源于“玛”,这里的人指整个动物;刺梨起源于“玛”,这里的刺梨指整个植物。下图是布依围腰上八角星纹饰及名称。

回纹

回纹有的叫雷云纹,云纹等,汉族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回纹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纹样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上,回纹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装饰纹样。商代是回纹开始大规模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回纹以它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到了商末周初,由回纹产生的丰富变化形成几种变体的新型装饰纹样,如曲折样式、三角样式、钩连样式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然继续沿用回纹,回纹开始发展出了菱形和方形样式,做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排列,并开始使用金银丝或者金银片来进行镶嵌装饰。到了汉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创新和运用,新材质如漆器、彩陶开始取代传统的青铜器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青铜器随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回纹也伴着青铜器的消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代开始盛行具有浓郁艳丽风格的宝相花纹、缠枝纹等花草纹样,回纹只是充当配角作为辅助纹样。到了宋代,由于宋代上层封建统治者提倡复古,回纹被重新发现并再度开始流行起来。宋代审美情趣不再偏向唐代那种富丽堂皇的繁复之美,而是倾向于寻求一种自然清淡的朴拙之美,而像回纹这类的几何纹样,规则有序又富于理性的结构特点符合了当时宋人重理的审美情趣,其代表的含义又满足了宋代理学的心理诉求。在这种历史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回纹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明清时期继承了宋代的各类回纹样式,而且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马家窑彩陶上的回纹

安阳殷墟白陶豆上的回纹

广南铜鼓上的回纹

商代绮的回纹印痕

回纹在布依族织锦、刺绣、蜡染图案里随处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图纹,在不同的地方名称和含义都不同,而且是布依服饰图纹里唯一的汉名。织锦上的回纹多数地方叫巴氏国,这个巴氏国应该就是古巴国。但是回纹作为“独荣”(“独荣”的文化内涵在正文里介绍)菱形边框纹时布依语叫“噢卜荛又那川”。“噢卜荛又那川”的“噢”即勾,“卜荛”即我们,“又那川”即在川,这里的川应该是指四川,或者组成四川以前的四个川的某一个川。这句话直译是我们勾在川,意译是勾纹所标的菱形是我们所在的川,也就是“独荣”是川。联系到衣服袖子上有个图纹叫“达若”即现在的雅砻江和在其它地方的回纹叫巴氏国,这三个地名都与古巴蜀有关,所以推测这里的川就是四川或者组成四川以前的四个川的某一个川,也就是古巴蜀。

回纹在布依服饰上是明确的地名古巴蜀。汉民族称回纹为回纹是因为它像汉字的回字,其含义是因为回纹形状上通常是两个回字首尾相连,所以把它理解为富贵不断头。那么布依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有关回纹的名称和含义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很值得研究的。

关于布依服饰图纹与古巴蜀的历史渊源,不仅回纹有相关信息,在近代四川重庆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古巴蜀时期的文物,其中成都青白江和商业街出土的古蜀船棺里的铜印章,上面的纹饰与布依服饰上衣胸襟蜡染图纹非常相像。

布依服饰上衣胸襟蜡染这种图纹叫“达若”,应该就是古若水。回纹叫巴氏国,这些纹饰名称指向都是非常明确,即古巴蜀。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青白江船棺铜印章纹就可以解读为“巴氏国”的若水。成都商业街出土的古蜀船棺里的铜印章纹可以解读为“巴氏国”。这两枚印章都是古巴蜀部落不同级别官员的官印。

万字纹

万字纹是世界上常见的传统纹饰,《辞海》载:“卍”(音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用做护符或宗教标志”。一些宗教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万字纹有左漩卍和右漩卐,古印度婆罗门教把它作为代表比太阳还要明亮的某种物体的标志,并用卍表示大觉者的智慧,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把卍继承了下来。这个卍在古希腊也有发现,这个标记在当时古希腊的某种宗教也被用来代表神至高无上的智慧,神的智慧好比太阳一样普照万物。

在中国,万字纹也像外国一样,人们不知道其名,只把它理解为一种吉祥的纹样到处装饰。到了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把它读作“万”,这个图纹才有了正式的名称。

对于万字纹,布依族是有具体的名称和准确含义的。不论是左漩卍和右漩卐的万字纹,布依族都读“万诗”,即万卷诗书,寓意聪明、智慧、睿智、文明。这个纹饰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社会。指人,对于一个饱读万卷诗书,胸有万卷诗书的人肯定是聪明、睿智的人。如果指社会,那么一个有万卷诗书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这与婆罗门教用卍来表示大觉者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婆罗门教对这个符号没有名称,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表示为大觉者的智慧。

柳湾出土4000多年前彩陶的万字纹

布依织锦的万字纹

布依蜡染的万字纹

漩涡纹

漩涡纹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出现比较早的纹饰,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此纹饰。在中国到马家窑文化时代已非常普遍。布依族民众多数居住地依山傍水,被誉为水的民族,所以漩涡纹在布依族传统服饰里也是非常重要的纹饰。布依族传统服饰里多数漩涡纹代表水,代表河流。大的漩涡表示大的河流,小的漩涡表示小的河流。但是有的地方也不是代表河流,如袖子上有一个图案就是代表宗族的图案。

马家窑三坪遗址出土的彩陶

代表宗族的漩涡纹

代表水的漩涡纹

漩涡纹布依语都叫涡,第一幅图案的六个漩涡纹“涡蹦”围绕中间的漩涡纹“涡共”构成的图纹代表一个同宗共祖的宗族。“涡共”代表祖宗,“涡蹦”表示同宗的宗族。这个图案放在袖子上,非常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家人。

第二个图案由两排大的漩涡纹构成,是花裙头部的纹饰叫“涡老”,表示是一条大的江河。而且这条江河有具体的名字叫“达独”。这条名字叫“独”的江河在汉文献上没有任何记载,说明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江河。布依族古代主要居住在牂牁江流域,所以笔者推测这条“达独”可能是古代的牂牁江。

寿字纹

寿字纹是中国各种装饰纹中最常见的文字纹饰,各种字体和变形的寿字有上百种。但是布依族传统服饰上变形的寿字不读寿,也不是汉字寿的意思,而是读“涡禅”,就是过去木杆秤的秤勾,文化内涵是公平合理,与现代用天平秤表示法律的公平、表示法官的公正意思相同。很多人看到这个纹饰就把它解释为汉字的寿字,这是错误的。

布依传统服饰寿字纹是象形文字,一个三角形表示人的鼻子,左右一撇一捺两条线表示两条长眉毛,意思是长眉毛老人。长眉毛老人代表长寿,所以这个符号就是古布依字的寿字。

汉字的寿字纹是布依服饰的秤勾纹 布依的寿字纹由鼻子上两条长眉毛构成的图案

井字纹

井字纹在中国传统纹饰中经常出现,由于人们不知道其名其意,所以学者们在分析此纹饰时往往只是从图纹视觉像汉字的井字,所以读为井字纹,也从井字去理解其文化内涵。

布依族传统服饰上井纹特别多,织锦和刺绣上有正井纹,斜井纹,重叠井纹等等。不论什么形状的井纹,布依族都叫“贵”,即蕨菜,蕨类植物。从形状上看,如果没有艺人们告诉,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把井纹理解为蕨的。但是蜡染画的蕨菜纹又是象形纹,形状就象蕨菜花一样。

那么蕨类植物纹饰为何在布依传统服饰上大量出现呢?蕨类植物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它在布依族传统文化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蕨类植物生长条件要求不高,贫瘠的土地也长得很茂盛,而且生长得很快,一天长十来厘米,具有不贪图富贵,自强不息的品格,这也是布依族的民族性格。所以布依族在小孩满月酒、百日酒宴上祝福小孩时不用升官发财的俗语,而经常用像蕨菜那样健康成长的祝词;二、蕨菜全身都是宝,嫩芽可以做菜;蕨杆可以做燃料,蕨杆灰是加工土碱的好原料;三、蕨根有丰富的优质淀粉,可以加工蕨粉,蕨耙等食品,特别是遇到天灾,粮食欠收时,蕨根是最好的粮食替代品。历史上无数次灾荒之年,不知道蕨根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布依民族非常感恩蕨菜;四、蕨类是非常古来的植物,是恐龙时代地球上的主要植物,也是布依族古代生活环境里常见的植物。

齿纹

齿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的主要纹饰之一,由于现代人们不知道其名其意,多数学者认为是视角美学的需要,没有具体的文化内涵。有的学者从其形状上看象山峰,叫山纹,所以解读为山峰。

布依族传统服饰上齿纹比较多,除了在头巾尾部的齿纹叫“弯娘”即一种倒勾刺外,其它地方都叫“扫妈”,即狗的牙齿,表示保护人、神的神犬。布依文化认为在家畜中只有狗带有神性,狗不仅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驱鬼辟邪。这种文化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也有类似观念,在考古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殉狗,距今9000 年左右,出土了骨笛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就发现狗殉。布依族把狗牙图形代表狗抽象出来装饰在服饰上,寓意驱鬼辟邪,保护人、神不被鬼怪侵扰。

十字纹、米字纹、田字纹

十字纹、米字纹、田字纹形状差不多,学者们往往根据形状通常用十字、米字、田字的字意作解读。这几种纹饰在布依族服饰图纹里随处可见,但是在不同部位名称和含义都不同。

这是一条织锦被的纹饰,上面集中了十字纹、米字纹、田字纹。布依族的织锦被,只有婴儿织锦被是实用品,成人织锦被是覆盖在尸体上和棺材上的冥器,也就是棺罩,史籍《周礼》《仪礼》等对它均有记载,称为“荒帷”。但是“荒帷”是什么样子,上面有什么纹饰,文献没有记载。考古人员发掘过大量周代墓葬仍没有发现,一直到2006年01月15日,考古学家在清理绛县横水西周墓时,发现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古国倗国的国君“倗伯”及其夫人墓葬里发现“荒帷”实物。这个墓葬出土的“荒帷”上纹饰是刺绣的凤鸟。布依族锦被上纹饰很多,纹饰构成的每一幅图案都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将在正文里详细介绍。这里只介绍锦被上的十字纹、米字纹、田字纹的名称和文化内涵。

1、这个米字纹在这里布依语叫“嘎画”,指城堡中心,就是现代城市的大十字。可以表示阳世的城市中心,也可以表示阴间的城市中心,因为布依族的神灵观念认为阳世和阴间的社会状态是相同的,人生活的阳世有城市,鬼的阴间也有城市。

2、这个十字交叉处有一个小菱形,与十字四个角的四个小菱形组成一组五个小菱形,这种五个小菱形构成的图案布依语叫“文涅”,意思是小人。这个小人图案在不同的地方所指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指小孩,有的地方指普通百姓,有的地方指亡灵的灵魂,具体所指见正文相应的图案介绍,这里指的是亡灵的灵魂。

3、这个田字纹在这里布依语叫“花惯”,指用竹子编的方形竹篮,用来装物品、食品,寓意衣禄,财富。特别是各种祭祀必须用这种“花惯”来装糯米饭等供品。

这就是布依族装物品、食品的“花惯”

点状纹

点状纹是古老纹样最基础的的纹饰,旧石器时代由于受到工具限制,人们不论是画、刻、雕都以点纹为基础,用点构成各种线、面、体,通过这些线、面、体组成人们需要的图案。点纹构成的各种纹饰在布依族传统服饰上比较常见,所有的点纹布依语都叫“卅啊”。“卅啊”名称来源于制作点纹的材料。布依族做蜡染画点纹时是用一种比较坚硬的草杆折断,用草杆蘸蜡液点在布上形成。布依语草叫“啊”,折断叫“卅”,用折断的草杆画成的点纹就叫“卅啊”。由点纹构成的不同图案,装饰的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同。

纹饰1:表示天上的星星,寓意星空。

纹饰2、6:谷粒纹,表示稻田。

纹饰3:印纹,表示部落的大印,部落的旌旗。

纹饰4:铜鼓纹,表示铜鼓。

纹饰5:叫“达若”,即名字叫若的江河,与古若水,现在的雅砻江同名,应该就是雅砻江。

菱形纹、方块纹

方块纹与菱形纹在布依传统服饰上占的比例最大,人们介绍布依族传统服饰的纹饰时往往用以菱形为主。确实如此,布依族传统服饰里经常是菱形套菱形,用小菱形组成大菱形的边等等。小菱形名字都叫“盖”,小菱形上有的又有点纹、方块纹、菱形纹、线纹等等。虽然小菱形都叫“盖”,但是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菱形名称和含义都不同,下面以一块袖子织锦为例介绍。这块袖子织锦描述亡灵升天的过程,由各种形状的菱形构成,多层菱形镶嵌,各层菱形各有名称和含义,非常复杂。

纹饰1:这些小菱形叫“盖连圈”,小菱形连串构成的大菱形代表部落围墙。

纹饰2:这个绿色十字叫“嘎画”,代表城堡中心,四个小菱形代表城堡里的房屋。

纹饰3:这个浅蓝色的大菱形叫“独荣”,即羊,指部落居住的位置是依山傍水的坝子。

纹饰4:这些绿色和蓝色线条构成的大菱形叫“完个”,即锯齿,代表保卫部落和城堡的武装。

纹饰5:这两条浅蓝色构成的图案叫“独龙”,即龙,是亡灵升天的坐骑。

纹饰6:这些小菱形形状与纹饰1相同,但是它不是大菱形的边,城堡的围墙。它是纹饰5“独龙”身上的龙脊的鳍,叫“盖卅引”。

纹饰7:这是一个单独的小菱形,叫“盖老”,指天上的北斗星。

纹饰8:这几个菱形构成的图纹布依语叫“文老”,指正在升天的亡灵。

龙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龙也是布依族崇拜的图腾。布依族服饰上有很多龙的纹饰,但是人们却看不到龙的形状,因为布依族服饰上的龙图纹都没有龙头和龙尾,只有龙身。原因是龙的图纹多数时间是皇家专享,犯忌要受到严厉惩罚,甚至被诛灭九族,所以布依族服饰上的龙都没有龙头和龙尾,这样就看不出是龙,也就不会犯忌。布依族服饰往往用龙身上的鳞,鳍等来表示龙。龙是布依族非常崇拜的图腾,龙的图纹通常是织在头巾,顶在头上,以表示对龙的崇拜。现在有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上刺绣龙凤纹饰,还说是他们的传统服饰,这是缺乏基本常识,是不可能的。

布依族每一块头巾的两条边缘线“达信”的内侧都有两条“脉龙马”即龙马纹。这两条纹饰如果不是织锦艺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谁也想不到这就是马龙的图纹。当然提示后,除了没有首尾外,还真的象龙身。龙身上有鳞片,两边有点状的脚。不能把一整条龙织在上面,又要表达自己崇拜的图腾,所以隐去龙的首尾,这是布依族先民的智慧。

在中国龙的名称很多,马龙是较早的名称之一,由于有马到成功的成语,近代人们习惯把马龙设计成有翅膀的马,有翅膀的马的形象成了吉祥图样。那么马龙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纹饰的名称叫龙马,布依语很多地方是倒装句,龙马就是马龙。笔者认为这个纹饰是远古传下来的,龙马在远古人的心目中就应该是这个形象。

芒纹

布依族服饰上的太阳光的芒纹叫“呢”,即太阳。这些纹饰从形状上看有点像太阳的光芒,可以称为变形的具象纹饰。

扁担山式服饰的太阳芒纹,表示的是太阳的光芒,纹饰形状与内涵相同,这是扁担山式服饰上两个接近具象的纹饰。

其它款式以具象的花草纹和变形的龙、凤、鱼、蝶、虫等动物纹饰为主,抽象的几何纹饰也有,但不是太多。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花草纹和龙、凤、鱼、蝶、虫纹饰是形意结合,形是从美学视觉选择与图案协调的纹样,意就是每一个纹饰都代表相关的文化内涵,所以什么图案,什么位置配什么纹饰是有规定的,一幅图案也是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现代由于知道这些纹样文化内涵的人越来越少,人们设计的纹样基本上只从美学角度考虑,只要漂亮就行。

本书的图片由于田野调查时间比较长,没有专业摄影设备和专业摄影师拍摄,很多照片是在相关的活动现场手机抢拍,所以照片质量比较差,但又没有机会重拍,非常遗憾。

布依族每一款服饰上某一部位装饰的图纹都有很多种,其文化内涵往往不同,如扁担山式袖子的图案就有近百种,本书对扁担山式采用同一款式服饰的同一部位的图案集中在一个章节里介绍,以便读者进行比较。其它款式在介绍服饰款式的同时对纹饰进行介绍。

布依族的被子,背小孩的背带,包,床帐,帽子,鞋等都装饰有大量的织锦、刺绣、蜡染装饰纹样,如同服饰纹样一样,这些纺织品上的纹样都有具体的名称和具体的文化内涵,本书列专门篇章进行介绍。

由于纺织品容易腐烂,本书收集的实物款式照片、纹饰虽然是很早以前的,记载的是古代的文化信息,但是实物多数是清中、晚期,部分是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物品,当然对纺织品来说已经是很珍贵了。

笔者在母亲王永国老人和她的老师田署岚老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耗尽了毕生精力,在家人、亲友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在郭堂亮先生的全力帮助下,终于完成本书的撰写工作。由于漫长的历史时光把布依族灿烂的服饰文化严重消蚀,由于自己学识有限,对布依族服饰文化这本神秘“天书”的破译是否准确,还待历史的检验和读者的评判。

2020年六月于贵阳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