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天暖日长 不负好春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天暖日长 不负好春光

——知识界代表委员畅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胜利闭幕;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也将落下帷幕。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代表委员们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真情回应人民期盼,用行动践行郑重诺言。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代的华章,要在接续奋斗里书写。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如何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本刊特邀来自知识界的代表委员,畅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愿景与感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图为会后委员们走出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发

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动车组列车在成贵高铁贵州黔西段行驶。新华社发

何金英代表(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

初心不改 描绘心中最美教育图景

从18岁登上讲台起,我一站就是35年。3月5日上午,我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立德树人、优质均衡、减负、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一个个教育关键词告诉我们,虽然前路漫漫,但党和国家强教育的初心不改、步履不停,中国教育的未来一定更优质、更美好!

众多举措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过去半年多,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我跟学生、同事一起经历了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落地。学生作业少了,周末和假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停了,疲惫的感觉缓解了……我越来越感受到,孩子们轻松了不少,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转变。原先,老师们会比较分数、成绩;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不是更多。

“双减”,让教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本身应有的样子。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全国两会后,我要把两会精神带回学校,带到基础教育一线,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宣传两会精神,告诉大家不要着急赶进度,不要怕讲不完,要学会静待花开,注重为学生筑牢基础知识的底座。二是依托学校现有的“青蓝工程”,发挥好教学骨干的作用,带徒弟、强教研,用心设计能让孩子真正动起来的作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又是根基的根基。我心中最美的教育图景,就是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在人生中追求理想、抵御风雨的坚韧品格。我一辈子甘做这样的园丁,用心耕耘、用爱育人。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格桑德吉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

信心满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双减”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开始有益探索。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有其独特之处,落实“双减”的具体措施也要结合本地特点。以我所在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完全小学为例,一方面,寄宿制学生较多,不少学生放学后还留在学校里;另一方面,学生社团等组织还不太完备,课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为在校学生做好课后服务,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有效举措,克服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在减轻学生负担、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去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对教育事业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两会闭幕后,我会及时把相关会议精神传达给师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贾月洋采访整理)

王树国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迎接挑战 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体现了对进一步布局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的思考,也体现了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直面问题的决心。

作为大学校长,我观察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和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一些企业已经走在了大学前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当如何变革?

我认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发展,重构大学的学科领域,促成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突破大学“围墙”,主动融入社会,建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国家重要战略性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以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当前,中华民族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西安交通大学将继续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需求为导向,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国家未来的战略科技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陈慧娟采访整理)

耿新翠代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扎根山野 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和服务农村、投身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立足当下、满足现实需要的重要任务,又是未雨绸缪、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

多年来,我与科研团队凭借着食用菌育种栽培的创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如今又走上助力乡村振兴的大道。过去难处理的秸秆变成了菌菇的养料,一朵小小的蘑菇蕴含着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在伟大的时代里找到了位置、进入了角色,农民们实现了切实改善生活的大梦想。

一直工作在大巴山山区,我与老百姓一起经历了这里发展特色农业的艰辛。因为基础薄弱,山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可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多。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政府在做产业规划时着眼于长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让农村劳动力相对从容地从事生产。同时,“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科技人员要抓紧时间做研究,拿出更多好办法、真手段,为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保障。

如今,国家已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一直在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想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这是我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愿乡村振兴的路上,幸福的蘑菇“小伞”开遍山野,也愿更多幸福的笑容在老乡们的脸上绽放。

(光明日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张涛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在肩 攻克“卡脖子”难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作为一名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我主要从事非晶合金等非平衡金属材料的形成、制备及物性方面的研究,真切感受到这几年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也为我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倍感自豪。

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履行委员职责,全面增强履职本领,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另一方面,专注于科研事业,瞄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科技发展面临的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勤奋钻研,在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上多作贡献,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不懈努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将积极向身边同事、学生宣传全国两会精神,和他们一起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把科学追求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勇攀科学高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光明日报记者王昊魁采访整理)

王春法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传承发展 释放文博活力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我国博物馆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有5788家,年接待观众超过10亿人次。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

2018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推出“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等重大主题展览,参观人数屡破纪录,“到国博看展览”日益成为一种文化新时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国博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作为行业头雁,国博既要做好当代中国发展奋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要承担好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

在新的一年里,国博将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展示品牌。同时,着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努力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活”起来。国博将努力以文化的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春风化雨中厚植的文化基因,必将让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光明日报记者罗旭采访整理)

李天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接续奋斗 实现关键技术创新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在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我深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等要求,令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长期从事设施农业的研发工作,在这一领域已耕耘了40多年,深知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还有一些短板要补齐。目前,我国虽然是设施农业大国,但不是设施农业强国,装备简陋、环境调控未能实现自动化,生产环节机械化率仅有33%左右。此外,引进国外大型加温连栋温室耗能巨大,不适应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发展。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设施农业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全国两会结束后,我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带领团队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在低成本节能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农业生产技术领域,不仅要实现个别技术从“0”到“1”的突破,更要实现众多技术从“1”到“N”的创新,着力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设施农业大国向设施农业强国转变。同时,要甘当人梯,培养好更多人才,让更多人加入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队伍,一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韩寒采访整理)

金永伟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立足大局 擦亮“鲁班工坊”品牌

职业教育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年来,“鲁班工坊”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新亮点。“鲁班工坊”致力于培养海外技术技能人才,最初是天津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一个成功范例,至今已在亚非欧成功建设了20个,为合作国家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整合了天津市职业院校的资源,成立了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推广中心,致力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应用研究。全国两会后,我们要按照两会部署,紧紧抓住已有的良好开端和有利基础,继续擦亮“鲁班工坊”这个金字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的重大外交场合,就“鲁班工坊”建设提出要求。“鲁班工坊”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国家品牌。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高度关注“鲁班工坊”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创新总结,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新模式。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事关接班人的培养,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立足“两个大局”,作为一个教育科研机构,我们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基础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为职业教育走出去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尚文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1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