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祖国是游子的依托(我和我的祖国(18)·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早醒来,我赶去中国驻英大使馆领取已更换的新护照。这是我第四次去使馆换领护照,之前使用的是5年期限的,后改为10年期限。

从签证处办事员手中接过植入现代科技的新版电子护照那一刻,我心头忽然涌动一种别样的思绪。若说起新中国70年一路走来的成就与变化,从这本护照“含金量”的变化就可窥视端倪。

早年游学英伦遭遇傲慢与偏见

有一事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那是1992年的岁暮,我由靠近法国的海岛Jersey飞返英国伦敦。通过安检进入候机室时,电动告示牌已打出字幕,我乘坐的航班再有20分钟就要起飞。这时,有两个西装革履的人匆匆赶来,径直走到我面前出示了一个盾形铜徽,拿去了我的中国护照和登机牌,吩咐我立即跟着他们走。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这时也容不得抗拒,只能乖乖地被他们带到一处极小的房间里。他们让我掏出随身物品,我解释在通过海关时已检验过了,他们说是奉命例行抽查,希望我能与他们合作。不合作又怎行?看上去道貌岸然,彬彬有礼,但那搜查行为不能不使人感到侮辱。他们把我的护照和签证翻来覆去地对着仪器检验,又让我掏空口袋,什么笔记本、银行卡、家庭医生GP卡,甚至某桌球俱乐部的会员卡都要仔细辨认。经过再三核实,明确没有问题后,他们又堆着笑脸说,我们送你由近道登机。我问道:“这一趟航班近百名旅客,为何偏偏抽查我一人?”对方这才解释:最近亚裔难民蜂拥而至,许多非法偷渡者想尽手段图求由西欧大陆潜入英国,移民局必须严加防范。原来,他们在检索旅客名单时,看到我这位“亚裔”,遂被纳入重点盘查范围。

这虽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但每每想起心里总是不爽。我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谈及此事,沒想到旅居大西洋对岸的一位上海人竟回应我,说他读后感同身受,他们一行5人也遭到过和我极为相似的境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持中国护照出行不易是不争的事实。那时走出国门的除了少数公干之人,大部分是莘莘学子,去英国旅游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我能踏出国门,是得益于祖国的改革开放。选择游学英伦,是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曾有过的那段辉煌的文学史所吸引。到英国后,我迫不及待地挎上背囊去开阔眼界:从莎士比亚故居,到英格兰中部劳伦斯的家乡;从狄更斯做演员时所生活的旧城,到哈代笔下的田园和红土地,我都一一游览过。新鲜与浪漫不时朝你袭来,隔阂与冷漠也时刻伴你存在。那时真感觉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完全陌生的世界,十天半月都很难从报纸或电视里看到关于中国的新闻,偶尔冒出一则报道,不用猜也知道是负面的。

在工作学习中,类似海关的盘诘也没少遇到,随处可见莫名的傲慢与偏见。记得有一次受邀参加某文化学会的一个研讨会,本就是一个普通的交流座谈,与会者都是自由进出。然而,在我和另一位中国人穿过大厅时,却被门房拦住了,要查看身份,看了我们护照还要拨通电话确认后方才放行。去之前我本是情绪高涨地填了好几页表,准备加入该学会,但此时所有的好心情都荡然无存了。

中国国力提升改变华人境遇

我刚到英国时生活拮据,曾去唐人街讨生活,结识了街坊会长及著名爱国侨领李志章、刘新等人。这些老华侨告诉我,唐人街是二战后由船坞区慢慢迁至市中心的,过去一直冷清,直至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开始,游客一下子多起来了。那次申办虽然没有成功,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显现。我亲眼所见,在中国终于赢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后,多少华人家庭如我一样携妇挈子走上伦敦街头,走上特拉法加广场,融入到那场罕见而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狂欢人流。

近些年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我发现在很多场合,人们若不和你谈点中国的话题好像显得孤陋寡闻似的。我初创业时曾请一位电器工程师来帮我修理制冷设备,他上门一看便说:拆除扔了吧,这是中国造,修好了也用不长久。同样也是他,前几年的一天给我打电话,说他正在代理的一款中国电冰箱很好卖,想请我帮他看份中文说明书。还有位熟人是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的负责人,几年前去北京开会买了部中国手机,至今还在用着,逢人便夸“物廉价美,非常实用”。更有意思的是十几年前教我一对孪生女儿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乐老师,她曾婉拒我妻子送给她的中国小礼物,甚至毫不忌讳地说,她有个女同事买了一双产自中国的鞋,刚带学生在操场跑几圈就把鞋跟跑飞了。没想到,去年接到那位音乐老师的请柬,邀我们全家参加她女儿的婚礼。派对上的新娘身着一袭白色婚纱,美若天仙。老师听到来宾的一致夸赞,便诚实相告:婚纱全套着装都是她女儿在互联网上从中国购买的,她看了确实做工精细,售后服务也很到位。我心头顿时涌上一股暖流,真想代表13亿勤劳的中国人对她的此番认同说声“感谢!”

现如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无处不中国。持有中国护照出国旅行,已比过去大为方便了。在诸多国家的国际机场都能看到大幅的中文广告,还有“××欢迎您!”之类的中文指引。从酒店到购物商场,从大学校园到会议场馆,很多单位和企业还特别聘用会说中文的雇员,以方便沟通与交谈。2015年,我同样遇到过一次在海关受阻,那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多班航班延误。机场方面看到有不少中国人,还特别安排一位会说中文的官员出来回应旅客的关切。

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都有着一种不用培养也无法隔离的感情,那如同血缘关系一样不可改变。祖国,永远是游子的依托。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故乡皖南有句俚语:男儿有担当,十八走远门。孩子大了,总要离开母亲。但不论儿女行走多远,母亲永远是母亲。

(作者为旅英作家)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