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总结出的3条人生定律:第一,我们正烦恼着的问题很可能是从其他角度看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第二,精神丰富的人往往喜欢花时间在无用但自己喜欢的事物上。第三,我们对生活现状的诸多抱怨,其实都是在“钻牛角尖”。参透了这几条定律,你的生活很可能就会焕然一新......
”
1
定律一:你的格局和所处盘子的大小,决定了你的心量。
我们的烦恼,源自内在拥有的不够。
一个拥有全息宇宙观、内心世界丰富、内在自我满足感比较强的人,是不屑于在琐事上进行辩论解释的,他也不太愿意去刷存在感,多一点儿也不觉得多,少一点儿也不觉得少。
为了说明这点,庄子设计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尧和舜,舜是尧的接班人。
尧做皇帝的时候,舜就在他旁边辅佐他。
有一天,尧跟舜说:“我一直想把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给灭了,每次上朝的时候一想到这几个小国还没灭掉,心里就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舜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好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您何必放心不下?过去听说有十个太阳一同升起,普照万物,更何况大道的光辉更胜过太阳。”
我以前读这段故事的时候有点儿不知所云,字面上的意思都知道,但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们把这个情景放到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只有十个员工的公司的老板,有个同事突然提出要离职,你一定觉得很难受。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个十万人的公司,这一天有一百个人离职,你可能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了。
所以,你的格局和你所处盘子的大小,决定你心量的大小。
舜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哥,您多大的人物啊,还为这点儿小事烦恼?您是与大道同齐的人,您就像是同时拥有十个太阳的能量场一样的人,怎么会为这点儿小事而烦恼呢?”
一言以蔽之,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内在所拥有的还不够多,甚至包括内在的成就感和烦恼都不够多导致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大格局里,事就变小了。
现在很多朋友都在看房价,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挪一下。
假如你了解在二三十年前或者十多年前,有一个叙利亚的中产阶级朋友,他在为自己没有买到一套学区房而捶胸顿足。
而你又知道从大的历史宏观背景看,他买不买到房子都不重要,因为那套房子再过几年就会被美军给炸了。一个导弹过来,整个小区都没有了,还买学区房?连学校都没有了。
如果你知道这一切,你还会跟他一样因为没买到这学区房而捶胸顿足吗?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小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小提琴没有拉准、作业没有做好、造句没有写得主谓宾足够清楚……跟儿女大发脾气,我认为那都是孩子太少的缘故。
我以前认识一个朋友,他们家有十几个孩子。
他跟我说,有一天,他的一个哥哥从炕上摔下来,他妈都没有发现,还带着其他孩子在吃饭。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的某个家庭里面,孩子从桌子上摔了下来,直接摔晕了,三个小时之后才清醒过来,你得害怕成什么样子?
而对于一个有十几个孩子的母亲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事儿。
我那个朋友后来还跟我说,他还有一个姐姐,有一天晚上直接跑出去玩,没回到家,就是迷路了,到吃饭的点儿他妈都没发现,到第二天他妈才问她去哪儿了。
我以前讲逍遥的时候,说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大格局里面,这样就不觉得自己的那点事儿是大事了,你放在一个长的历史长河里面看问题,你就不觉得当前有什么事儿是值得生气的。
如果去龙门石窟、莫高窟或者西安的一些老的寺庙,你就更能够看见那些动辄八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寺庙里的塑像,这些菩萨在那儿坐了一千多年,看到了无数的人来这里祈求,考好试、升官、老公不要红杏出墙、老婆最好自己提出离婚……都是南柯一梦,这就是所谓的看破红尘。
阅尽千年时空,看遍芸芸世事,人就只剩下一种态度,就是待着而已。
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拥有巨大的信息储存,可以WiFi、5G甚至8G上网,你和整个大道背后的那个云端的无量数据库是随时保持通畅的,你还会卡在一个网页上吗?
2
定律二:精神等级的差别,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在喜欢但无用的事上。
《庄子》曾经提到过两个人,一个叫作“啮缺”,一个叫作“王倪”,他们都是神仙级的人物,啮缺是王倪的学生。
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万事万物共同的地方吗?”他似乎是在问老师知道天下那个底层的原始代码——可以支撑一切并幻化出一切的东西吗?
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会很羡慕古人的生活,他们活在一种对那些似乎无用的知识的追求当中。
只有在古代,没有微信刷、没有房子要炒、没有学区房要买、没有大笔的钱可以花、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才会有一些人去问这些无用的问题,做一些无用的事儿。
有些时候,有些人太过于直接地想要答案,想要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总是直接问:“有什么用呢?”
其实,当一个人在研究到底电子和磁力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切分、怎么转换时,他怎么知道后来会发明出电灯?
最开始的人研究点、线、面的时候,他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后来盖房子,甚至是制造航天飞机,有什么用?
其实,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灵魂上的等级差别,只在一件事情上,就是他是不是能够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享受那些无用或者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的事儿。
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他跟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他每天接触的朋友都是对他有用的——起码在当时他认为是有用的,你一定会觉得他真的很市侩。
一个人的内心,有用的东西比例越大,无用的东西比例越小,那么他在精神上越贫穷。而富人——精神上的富裕,则是无聊得起、无用得起的人。
改变并决定你命运的,可能就是那些看似没用的事。
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那些不知道学了之后到底有什么用的知识,现在看来可能终将会成为拯救人类的最重要的知识。
而那些我们所认识的没有什么用的朋友,我们所做的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仅仅只是让我们觉得快乐的事情,最后可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业。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完全花在你认为有用的事情上,就算再忙,也要挤出一些时间让孩子去发呆、去无聊、去自在玩耍……
谁知道早年那些疯狂玩游戏的人,如今会变成著名的游戏主播,年收入上千万?他们一年的收入比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姑妈、姑父以及叔叔、婶婶……所有亲戚过去一年的收入总和还要多得多。
让自己变成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的最有效方法——做一点儿看似无用的事。
3
定律三:人生就是把一系列痛苦和抱怨,最后变成笑话的过程。
《齐物论》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故事讲的是,狙公(喂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众狙(一群猴子)皆怒,说:“凭什么?凭什么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不高兴。”
于是,狙公就改了,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结果,庄子用的词很有意思——“众狙皆悦”。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
一般人在学这个成语的时候,会觉得这说的是某个人想法、做法总是更改,老是变来变去的。
其实,“朝三暮四”的真正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关于价值的习惯性判定里面。你习惯了先拿多一点儿,再拿少一点儿。结果有人给你讲,先少一点儿,后多一点儿,行不行?虽然总量一样,却受不了。
你觉得猴子很可笑吧,其实我们也都是这样。
朝三暮四,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心智模式。
你我皆灵长,我们总是习惯按照某一种内心设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断,当别人给出的建议与之不符的时候,抱怨就产生了。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儿子跟我一起去吃火锅,他说要喝姜汁可乐,我同意了。
不过我跟他说,喝可乐之前必须先吃点儿东西。他就突然很生气,以绝食相要挟,说:“不吃了,不喝了,饿死我自己。”
我突然觉得很好笑——真是灵长类动物的孩子啊。
他心里面有一个假设的预定——先喝两大口可乐,虽然还没有喝上,但他已经体验到了那种心理高潮。不料这时候,当爹的却说得先吃口饭。
其实,先喝可乐后吃饭和先吃饭后喝可乐,也就是在一分钟之内的事儿,到肚子里都是可乐泡饭。
但这位灵长类小朋友,却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煎熬,就堵在那里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自己马上要经历的状态有一种假想,哪怕这个假想很愉快,但也会形成一种障碍。
这种障碍令我们发现,如果别人给出的条件与自己内在的期许不一样的时候,哪怕只是顺序上的不一样,我们都会被这个情绪绑架。
“抱怨”的本质,就是后来事情的发展或者别人的反应,与你的期许不同。但别人并不知道你的期许,于是这样就产生了“怨”这种情绪。
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烦恼,皆从怨来。对照“朝三暮四”,你就知道原来你的抱怨是如此可笑。
4
崔永元在做《口述历史》时采访了很多老人家,一个老先生有一次跟崔永元讲,他在监狱里面,本来应该被万恶的敌人解决了。结果,那天敌人没选他,选了另外一个人。
第二天,他觉得总该是他了,便很焦虑地等待那个时刻,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看守他的人喝醉了。
到第三天,他听见脚步声来的时候,当时那种紧张、痛苦、焦虑啊,简直难以形容。因为你知道这个人走进来,把你拉出去,你就被处决了。
结果,过来打开监狱大门的那个人说:“同志,解放了。”
当这位老先生经历了人生种种的苦难、生死边缘的危险以后,他在描述这段故事的时候,完全就像在讲一个笑话。将一个自己人生的悲催,变成了一个谈笑间的笑话。
好的人生,就是把一系列惊悚、痛苦以及抱怨,最后变成笑话的过程。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
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流传百世的千古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专心著书育人不再寻求功名,思想转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导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依然没有改变。孔子与老子思想的融合之处,体现在他对易经的解读中。
本文来源:论语
南怀瑾:常怀一颗谦卑的心
南怀瑾先生曾经自嘲说,自己的人生就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这便是南老的谦虚。人只有谦虚了,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够看清自己。
谦卑并不是对人低声下气,也不是对人卑躬屈膝,而是对人尊重。当对方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尊重时,就会以同等的姿态对待我们。我们的谦卑有礼换来的是有利于自己的局面。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谦卑有礼能够赢得众人的拥护,同样,一个不如别人的人守住“谦”字,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红柳谦卑,身贴大地,不似白杨般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狂风过后,白杨被连根拔除而红柳安然无恙。
祸患往往就是来源于狂妄。对上狂妄,会给自己招来猜忌;对下狂妄,则会招来嫉恨。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些,低着头走路才能看清平坎,才能走的稳、走的远。
在我们周围,有太多恃才傲物的人。他们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因而总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做事专横跋扈,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起别人的长处,也看不见自己的短处。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人的心思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若是我们的心满了,则再也不能装下任何东西,也就失去了进取之心,那么我们就会躺在成功上,啃食成功的果实。当成功的果实被我们啃食殆尽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失败的时候。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给自己的成就打满分,给自己留下前进的余地,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心得感悟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因为骄傲自满而最后功败垂成。只有谦虚的人,在与人对敌的时候,才会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谨慎从事,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大意而导致失败。
南怀瑾:做明智之人,交圣贤之友
《大学》历来被称为“大人之学”,是教人做大人物的,而这句话就是《大学》中对于大人物的观点。不过,按照这个标准看来,想做“大人”并不容易。南怀瑾先生则认为“人人皆为大人”。宋儒们向来都主张“人人可做尧舜”,而佛家则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如此说来,“人人皆为大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这只是说人人都有成为大人、尧舜、佛的潜质,要想达成目标,还需看各自修行。通过努力,今天的小人物,也许不知何时就会成为大人物。所以,不要小觑任何小人物。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之前不过是凤阳一座无名小庙的穷和尚,汉高祖刘邦原先也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可这二人却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成就了盖世功勋。
有的时候,即便是小人物,也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或许是当你消息闭塞时,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朋友给你送来一则起死回生的消息,帮你力挽狂澜;或许是当你事业低迷时,有人扶你一把,让你化险为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南怀瑾先生说:“研究学问不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工夫,还要多多观察别人,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都懂得这个道理很对,应该这样做。
可是照我们的经验,人都不肯这样做,包括我在内,这种心理南怀瑾先生称之为“傲慢”。傲慢是我们求知路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傲慢我们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因为傲慢,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因为傲慢,我们不屑于向别人学习。因此,我们总是无法进步。百花园中,花朵竞放,有的花儿香,有的花儿艳,但很难有十全十美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谦虚地向身边的人学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审视自己,以便真正认清自己,从而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很多人眼睛虽然没有被遮住,但心却被蒙蔽了,不懂省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难以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永远将自己困在那一方小世界中,看不到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能看到别人的优缺点,我们称之为“明”,而能看清自己的长短处称为“智”,若两者兼备则可称为“明智”。
没有人天生就能知道所有的知识,有些人之所以学问高深,之所以有智慧,就是因为他善于学习。
心得感悟
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复杂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姿百态、人人各异。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正是这种学习的能力,使得人类生气勃勃,不断前进。
南怀瑾: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以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了。”
《尚书·大禹谟》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这和毛主席所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一个道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这句话就是解释。
一个容器只有里面是空的,才能装下新的东西,满了自然是装不下的。人也是,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进而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大鹏翱翔于九霄之上仍然奋翅,而蟾蛙坐于井底望着头顶上的一方天空却沾沾自喜。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明白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含义并身体力行而逢凶化吉,成就大业;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因为没有理解和践行“满招损,谦受益”而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缺点就会越来越严重,优势也会一点一滴地损失殆尽,最终在残酷的竞争中沦为失败者。就像马谡那样,最后不但赔上了自己性命,也使得蜀军大败,失去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最终让蜀汉北伐大业尽化乌有。而与之相反的,一个谦逊虚心的人,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最终迈向成功。
牙齿虽然坚硬,但它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久而久之,难免残缺不全;可舌头不同,虽然它很柔软,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但却能以柔克刚,得以完好保存。所以,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老子有言:“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是,一件器物太锋利了,就不能长久地保持它的锐气;金银财宝太多了,就守不住;因为富贵而变得骄纵,那就会招来祸患。”一个聪明的人不仅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彰显自己,更要明白什么时候该收敛。有时,收敛比彰显自己更重要。
心得感悟
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本文来源:论道
本文来源:论道
本文来源: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