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树枝绽出新绿,小草长出嫩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吃过早饭,我和妻儿收拾好昨天已准备的祭祀物品,下楼乘车,准备去给父亲扫墓。
父亲的坟墓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山沟里。2015年春父亲去世,我们全家人经过商议,没有把父亲送回老家安葬,而是在离县城不远处新选了一块墓地。此处地势宽阔、平坦,背有靠山,前有靠山,不远处一股清泉从山谷深处流出来,在这里拐了一个弯逶迤而去,树林茂密,环境清幽,一派鸟语花香,比老家的坟地环境好多了。父亲为了家庭、儿女劳碌了一辈子,去世了,理应有一个好的墓地安息,这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
我们来到父亲的墓地时,是上午十点多钟。先把祭祀用品放下,把坟墓上的一些枯草拔除,又添了几锹新土。整理完毕,又仔细地把坟前的小石桌打扫干净,祭祀用品一一摆上去。父亲爱喝酒,我特意买了一瓶,给他倒上…因防火责任重大,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上坟不烧香不带火,鲜花祭祀,文明祭祀。
跪在父亲坟前,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不由得悲从中来,我流下了思念至亲的热泪。啊,父亲,您放心吧!今天,您牵挂的孙儿已经长大,老母亲安享晚年,全家人正按照您的意愿生活,您可以安息了!
父亲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六岁丧母,和大他两岁的哥哥跟着老实巴交的父亲艰难度日。据父亲讲,那时我们家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由于爷爷没有文化,又太过老实,因此常受人欺负,往往是干得最多,得得最少。那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给生产队放牛、放羊、割草、砍柴,去地里劳动,侍弄庄稼,一年四季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可在秋天分粮食时,生产队长总要以各种理由克扣一些。许多好心的邻居为爷爷叫屈,让他找生产队长去评理。可笨嘴拙舌的爷爷不会和人争论,只是憨厚地说:“不用了,吃亏人常在世”。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和做人的准则。
爷爷虽然对村人憨厚、老实、善良,宽以待人,但对两个儿子却要求极严。经常教育伯父和父亲:虽然穷,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钱财千万不能要,要有做人的骨气和自尊,要勤俭持家。伯父和父亲深受爷爷的影响,也都是勤勤恳恳,与人为善,承袭了爷爷爱劳动,能吃苦,睦邻里,重勤俭的山人遗风,为我们下一代人做出了表率,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每当谈起童年的苦日子,父亲总会感叹:“我们父子三人吃的苦、遭的罪,全村没人能比得上”。
父亲终于熬到了十八岁,在一次征兵中被幸运选中,那是艰苦的1960年。临别时,爷爷、伯父一同为父亲送行,泪眼相望,父子三人抱头痛哭。父亲生平第一次从里到外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坐上了火车。刚上火车,接兵干部就给每个新兵发了六个白面大馒头作干粮。父亲饥饿难耐,在家时根本见不到白面馒头,刚到手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等火车走了一半的路程,接兵干部让大家吃干粮时,发现父亲坐着不动,过去一问,父亲才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肚子太饿,馒头刚分到手就吃光了。接兵干部笑笑,只得又给他多发了一份。每次讲到这里,父亲都会说:“在家时穷惯了,缺吃少穿,粗茶淡饭,哪能吃上白面馒头。那次的馒头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馒头。”
父亲当兵的地方在首都北京一一昌平县(现在的昌平区)南囗镇,是坦克兵。走进军营,让他大开眼界,开阔了视野,补习了文化,强健了体魄,增长了才干。由于在部队服役期间伙食好,营养足,父亲的身高两年间从参军时的1.7米一下子窜到了1·8米。难怪后来父亲探亲回家时,爷爷和伯父竟没能认出来。当意识到站在门囗的这个身材魁梧的军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时,爷爷和伯父才反应过来,赶紧抱住了激动的父亲,父子三人又一次相拥而泣。听父亲讲,他后来带爷爷和伯父到北京旅游,参观了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品尝了老北京的民间小吃,并在部队招待所住了十多天,参观了军营,爷爷高兴的很。回到村里后逢人就说:“我这辈子算是没白活,看了皇帝住的金銮宝殿,吃了皇帝吃的宴席”。言辞中透露出了极度的兴奋和满足。
父亲退伍后,被分在了本县岭上国营牧场。由于父亲肯吃苦,工作踏实,出身好,又受过部队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深得领导信任。一次,县邮电局招收工人,要求各单位推荐思想好、作风正、肯吃苦耐劳的优秀青年,领导第一个就推荐了父亲。于是,经过批准,父亲离开了牧场,穿上了邮政绿的服装,当上了一名邮政投递员。邮局分给父亲的是全县条件最差、最难走的步班邮路,好像要存心考验父亲的意志。但倔犟的父亲从不服输,默默的接受了这份任务。从此,这条偏僻、难走、漫长的乡村小路上,经常能看到父亲的身影:挑着一担沉重的包裹、邮件、报纸,独自前行,这一走就是三十年。一年四季风霜雨雪,酷暑烈日,除了节假日,天天奔波在这条全县海拔最高,路况最差,最难走的邮路上。隆冬时节,朔风怒吼,寒冷刺骨,滴水成冰。遇到过不去的冰河,他只能脱去鞋袜,挽起裤腿蹚过去。冬天的冰河冰冷刺骨,坚持走到对岸,双腿冻得发木,感觉不像是自己的腿脚了。独自行走在荒山野岭,风雪弥漫,看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坑,上山时是自己的脚印,返回时还是自己的脚印,真正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笔下的老翁独钓的是冬天的清闲与诗意,父亲则不然,没有一丝闲情逸致。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囗,他必须与恶劣的天气斗,必须把工作干好,家人才有饭吃。夏天,或遇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把全身淋个透湿是常有的事,但他所送的邮件却没有一件丢失或打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奔波在这条邮路上,一年买十几双胶鞋,每双都破烂得不能再穿。由于所去的投递点大多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庄,有的仅有几户、十几户人家。有的投递员笑父亲太老实,对他说:“偏远的投递点不用天天去,三、五天去一次就行”。但父亲却从未偷懒过,三十年如一日,严格按照邮局派单上的投递点挨个去送邮件,从没有发生过延迟、错投、丢失的现象。
父亲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严谨工作作风,赢得了邮局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年终评劳模,父亲总是第一个被评为“特级劳模”“先进工作者”。到后来,父亲似乎成了获奖专业户,单位给他发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我清楚,那一张张不同时间、不同颜色、不同内容的奖状,就是父亲踏实工作,清白做人,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他一再教育我们兄妹:干事情要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热爱本职工作,要对得起自己挣的这份钱”。在我眼里,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邮电职工,挣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囗,但他是我最尊敬和爱戴的人。
因为经历过苦日子,父亲生活很节俭,尤其是对自己,甚至有些苛刻。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邮局发的工作服,除了抽包烟觉得奢侈,生活上总是能省则省,能俭则俭,衣服、鞋子总穿了又穿,舍不得买新的。他勤俭节约的美德也深深感染着我,影响着我,长期以来我也养成了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习惯。
2000年,父亲办了退休,离开了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虽然不再每天去上班了,但父亲心里却经常挂念着他的单位、同事,隔几天总会去看看,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眷恋。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人民邮电》报,《山西邮电》报,时刻关心着国家的邮电事业,为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欣喜,而欢呼。每年的九九重阳节,邮局都要组织退休老职工老干部聚会,聚餐、体检、座谈等,给退休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每到这天,父亲就格外高兴,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吃饭,整理要带的东西,然后早早赶到聚会的地方,和以前的同事一起体检、聚会、座谈,高兴的象个孩子。他们一起参观新修的邮电大楼,观看先进的邮件自动分拣设备,和邮电学校毕业的年轻职工谈心,感受着邮电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心中充满欢喜。回到家,兴奋的父亲总会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国家的政策好,对我们退休职工很关心,又涨工资,又发福利,又让体检、聚会,我们感觉很温暖。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邮电退休职工!”
父亲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趣。每天喝茶抽烟,还种着屋后的一小块菜地,养着几只鸡,一只小狗,真正的田园生活,很有情趣。为了健康,母亲总劝他少抽点烟,可抽惯了烟的父亲总耐不住烟瘾,戒不了几天就又复抽起来,真是没办法。
就在2014年的秋天,父亲查出了肺癌,是晚期。我们全家人很震惊,也很难过,赶紧联系医院准备为他做手术。可由于父亲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太好,几家医院都不同意做手术,怕在手术台上下不来,建议保守治疗。我们听从医生的建议,买了一些药把父亲接回了家。面对生死,父亲看得很淡,也很坚强。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想得开。我从一个穷小子参军入伍,参加工作,娶妻生子,家庭幸福,知足了。希望你们兄妹要孝敬母亲,过好各自的日子。我们含泪答应了父亲的叮嘱…
面对日渐消廋、衰弱的父亲,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济于事,无情的病魔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健康。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2015年农历二月初十,那个黑色的日子,父亲终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爱他的家人远去了,留下了悲痛欲绝哭成一团的母亲和我们兄妹…
野草青了又黄转眼过去了六年,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年了。感觉他没有远去,似乎一直在我身边。今天来这里扫墓,就是想和他说说话,告诉他这六年来家人对他无尽的思念。
哦,父亲,愿你在天堂安息,快乐!
(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予以删除)
责任编辑 杨志强
作者简介
杨步辉,山西省沁源县人,自由撰稿人。曾服役于西藏边防某部,喜欢读书、写作、收藏,有诗作、散文、影评等发表,并多次获奖,喜欢随性、真诚的文字和作品。现供职于沁源县通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