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在1884年完成的短篇小说。初次读《项链》,是因为作品名字好看。
不知为何,一看到“项链”,总觉得有些许摩登的气质。仿佛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虚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女主角玛蒂尔德妩媚娇柔。
虽然对名贵的珠宝、炫丽的服装(贵族),心向往之,但贫富间的悬殊横亘在那里,命运只将她安排给了普通的教育部职员(中小资产阶级)。
玛蒂尔德既骄傲又好面儿,虽然嫁是嫁了,但心却是“不安分”的,所以每天沉浸在珍馐佳肴、锦衣华服的幻想中。
幻想虽是免费的,但是玛蒂尔德却是痛苦的,心理学上称这为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指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是原本拥有的却因为特殊原因而失去,从而无法实现或是很难实现,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
玛蒂尔德期望自己能过上贵族的生活,但现实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小资产阶级。她虽然如愿地盛装出席舞会,却始终要面对曲终人散后的落寞。
如果等待她的只是落寞,或许玛蒂尔德只用“失落”,就可以应付。但或许,虚荣好面儿,是需要代价的。
玛蒂尔德面临的是3万6千法郎的债务,债台高筑的美娇娘,被巨额的赔偿,压弯了腰、压粗了手脚。
1法郎=1.1633人民币。根据巴尔扎克在《官场现形记》中的描写,一个司长年收入是1200法郎,玛蒂尔德的丈夫只是职员,年收入低于1000法郎,还要担负一家子的开销。
以前读《项链》时,我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现在再读,我看到了作者想传达的另一面,即生而为人,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
1.玛蒂尔德的“面子”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很多人特别怕被人轻视,所以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
玛蒂尔德就是其中一个。她天生丽质,自命不凡,却因低配的出身,嫁给了普通的职员。
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她鲜少出去串门,因为每次看见别人珠光宝气,就会有心理落差,就会艳羡怨怼,所以她宁愿一直活在幻想中。
丈夫虽然财富不够,但宠妻十足。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到了一张舞会邀请函,又花了400法郎,给她买了一条裙子,只为博得玛蒂尔德的笑容。
玛蒂尔德觉得贵妇人都该有珠宝,所以她去跟朋友借了条钻石项链。舞会上的玛蒂尔德,光彩照人,艳压群芳,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如果项链没丢,或许玛蒂尔德后来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变化。但不幸的是,项链丢了。这条给她风光,又给她不幸的项链,扯去了玛蒂尔德所有的青春。
钻石项链需要3万6千法郎,玛蒂尔德本就没存款,丈夫微薄的工资,更是杯水车薪。整整十年,3650天,87600小时,5256000分钟,想想都难熬。
玛蒂尔德辞去佣人、搬进地下室,从中小资产阶级,变成了城市平民。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终日想入非非的美娇娘,变成了泼辣粗野的贫寒妇人。
如果她知道,几个小时的面子,需要用十年去偿还,玛蒂尔德还会在乎面子吗?但人生没有如果,愿赌就要服输。生活中改变我们命运的,往往就是一些小事和一个决定。
2. 玛蒂尔德既没丢面子,也没失里子
好的皮囊千篇一律,指的是面子;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就指的是里子。
关于“里子”,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某些东西的里面或内部。对人类来说,里子就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呢?比如道德底线,比如契约精神。玛蒂尔德虽然丢了项链,但她也为丢失的项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遵守了契约精神,坚守了道德底线。有借有还,既没溜之大吉,也没诡辩作假。既在舞会上、朋友前保留了面子,也没失掉里子。
而玛蒂尔德的丈夫,也遵守了婚姻的契约精神。虽然清贫,却并没因为妻子丢失项链,就将她舍弃,而是和她共同背负起了债款。
“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临头各自飞。”莫泊桑笔下的卢瓦瑟尔(玛蒂尔德的丈夫)有情有义,尽显夫妻间的温暖。
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也不只是光讲求面子的虚荣者,而是遵守契约精神,敢于承担、不逃避的勇敢者。
事实上,对莫泊桑而言,玛蒂尔德从一开始,就得天独厚。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她独特的气质和内在的风韵,就足以支撑她的美丽。
而这份提前就埋下的内核,才是莫泊桑想传达给读者的真正内涵。正如他在开头写的那样。
有些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柔,偏偏由于命运的阴差阳错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他便是此中的一人,他还说,女人本就没有什么等级品位,家庭世袭,她们的美貌,她们的风韵,她们的魅力,就是她们的出身,他们的门第。
3.莫泊桑写《项链》的初衷及小说的语言风格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至今印象深刻。“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19世纪的法国,战争不断,内阁人员也在不停变化。虽然启蒙运动逐渐解放人民的思想,但是阶级等级仍旧森严。
主要分为大资产阶级,也就是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玛蒂尔德的丈夫是教育部职员,属于中小资产阶级。也就是位于不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地带。
森严的阶级层级,让出身清贫的玛蒂尔德,无法认识贵族,也根本不可能嫁进豪门,所以,她只能委身嫁给一个普通人。
而当时法国的女人,囿于家中,还没完全独立解放,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男人。即便有改变自己、创造财富的心思,也只能将命运交托在丈夫手中。
读过《项链》的人,大多觉得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但却很少有人会察觉,她作为女人的无奈和辛酸。
正如莫泊桑所说,玛蒂尔德是那么的天生丽质,虽然穿着粗制滥造的衣服,但是在女人堆里,却依然光灿夺目。
一个天生丽质的女人,在捧高踩低的法国社会,又怎能甘心做一颗不起眼的绿叶呢?但是,她没办法,她只能依附男人。
莫泊桑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一向以现实为题材,带着浓重的现实批判色彩。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夸张,也不浓重,尤其着力于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
莫泊桑出身在没落的贵族,尝尽了人生百态,他的小说灵感,虽多取自于生活,却并不完全将生活状态简单复制。
他习惯从细碎的小事中,找出那些被人忽视的东西,以小见大,引人深思。这样既避免了繁琐拖沓的描述,又饱含了深意。
《项链》这部作品,就是由借项链这样的小事出发,首先展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然后又从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遵守契约精神,敢于承担的做法上,展现了人的可贵精神。
在语言方面,莫泊桑从不恪守既定的规则,它偏爱白描式的语言风格,用文字描写色彩、营造最真实的画面感。
法国作家法郎士曾评论说,莫泊桑的语言雄劲、明晰、流畅,充满乡土气息,使人们爱不释手。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
的确,白描式的描写,明晰的画面感,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下面是我从《项链》里,摘抄下来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位语言大师,运用白描的手法,在画面感的营造上,有多么的传神。
·她的家里陈设简陋,四壁萧索,桌椅板凳破破旧旧,衣裳穿着皱皱巴巴。她幻想自家的接待室四壁挂着东方的帷幔,被青铜做的大烛台照的通亮,宁静优雅;幻想自家有几个挂着丝绒帘幔的客厅,里面的家具雅致美观,摆设奇巧珍贵。
这一段是玛蒂尔德坐在家里,想入非非的描写。
莫泊桑运用“皱皱巴巴”“破破旧旧”“通亮”“丝绒帘幔”等词语,将玛蒂尔德家中的一贫如洗,和幻想中的金光灿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玛蒂尔德现实中的悲哀和失落。
·她得洗碗碟锅盆,玫瑰色的手指在油腻的碟碗上、在锅盆底上受磨损。她要手挎着篮子,跑水果店、杂货铺、肉铺,她要一个子一个子地捍卫自己那可怜的钱包,讨价还价,锱铢必争,常常遭人辱骂。
项链丢了,为了归还项链,玛蒂尔德夫妇背上了三万六千法郎的债款。玛蒂尔德虽然不富裕,但也算是中小资产阶级,也有佣人伺候,也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媚娘子。
但是如今,只能亲历亲为,“玫瑰色的手指在油腻碗碟上”“锱铢必争”等一连串的描写,将玛蒂尔德欠债后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一个被生活所迫的女子,就站在我们面前。
小说虽短小,但是用词斟酌,给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在字里行间,也传递了作者对等级的批判、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人具有两面性的客观展示。
4.生而为人,究竟该重视面子、还是珍惜里子?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鸡毛蒜皮,也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鸡毛蒜皮虽然无聊,但是因为罩上了演员的光辉,就变得有趣多了;而普通人内心的澎湃,因为普通,却不被人重视。
我们常被浮夸的表象所迷惑,却最易忽视深层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看的皮囊让你爱不释手,有趣的灵魂你却读不懂的原因。
所以,有人为了网红,一掷千金;也有人为了整容,访遍“名医”,却很少有人会为了提高能力,苦其心志、劳其体肤。
最近,“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刷爆了朋友圈。5分钟读10万字的噱头,吸引了不少家长的驻足。
所有家长都望子成龙,抓住这一痛点,结合日本研究者的背书,很多家长心动了,并掏出了高昂的学费。
延安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周志武说,“科学上并不存在任何专门开发孩子脑潜力的技术。”
5分钟10万字,我们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家长深信不疑的原因,是什么呢?还不是只看到了浮夸的表面,而忘记了去核实查证。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常因过于注重表面,就忘记了其内核的重要,忘记了万物最根本的规律。
虽然表象很绚丽,但是内核才一个人或是一件事的根本。就像盖楼一样,如果没有好的根基,再宏伟的建筑,也终会分崩瓦解。
如果你只在乎面子,那你终其一生,也只是在皮囊上下功夫;如果你开始慢慢尝试去了解里子,那你才能看到最根本的内核,才能悟透表象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