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平/文
一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制片人,孙金岭能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是理所应当的;能够创作出电视新闻专著《<焦点访谈>红皮书》并荣获“第十四届国家图书奖”、能写出《直问中国电视人》、《花边新闻》等专著并畅销市场,跟敬一丹做客新浪畅谈关于《直问中国电视人》的创作体会……这一切的一切,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孙金岭的性格和才华我很清楚,再说,这还是属于其职业范畴。然而,当他创作出洋洋洒洒40多万言的长篇小说《田家父子》,并且引起广泛关注时,我是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惊讶,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虽然我一直认为,孙金岭是适合从政的人,而且能够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
我们是大学同学,上学期间,他一直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整整四年时间,班长的位子被调整和更换过,只有团支部书记的位子被他牢牢地控制着。也许因为他的过于出色,这个位子好像别人连觊觎的念头都未曾有过。不过,四年时间,孙金岭的表现的确夺人眼球。无论学习成绩,还是社交活动,那是样样不落。由他策划成立的中文系“学雷锋小组”,专给孤寡老教授干活,不是买米,就是买面;不是挑水,不是扫院,那是真干啊。到目前为止,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小组”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成为了母校社团中的金字招牌,依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无数的后来者,从这里借船出海,扬帆远航。由此可见,孙金岭同学当年的组织能力和创意能力。(后来沾足了这个“小组”光的人,如果得知孙金岭是创立人,那么一定会感念这位“先贤”的。呵呵)
孙金岭多次参加系里和学校的演讲比赛,常常获奖。在这上面他是下了大工夫的,每次比赛前都要演练无数遍,而且逢人就讨教,连我这个在班里默默无闻的人,他也过来征求过意见。我们俩宿舍门对门,记得有次他在宿舍里朗诵时,把“朋友”的“友”字,发成了“友”字的本音。我听着不对,告诉他说,“朋友”的“友”应该发轻音才对。我的自由散漫由来已久,在大学时就表现出了无宗无派、无教无流之秉性。大学即将毕业时,班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不是团员了——虽然当时已有几人入了党。孙金岭作为团支部书记就给我做工作,其意无非是,我们班就剩你一个人不是团员了,再不入的话,我这个团支部书记有点交不了差。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如果你觉得我实在是托你工作的后退了,那就麻烦你替我把这个入团申请书写了吧。孙金岭二话没说,为我代劳了这份工作。自此以后,我们班就成了全部团员的先进团支部。
孙金岭之所以这么重视他的团支部书记工作,实在是有自己的政治追求。他领导的班级绝对不能拉后腿,而且要遥遥领先。中文系的学生干部们曾经照过一张照片,照片上标有“中文系里的小官僚们”之字迹。此语虽有调侃之意,但其政治意图十分明显。在这张照片里,孙金岭算是小字辈——我在孙金岭那里看见过这张照片。可以想见,当时的学生干部们具有多么强烈的政治抱负。所以,我一直以为孙金岭将来肯定是要从政的,而且,能在政界大展宏图。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的设想发展。我们的上一届毕业生还有进政府机关工作的指标,那些号称“小官僚”的学兄们,就乐呵呵地进入了政界。而到了我们毕业时,政界的门似乎一下子就给关住了,连个门缝都不留。同学们只好纷纷地走进了高校,更多的是到了中学从教,当起了老师。孙金岭进了省城一家教育杂志社,这算是当时最好的指标。从此,干起了编辑、记者的行当。
这显然不是他的目的,但他却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出色。这就是孙金岭的特点,不管干什么都力求最好。大学期间,孙金岭也写过散文,在校报上发表过,只是当时他的追求不在这上面,所以并没有显得多么出色。工作后,他利用工作之便,倒是写过几篇散文,发表在他供职的杂志社的报刊上。这些散文我看过,描写家乡的山水风物,文笔很淡,意绪清浅。不过并没有形成气候,给人的感觉就是戏笔。不久,孙金岭得到了领导的重用,被任命为部门主任,一干就是数年。在杂志社工作期间,孙金岭试图继续冲击政界,相关的招聘、选拔、考试也参加过,但最终无功而返。
也许都是命运的安排,孙金岭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专攻所从事的行当。后来,偶然的机会就杀进了央视,做起了新闻制片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孙金岭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做制片人出了名,就写书;写书出了名,又到处作报告;还被几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事业可谓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让我们同学们羡慕不已,同时又骄傲无比。这还没完,如今又创作出了洋洋洒洒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来。孙金岭可是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这一举动至少惊着了我。
于是乎,就在拿到孙金岭亲手送给我的这部小说时,我只是礼节性地接收并答应拜读,随后放至案头没当回事。孙金岭倒是认真了,没过几天就发短信询问我的读后感。我感觉搪塞不过去了,就赶紧读了起来。毕竟是老同学的书,而且是很认真地向我征求意见,所以一定要认真地阅读,这样才算对得起他的一片诚意。
多年来,没有看过这么长的小说了,所以提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想不到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慢慢地有种快感和享受沁入身心,最后完全沉浸其中了。由于读得仔细,用了两天时间才读完这部小说。掩卷而思时,涌入脑海的就是,孙金岭又在一个新领域——文学领域获得了成功。我由当初的惊讶、惊奇,转为了惊喜。
二
《田家父子》是一部别开新面的大气厚重之作。理由可以归为四点:第一,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史,而不只是一个人的历史。田兆丰、田加河以及儿子们,整整三代人——虽然以田加河为主要线索统领全书。立足当下,同时又辐射了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第二,作者把它放在了中国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大背景当中。而且以小市民的生活作为切入口,详尽地描写和展现了以田加河父子为主的小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幅城市小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三,这是一部有关宏大叙事的小说。因为书中描写了民生问题,政策问题,还有敏感的官僚腐败问题等等。第四,小说大胆地直面海峡两岸关系。通过描写田兆丰和田加河的父子重逢,以及其感情的发展变化,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两岸之间血肉相连的真情,以及民间文化交流与互动。这是《田家父子》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含义和社会价值。
这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力作。作者表现出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描写当下,直面现实,这是众多作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主题。描写不及,有消极落后,萎靡不振之嫌;渲染过当,又有迎合政治、阿谀奉迎之虞。所以,作家们扎堆地钻进历史,拼命地去戏说、去演绎。能够真正直面现实的作家,一定是有勇气的、是敢担当的。孙金岭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波澜壮阔的现实社会,无一处不展现着生机和活力,无一处不激扬着生活的律动。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热情、有激情的作家,怎么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呢?放下身段,扎根生活,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和感受,生活才能升华为艺术,艺术才能感染人。《田家父子》的问世,不能说是横空出世,起码也是脱颖而出。
《田家父子》是一部感染人的作品。小说从人性入手,从而反映人生,反映社会。细节决定成败,在小说的创作当中,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40多万字的长篇巨制,不是靠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干瘪材料堆砌而成的,是靠活色生香的最真实的细节链接而成的。细节推动情节,情节推动故事,由此成就了《田家父子》。作品通过对人物的七情六欲的描写,悲欢离合的刻画,人情冷暖的揭示,既反映了城市最底层的小市民的市井生活,同时又反映了敏感的社会问题。作品既触动了社会的神经,又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正因如此,作品才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才真实感人,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田加河的形象。这是一个硬汉形象。虽然出身卑微,生活在最底层,但是却有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出生于乱世,年少时又遭遇父亲田兆丰的出走,只有靠着母亲的抚养,艰难度日。然而,命运多舛,母亲很快死掉了,他只能过继给伯父,很快,伯父也死掉了,家族的豆腐坊也失火了,他真正地孤苦伶仃了……小小年纪的田加河受尽了人世间的所有疾苦。他像荒原上的一颗野草,任由风吹日晒雨淋,自生自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不断地成长了起来。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重提,苦难,是一部人生哲学书;苦难,增强了人生的免疫力。正是由于童年、少年时代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田加河这才有了后来到了山城之后的故事。我们的主人公才真正开始主宰着这部小说的发展脉络。
山城生活的几十年,是田加河人生最出彩的阶段。先后生了五个儿子,并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人。小心翼翼地适应着社会,苦心孤诣地经营着家庭。田加河始终坚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恪守道义,遵纪守法,不怕一切困难。他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步步地摆脱了贫穷并向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原本平静的生活,又因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失散了半个世纪的亲生父亲——田兆丰——如今身处海峡对岸的台湾,田加河的生活又平添了几分色彩,又增加了重塑父子关系的新内容。小说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阶段。
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是否有所发展,是否充满张力。田加河这一形象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底层百姓的典型代表。对生活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那么多的压力,那么多的困难,都能一一化解。他又有着自强不息的韧性。能吃苦耐劳,永不言败。又恪守道义,既正己,又正人。这里不得不重点强调田加河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传统孝道。对父母的合葬一事,更多地体现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对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多地体现了深深的孝,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田加河身上同时还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比如对腐败分子张培华的态度。张培华这一形象是官僚阶层腐败分子的典型代表。忘恩负义,唯利是图,见风使舵,应该说其所展示的都是负能量。但是为什么田加河还要在其身陷囹圄时,特意去看望他呢?因为,在田加河眼里,张培华首先是一个人,所以不管所犯下多少罪孽,从人性角度出发,应该受到尊重。田加河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标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田加河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田加河无疑是作品重点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朴素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值得我们社会去弘扬的。
小说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蒋英兰的吃苦耐劳,老刘头的精明、圆通,老大田励国的忠厚老实,老二田励民的知识分子的书生气,老三田励军的尖酸刻薄,老四田励革的精明……。这些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有了这样的世俗众生,才有了《田家父子》的真实和生动。
四
《田家父子》的结构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耳目一新。一部成功的小说,不仅要有好的故事情节来推进,更要有一个新颖的架构来支撑,否则,是很难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特别是这样一部40多万言的书。作者显然是为此做足了功夫。
《田家父子》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田加河和他的五个儿子,第二个板块是田兆丰和田加河以及同父异母的五个弟妹。第一个是主版块,第二个是副板块。为了保证作品的整体架构,同时又使得故事具有更加波澜壮阔的矛盾冲突,作者设计了两条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以田加河为主线,以老刘头为副线,两条线索的复杂交错并行不悖。如果把作品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两条线索就像两根立柱支撑起了整座建筑的主体。田家父子的两个板块也被串在其中。作品还有一条精神线索若隐若现地贯穿其中,葛先生就是这条线索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民间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满口的董子“天人合一”学说。立天之道,顺乎自然;为人之道,合乎情理。这是否作者有意为作品注入了文化的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剑齿虎化石的发掘,被赋予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为了强化其神秘性的重要性,作者专门设计了让田加河到山城古化石博物馆当讲解员这么富有戏剧性的一出。因为,山城,不过是中国乡村的延伸,所以同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文明和神秘主义的色彩。这种精心构思,无疑增添了作品的宽度和厚度。此时,让我联想到了陈忠实的《白鹿原》。
五
孙金岭第一次写小说就是一部洋洋洒洒40多万言的长篇巨制,有如此胆量和魄力的最主要原因,盖因为他拥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换一个说法,《田家父子》的取材主要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不过,可喜可贺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生活,而是把所拥有的素材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运用,从而诞生了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
孙金岭激起了我重新阅读的兴趣,有理由对他的下一部小说充满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