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人报》(2021年05月14日 第A3版)
□马银华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冯庆禄《老屋》便是这样一本有真情实感的散文集。
“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剩下的只是归途。”凡读过他作品的读者无不为他对父母双亲的那份浓浓深情所打动。这些饱蘸深情、发自肺腑的至情至性文字,写出了许多人共同的感受,我每读一次,便泪流一次。这里有他对父亲从小到大供养自己上学读书的感念,有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有父母去世后自己一直无法释怀的神伤: “父母走了,带走了我对年的期盼,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在 《老屋》里,有他童年的欢乐和成长的疼痛,更有他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光记忆, “老人走了,我的家也没有了”。
还有那些一路走来曾助己一臂之力的有缘人,像送给他一罐老咸菜的二婶、让自己饱餐一顿的三奶奶,他都一一记挂于心。 “总感觉导师的家是我的精神家园”,对导师师母的关爱指导更是念念不忘,毕业几十年来,逢年过节都必去看望, “师母有六个儿子……他们都亲切地叫我老七,我自我感觉也确实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读冯庆禄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有一颗尚真的心,这份真让他写出了最有真情的文字。他的文字都是他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朴实的文风文心,都是本色的、原生态的。文集中收录的125篇文章,语言简练,多是有感而发,不长篇高论,不泛泛而谈。“不虚美,不隐恶”,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如实记录,如实呈现,让人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真实、本色本真的灵魂。
齐鲁先贤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鲁西南贫苦家庭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冯庆禄当年求学之路艰辛而漫长。上高中时,对于家里送的干粮,他要精打细算计划着吃,从不敢多吃,担心一旦早早吃完了,干粮送不来,便面临挨饿的境况。在《愧疚》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大学四年我一直盖着一床粗布被子。盖粗布被子,同班同学大概只有我一人。四年时间,我一直穿蓝色中山装上衣;四年时间,我一直穿家里给我做的布鞋;四年时间,我全靠学校每月发放的20元左右的生活费安排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了他积极进取、改变命运的动力,养成从小不服输的顽强坚韧性格。在 《自画像》一文他如是说: “自从上小学,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属一属二。升高中,才知道有的是比自己强的人,但我不认输、不懈怠。嘴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出水才见两腿泥……总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去做得更好。”
大学生活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和加油站,四年之中几乎积累了一生的财富, “踏进大学校门的我,就像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一样,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在 《写给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一文中,他深有感触地写道:“知识的海洋又使我的精神生活无比的丰富……我常常庆幸自己在相对年轻的时候,有过一段相对比较艰难困苦的日子。我感谢那段生活,那是我一生的财富。”他在人类思想文化的海洋里找到了精神力量和人生乐趣,大学阶段通读了《史记》《战国策》《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中国先贤的精神品格一直在激励着他。
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是超越苦难的智者。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文学家苏轼如是说。冯庆禄在 《人生如赶海》一文中也如是写道:“人生如赶海……出发前首先问问自己想好了没有,自己想要的、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其次,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你是否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信念。”
冯庆禄一路走来,一路跋涉,不断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今他在高校担任领导职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目前正带领全校师生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这搏击风浪的赶海者形象,正是他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
(作者简介: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兼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曾发表《论苏轼人生哲学与文学创作》《北宋文人笔下的齐鲁佛寺景观及其文化意蕴》等论文,出版《北宋齐鲁诗坛研究》《宋词之美》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