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专题三国时期人们都吃啥?据说老百姓都穷得喝不上酒?

这是一则我在头条问答的解答,链接在:

;group_id=6462473288906965262&enter_from=&category_name=article_manage&stick_id=6462473288906965262


三国时期的伙食其实并不怎么样,甚至还不如汉代。

原因很简单,由于长年累月的战乱纷争,社会秩序不稳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农业生产一直到晋朝都没有恢复。作为三国时期国力最强的魏国,其总人口不过440万(也可能一部分人口被门阀贵族隐瞒了,但历史学家认为最多不超过510万),说明当时确实民生凋敝,老百姓日子过得很不好。如果老百姓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以中国辽阔的领土面积,国家的人口至少应该有几千万人。

三国时的农民

再者说,各国的国家战略政策都是以战备为主,屯田也是为了打仗,种植的粮食产品还是优先满足于最基本的温饱,不可能去大量的种植什么农副产品,所以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是一般般,平日里可以吃到的东西,无非就是大米、小米和蔬菜。

贵族当然生活是可以很优越的,可以锦衣玉食,山珍海味。贵族平日里可以大量的喝酒,有大量的饮酒的诗篇留存。魏国创始人曹操在其传世的诗篇《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历史典故里面还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当然,这是孙权他家干的,与关羽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真正能喝上几口酒的,都不是一般人。

曹操的剧照

在有供应保障的军队里面饮酒是可能的,但普通老百姓饮酒就相当于享用奢侈品,相当于一个月收入1000元的年轻人每天去吃必胜客。当时老百姓能不能勉勉强强填饱肚子都未可知,还会有足够的粮食去酿酒吗?我们没有在三国时期的民间诗歌或者乐府中,发现民间老百姓饮酒的例子,由此证明,饮酒在民间普通人当中不是普遍现象。不但民间老百姓喝酒的数量少,三国时期一些国家还严厉禁酒,因为酿酒影响农业生产。“三国志”上记载了一则案例:

有一次蜀汉国发生旱情,刘备下令蜀中各地严禁酿酒,酿酒者治以重罪。一时,监牢爆满,抓到的多数是被搜出酿酒工具者,都大喊冤枉,百姓也怨声载道。

有一日,谋士简雍与刘备在一起坐车,看见一个老头和一个少妇同行。简雍对刘备说:请主公下令,将这对狗男女拿下治罪,他们欲行奸淫。刘备懵逼了,说,你扯啥淡?

简雍一本正经的对刘备说,主公啊,这对男女随身携带奸淫工具,肯定是图谋不轨。刘备哈哈大笑,说道:先生之意我明白了。遂下令撤销禁有酿酒工具之令。

刘备之所以禁止民间酿酒,是因为粮食短缺,酿酒会消耗和浪费粮食。喝酒不是必要的,吃饭是必要的。所以禁止酿酒的政策也是为了节省下一部分粮食。

刘备的剧照

这个事例也印证了三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真不咋地,连饮酒活动都要受到限制。如果当时物资丰富,生活条件好,也就没有必要禁止酿酒了。蜀汉国是这样的生活水平,魏国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魏国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制度,老百姓在田地里产出的粮食绝大多数要上交给政府(以前东汉政府规定是上交产出的三十分之一,结果到了曹操这里规定要上交八成以上),自己所得的粮食其实很少。至于东吴,当时江南地区有很大一部分的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到处是丘陵,八成地区属于蛮荒状态,粮食总产量其实也不高。粮食不够吃,其他的副食品就好不到哪里去。

其实,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现在之所以“吃饱”,是因为我们国家每年要从海外进口1.5吨的粮食(包括大豆)。国内自己科学家研发的转基因作物不允许在本土种植,只能到万里之外的阿根廷那里去种,然后花大价钱的外汇从阿根廷农民那里进口回来。这岂不是咄咄怪事?但这种怪事偏偏就发生了。试问,这样的奇葩状况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吗?

阿根廷的农民:我们等着赚中国人的钱呐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物为米、麦、大豆,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可以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主流食品。据说,这一时期出现了馒头。据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北方人称之为馍馍,千年以来一直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馒头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水,酵母,苏打等等,成分简单,制作方便,居家过日子或者行军打仗吃馒头都很方便,喝一口或者搭配一点咸菜,就可以满足肠胃。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可见,三国时期的馒头是有肉馅的。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了,就成了如今的馒头。而有馅的馒头,则演化成为了包子。

诸葛亮发明了馒头?

总之,如果你穿越回三国时代,如果不是做上大官,在饮食上是得不到很高的享受的。


作者:怀疑探索者


附录:

《商朝时期,人们常吃什么?原来其中有狗肉》

作者:怀疑探索者

链接:

节选: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一直受到商朝王室的重视,甲骨文占卜辞中祈求时雨、渴望丰年的记录很多。从考古资料来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器具有翻地使用的铲子,用耕种用的锄头,有收割用的镰刀等。当时,商朝的农作物已经很多了,仅仅我们考察甲骨文的卜辞,就会发现黍(也就是大黄米)、稷(即小米),稻、麦(即大麦)、麳(即小麦)、菽(即豆类)等。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谷丰登”中的“五谷”,在商代就已经具备了,(注,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而且产量是非常高的。

商代的甲骨文

考古发现,商朝有很多储藏粮食的大型的窖穴,甲骨文上面记载,商朝的国君经常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巡视,巡视哪里?就是巡视那些存储了大量粮食的仓库。据记载,商朝的国君、贵族、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特别喜欢喝酒。所以,商朝的商人酗酒成风,相当多的一部分粮食就被酿成了酒,我们今天发现,在出土的商朝的文物里面,其中的酒器的品种和数量都特别多。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大规模的饮酒,也说明农业文明的程度已经高度发达。酿酒的粮食材料很多,有高粱、各种各样的果实。

商代的酒器

除了农作物种类以外,商朝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比如,菜地、园林、果树,都在甲骨文里面有所体现。而且,蚕丝业在商代已经发展到了很大的规模,甚至开始向海外出口。在斯里兰卡,就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蚕丝制品的遗物。

《反转基因的重大思维误区:天然的,比人工的更好》

作者:怀疑探索者

链接:

节选:

我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生产实践得知,所谓的自然,或者说自然进化,对人类或者其他一切生命体来说,其实都是弊端大于利端,这是无可置疑的。有无数多个例子可以来证明。地球上的自然界的植物经常进化出很多含有毒素的东西。在南美洲发现的已知含有蓖麻毒素的植物就有一百多种,而这种含有毒素的植物是被人类改造之后才摆上了人类的餐桌。还有我们亚洲人天天吃的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这个小麦的祖先其实是由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和方穗山羊草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具有42条染色体的六倍体,最早诞生了今天所知的普通小麦的前身。最早的小麦也是几个不同品种杂交的产物,并不是什么纯天然的、原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而自然界进化成的小麦,依然是不能被人类直接食用的,因为它们的性状和狗尾巴草差不多,是人类通过1万年以上坚持不懈的各种改造,这才吃上了香甜可口的小麦。

除了小麦,还有玉米也是。玉米是由一种外形非常丑陋的野生杂草驯化而来的。而人类在这种驯化过程中,大概改变了其中的1200个基因。如果是“自然”的,人类也吃不上玉米啊。

所有的水稻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都是将外来基因导入的产物。百分之百的水稻品种皆为千百年来,通过杂交育种把外来的基因导入受体品种里,只是非转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转基因通过体外转移,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区别。

你非要什么“天然”或者“自然”,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玉米

如果不进行改造,我们人类是几乎吃不到任何食品的,因为基本上所有的食品都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改造和不断培育的结果。

《“纯天然放养”的土鸡蛋更有营养优势吗?》

节选: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做过一个研究,将500只刚刚孵化的鸡分为两组,一组自由放养,另一组笼养。研究人员分别对它们在50周、62周及74周时产下的鸡蛋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饲养环境并没有显著影响鸡蛋中维生素A及维生素E的含量,两种蛋的胆固醇含量也没有差异。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就是,复配饲料当中所提供的营养物质较母鸡自由啄食来得更为充足。

被“妖魔化”了的鸡场笼养

2010年,台湾的科研人员也做了一项研究。他们从市场上购买了不同来源的“散养鸡蛋”和“笼养鸡蛋”,专门测量其中的二噁英含量。二噁英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是垃圾场臭名昭著的环境污染物。经检测,“散养鸡蛋”的二噁英含量是笼养鸡蛋的5.7倍。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散养、放养”不再是“纯天然”的好马甲了。

《中科院院士:不敢吃转基因食品?天然转基因作物已经吃上万年》

节选:

转座子的跳进与跳出,促进或抑制着基因的表达,实际上也是天然转基因的过程。路边上双色的小野花、市场里花斑籽粒的玉米……这些看起来“不同寻常”的植物,都要归“功”于不安分的“转座子”。

而在所有的基因中,转座子有多少呢?人类45%的基因组有转座子来源的重复序列构成,在动植物基因组中“转座子”更是普遍存在。正因为所有生物都有基因,也由此可见,在地球数以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仅仅在自然条件下的“转基因”事件就一直不曾停歇过。

如法炮制的人工“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是如何“转的”,很少能有人说明白。其实,1906年当人们发现了植物交接处经常长“瘤”时,“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一种可植入植物细胞的细菌——农杆菌。农杆菌把自身的一小段DNA转移到了植物细胞里,继而将这段DNA整合到了植物的基因组里。因为没有代谢农杆菌DNA的途径,被“转基因”的植物便携带者这段DNA继续繁衍下去了。前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任潍坊兴旺生物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王喜萍介绍说,农杆菌的简单又高明的方法,衍生出了人工转基因最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