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启新岁#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站在解决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管理和效率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科学管理理论。虽然泰勒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一些原理是有规律可循和值得借鉴的。引导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也是我们在管理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单纯从企业管理角度讲,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科学的行为管理,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增强思想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团体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模式。通过阅读《科学管理原理》,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启发:
领导形象会影响员工行为。员工管理是思想感情高度交流的活动,作为企业领导者,不同的领导行为,会造成企业不同的内部气氛,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影响。而企业的团体气氛又是影响人们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因素。所以,领导者作为行为管理的主体,必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当好“在职教练”,学会“现代管理诊断”技术。首先要主动地接近职工,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领导者,要掌握改变别人行为的技巧,以自身素质与行为来影响和指挥员工。领导者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平等对待每位员工,即使是对自己有意见的人,只要德才兼备,也要委以重用,使员工感到敬佩和服从。因此,领导者不仅要注意自身政治、知识、能力的提高,还要注意探讨人的行为规律,树立自我形象,通过科学的运用权力和有效授权,来影响和控制员工的行为,发挥群体优势,来实现管理目标。
企业精神是一种文化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实力在于企业信誉,俗称软实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经营成功的关键。能够使员工产生共识的一种价值观念,会对经营管理活动带来非常有益的影响,也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成为亿万群众所崇拜的道德准则,甚至连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作为军人所崇拜的偶像。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视员工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并且大量吸收了我国的儒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管理特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把为国争光、顾客至上、优质服务、奉献精神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准则。引导员工升华和培植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和精神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树立适合本行业特点的企业精神,并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自觉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鼓励员工对企业理念进行丰富和延伸,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精神效应,来赢得企业的信誉。
行为目标能激发员工潜力。掌握员工的行为规律,以实现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导向、行为改造,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人们的内在潜力。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他本人期望的力量,人的期望是激励人达到目标的动力,所以要明确努力与成绩,成绩与报酬、报酬与目标的关系,而且要达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并运用自我调节,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当发现有的员工不能把理想目标和岗位目标统一起来的时候,管理者就应该帮助他们校正自己的目标,充满感情地帮助其分析自己的情况,避免员工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使其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完善员工岗位职责和薪酬考核办法,明确每个人应该达到的岗位目标,并对每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来强化员工的岗位意识,通过统一和明确人们的行为目标,来理顺整个管理过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目的。
员工需要驱动行为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期望得到理解是人的需要的高级层次。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于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员工对理解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需要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的发展条件,是人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并阐述了相互间的依赖关系,认为当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上的需要就成了人们驱动行为的动力。他告诉我们,员工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不仅有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的需要,也有社会交往、受人尊重、理想抱负等精神需要。管理者应注意针对不同的需要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员工的合理需要。不仅要注重物质需要,还要重视员工的精神需要,既要解决员工的一些实际困难,又要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管理活动,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拓宽人才的成长渠道,提高人们的满足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和工作热情。
员工队伍士气可鼓不可泄。企业如果士气低落,将直接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影响士气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理解程度、领导方式、目标政策、工资报酬、设施环境、组织机构等多方面因素。士气是一种波动现象,有低潮和高潮的不同,处于低潮时,往往表现为工作拖拉,精神疲软,达到高潮时,人们的思想活跃,积极性高涨,整个企业充满活力。而人们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但是员工的士气不是本来就有的,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说,士气可鼓不可泄,批评要慎重,要注意帮助员工进步,关心和理解员工的追求,感情,生活,以及婚姻,家庭,健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心员工的成长,化解消极情绪。在生活上关心员工的疾苦,真心真意地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用换位思考的原则,模拟心理位置的交换,放在对方的位置去体验,感觉他们的思想认识,准确地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培植工作信心,减少内部消耗,增强信任和团结,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满足,通过鼓舞士气,来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激励机制需要创新多形式。管理者要在管理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肯定员工积极向上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进取心,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受激励程度的影响,一个方面积极主动,反之则消极被动。因此,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来刺激人们的自觉行为,使之形成一种高度灵活的工作状态,激发工作热情。物质激励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精神激励可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激励的因素有许多,有信任、关心、团结、和谐、稳定、福利、环境、成长、责任、晋升、赏识、尊重、荣誉等许多方面。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荣誉感是员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实施管理活动中,应明确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区别情况,因人而异,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通过赞许、奖赏、参与、竞赛、比赛等多种具体形式的激励,使员工对管理行为产生认同感,对工作产生义务感,对个人行为产生良心感,让努力工作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人际关系影响管理的效果。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理解、关心、尊重他们,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群众观点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好坏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受经历、性格、文化、兴趣、爱好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理智情感和思维方式,表现在工作中,有的就能够产生共同语言,成为好搭档,有的则相互疏远产生对抗。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员工群体凝聚力的松散,影响正常的工作开展。所以,要分析每个人的思想特点,对员工的心理活动进行引导,扩大相互交往,促进相互沟通,通过疏导增强共识,理顺员工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组织气氛。要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善于进行感情投资,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对员工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要善于介入,及时地加以疏导和解决。要通过权力的影响,行为的规范来进行调整,化解不同的矛盾,使人如沐春风,心悦诚服。通过优化人们的行为结构,促进行为目标的统一,改善人际关系环境。
纪律约束是管理必然需要。企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加以约束,则表现为思想偏激,信念缺失、自由散漫等问题,严重制约内部管理质量,造成内耗,制约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纪律约束教育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内容。纪律是员工对组织的服从和尊重,在任何社会,只要有统一的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纪律。纪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措施,只有遵循纪律的规范,企业才能形成协调的整体。滥用自由,必然导致整个工作秩序的混乱。因此,必须做到制度先行,建立完善的工作条例和行为规范标准,并运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保证贯彻执行。通过对员工的行为的约束,达到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秩序的正规化,落实组织的权威性,提高强化服从意识,来实现指挥自如、工作有效的管理目的。
行为再造才能够强身健体。加强培训员工,提高工作专长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每个员工的行为能力进行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培训,使员工把自己担当的企业责任和义务,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能够形成企业提升的动力源泉。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劳动效率。鼓励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和就业竞争能力,使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以满足企业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学习也是一种心理需要,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培训机会,也会使员工感受到一种优越感。而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的素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员工培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有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任务,以此来适应本职工作岗位的需要。
卓越团队凝聚企业的认同。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增强员工的协调配合能力,最终实现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升,达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员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要善于利用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倾向等文化心理和行为偏好,来沟通和疏导人们的思想,引导员工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队的整体合力。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这种观念的力量和氛围,约束、规范、影响员工的个体行为,培养出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卓越团队。使全体员工的行为,自觉统一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上来,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不管承认与否,企业内部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意愿和要求,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