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德国,一位青年的自杀像闪电般划过沉闷的大地,照亮了铅灰色的天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这位青年是一本小册子《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虚构的主人公。主人公名叫维特。他的思想和命运,引起了当时很多青年的共鸣,各地掀起了“维特热”。
歌德在《威尼斯警句》曾写: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影响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青年。商店里出现了各种维特牌的香水、糖果盒、腰带扣、折扇……
成千上万的青年看了书后,悲痛欲绝,寻死觅活,有的模仿维特穿蓝衫黄外套,洒香水,写情书;
有的学维特痴情地阅读荷马,用嘲讽式的语调说话;
有的传唱悲悼维特的咏叹调,还为维特建了坟墓,供人们凭吊;
甚至有些人还像维特那样开枪打碎了自己的脑袋。
这本书为什么能引起千千万万青年的共鸣?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真实故事改编,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本短短的以书信体的形式写成的中篇小说,歌德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成,竟然引起了一种流行病,至今不衰。“维特”也成了全世界苦闷而多情的失恋者的共同名字。
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时25岁,是一个刚从大学里毕业出来的律师,小说中维特的故事原型大半来自作者对一个已婚女子夏绿蒂的苦恋,另一半来自一位友人的自杀经历,这位青年爱上了他人的妻子遭到周围人的排斥。
歌德处于失恋的苦闷中,听到友人自杀的消息,心情难以平静,情绪喷涌而出,文章一蹴而就。小说情感充溢细腻,哀婉缠绵,令人心伤,写出了一代年青人的苦闷和烦恼。
歌德在著作《诗与真》说:“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
真实故事和情感体验,往往更加打动人心。让有着同样经历的青年感同身受。
主人公形象刻画丰满,感情细腻
当维特出现时,我们对他是那么熟悉,他就像我们中间的一个,这个出身于市民阶层的年轻人,有着一颗纯洁、热情而敏感的心灵。
他不适应当时的生活的地方,觉得非常苦闷,认为
“人生不过是白日做梦,自欺欺人,就像囚犯坐在高墙中间,却在四壁描绘上绚丽的形象和明丽的景色似的”。
他想摆脱这种悲观的情绪,于是盛春三月,他怀着希望,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镇,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很安静,大好春光温暖了他那颗常常寒栗的心,他投身于大自然迷人的怀抱,找到了心灵的愉悦:
“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孤独是医治我心灵的最好的药剂。生气勃勃的春天温暖了我这颗常常不寒而栗的心。每一棵树,每一排篱笆都开满了鲜花,让人想变成金龟子,到香海中徜徉,从中吸取所需要的一切养料。”
但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农家女孩和闲适的生活并不能够解除他灵魂的干渴。
“没有东西比我的心更不安宁,更变化无常。”
“我只得重新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另一个世界,于是又生活在想象和神秘的欲望中。”
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绿蒂。绿蒂贤淑、善良、勤勉,他很快爱上她。但绿蒂当时已是他人的未婚妻。
在当时的德国,订了婚的女孩子就是名花有主,再去追求不仅是不道德,而且是不合法的。绿蒂本人受过的贵族教育也不允许她接受未婚夫以外的任何一个男人的爱情。
但是,维特觉得绿蒂并不幸福,她不爱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阿尔伯特当时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人,他受到所有的人的青睐和重用,绿蒂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未婚夫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自己背叛了他,一定是自己的过错。阿尔伯特明知维特追求绿蒂,依然对他彬彬有礼,让维特自惭形秽。
整个看来,这就是一场没有希望的爱情。但是,维特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
清晨,当我渐渐从睡梦中苏醒,伸出双臂去拥抱她,结果却什么也没抱着。我梦见在草地上,我坐在她的身旁,手握着手,千百遍地亲吻;幸福而无邪的梦欺骗了我,我在床上找不着她。唉,我在半醒半睡的迷糊状态中摸索着,寻觅着,摸着摸着终于完全清醒过来,两股热泪就从压抑的心中喷涌而出,我面对着黑暗的未来,绝望地哭泣。
我常两小时、三小时地坐在她身旁,欣赏她的姿态,她的举止,她优雅的谈吐。渐渐地,我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听不见,好像有谁扼住了我的咽喉,心儿一阵狂跳,努力想放松绷紧了的神经,结果精神就更加恍惚。
我的灵魂前仿佛揭开了一道帷幕,广大的世界变成了一座永远敞开着的坟墓的深渊。
维特第一次想到了死亡。他同阿尔伯特激烈地争辩自杀的合理性,并拿起他的手枪开玩笑地对准了自己的额头,弄得阿尔伯特惊恐不已。
但维特克服了想死的欲望。他强迫自己离开了小镇,离开了绿蒂。他在另一座城里的公使馆当秘书,想从工作中求得解脱,缓解内心的痛苦。但是,一切世俗和官场的鄙陋习俗,又增加了他新的烦恼和苦痛。
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每天面对的却是众多毫无意义的琐事:公文上的标点、倒装句的推敲;同事间的挑拨倾轧。
即使很看重他的一位侯爵也完全不理解他:“他欣赏我的才能和智慧胜过重视我的心灵。岂知后者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和一切的一切的唯一源泉!哦,我所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有。”
维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宫廷里接触的贵族令他感到厌恶。维特毫不掩饰的自己对贵族蔑视和厌恶,这使得贵族们大为恼火,终于找机会把他从贵族聚会驱赶出来。维特感到深受侮辱,觉得非常愤怒。
他悲叹自己是个地球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异地的绿蒂。
最后,他决定再回去找绿蒂。他旧地重游,但景物全非,那热恋女主人的青年农民未能如愿以偿,反而别解雇了;那相爱相依的两兄弟,弟弟竟已夭折;善良的老牧师已死去,院里枝繁叶茂的胡桃树,已被砍掉……
他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绿蒂身上,但绿蒂已结婚,根本不可能接受他的爱。绿蒂在丈夫要求下,想打发维特离开。
见面时,两个人都激动得无法克制,终于拥抱在一起,火热的嘴唇紧贴在了一起。
绿蒂出于罪恶感和恐惧,大声说:“维特!你再也别想见到我!”
维特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他大声喊:“绿蒂!永别了!”
回去后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终结生命之前,给绿蒂的信中写道:“一切都会消逝!可任凭斗转星移,那昨日我从你的唇边吸取的生命之火也不会熄灭,我感觉它仍在我体内燃烧!她爱我!这只胳膊拥抱过她。这唇在她的唇上颤抖过,这口在她的口边窃窃私语过。她是我的!你是我的!是的,绿蒂,你永远是我的……绿蒂!我先走一步!我去见我的天父,见你的天父。我要向他诉说我的痛苦,他会安慰我,直到你到来。到那时,我要飞奔向你,要拥抱你,当着永恒的上帝的面,永远地和你相偎相依。”
主人公是18世纪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虽然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才华,有能力,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死气沉沉的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一步。小说不是单纯地写个人感情,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达与鄙俗社会格格不入的情怀,所以引发了当时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共鸣。
维特的烦恼是人类共同的烦恼
爱情上遭到挫折,工作上得不到赏识,人际关系不友好,是人类生存共同的烦恼。
烦恼的实质其实是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个人自由愿望与特定环境的冲突。
爱情、工作、人际关系的烦恼可以说无处不在,作为平凡又普通的,虽无法摆脱烦恼,但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歌德曾劝读者要珍惜生命:
小说的第二版《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写:“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狄更斯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过好当下,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