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完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感受很深、受益匪浅。惭愧的是看这本书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写一篇教育类书籍的读后感。作为一名幼儿园幼教工作人员,一直以来,工作上按部就班,平淡无奇。尽管以为自己尽职尽责,但是当我读过这本书之后,隐隐有一点自责和深深感到不安。
历来就觉得书本上教条式的理论不太合乎实际,不过《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作者列举的例子,许多都活生生地出现在我身边,我甚至不由自主地将这些例子联想、应证到自己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不尽相同却恰如其分。罗素的这本书,无论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不属于高深之作,如他在引言中所说:“书里的看法源于我关于自己孩子的一些困惑,因此这些见解并不冷僻或抽象。”这本书只是以最低限度的一般化理论对形形色色的话题进行了一系列议论和评说,其中许多的叙述和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最可贵的是该书闪耀着理智的光辉,承载着以人为本、以教育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反省、深思。
书中重点阐述的品性教育也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内容,其中关于恐惧和诚实的举例评说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原以为是天生的那些恐惧,大多都是后天习得的,要不是成人制造恐惧,恐惧根本不会出现”。对于恐惧的这个观点我深信不疑,小时候,关于影子我的伙伴们都相互流传着惊悚的说法,说人如果走夜路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吉利,如果影子不断变高结果会更糟糕,必须赶紧脱掉鞋子从影子的头上扔过去才能平安。而这么荒唐的滑稽之谈就出自那些大人们之口,回想一下,农村的晚上,捏着石头,拿着棍子走了十多年的路,年幼的心灵曾经为此遭受了多少恐惧!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成人或家长就是恐惧的制造者,更提不上知晓恐惧对孩子心理的危害继而帮孩子克服恐惧了。你不战胜恐惧,它就势必渗透给你的下一代,一天晚上,我和表姐在楼下公园散步,表姐抱着她八个多月大的儿子,有一阵他儿子一直低着头朝旁边看,然来他在看自己的影子,我表姐连忙将儿子扭回头来,急促地说“不要看不要看”,并没有更多的解释;接下来她跟我说理由是孩子的奶奶说了,小孩子看自己的影子不好,别让看。我是看了这本书后才联想起这件事,当时只觉得表姐的话有一点唯心,并没有考虑这是一种恐惧的传染。越是不让看她的小孩越是忍不住要看,小孩的好奇心异常的倔强,他的潜意识是不是由最初的好奇、困惑转变成了一些紧张和不安呢?
另一个休息日我又同表姐出去散步想顺便买点水果,这次我抱着她儿子,由于白天有太阳我打着伞,他儿子很快又盯着伞的影子看,我微微观察,他的表情依然很困惑,我马上给他解释这是伞的影子,在太阳的光照下很多东西都会有影子的,接着我将自己的手伸到伞外面,出现了我手的影子,她儿子立刻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我接下来摆动了几下手指,并带着逗他的口吻开心的说,你看,这是阿姨的手的影子,他觉得有趣也开心地笑了,还兴奋地在我手里跳跃了几下。尽管我不能肯定他已经明白了影子是怎么回事,但至少再遇到这种情形,他应该不会隐约感到恐惧,或一脸惶惑。验证只等待了几分钟,当我再次伸出手并没有微笑着说话,他看到影子的时候,回头望着我笑了。至此,我认为大人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理性、科学地帮小孩克服恐惧,对其成长大有裨益。
关于诚实,罗素认为不但在言语上要诚实,在思想上也必须做到诚实。换言之,不要撒谎,同时要培养正直、坦诚、直率、和自尊的道德品质。在现实世界中,培养这些优秀品质的难度不言而喻,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自己却谎话连篇,就连对小孩的些许承诺都无法兑现,更谈不上给予尊重跟小孩道歉以求谅解。家庭教育实质上更多的在扭曲人性,殊不知,在孩子品性形成的过程中,若不能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做出模范榜样,诚实的愿景必定消亡在虚伪的现实中。更为悲催又令人惋惜的是,在充满虚伪和欺诈的现实世界中,诚实的光亮品性往往不但不能展现卓越的人生价值,反而带来生活的不幸,就像罗素本人憧憬又担忧的那样,“我要将孩子们培养成思想和言语都诚实无欺的人,哪怕这意味着尘世生活的不幸,因为诚实比财富和荣誉更为重要,并正陷入危机之中”。
这样看,品性教育的工作势必任重道远。我们的校园对于思想正在启蒙的幼儿们,有没有保存最后一片净土呢?我对自己的这些拙劣见识和以往愚钝的教育方法无比汗颜,有幸读了这本书,些许感触,强洒笔墨以自勉!
pages/activity/index?no=A20201014000930272735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