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高考作文训练之2018成都一诊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

【真题回放】

成都市一诊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 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本题应属于多重材料复合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信息筛选提炼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又要具备运用联系与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观点表达的能力。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通读后便可知该材料能紧贴时代背景,结合十九大精神,有较多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材料1归纳为“人穷志短”,它指出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脱贫攻坚”工作。材料⑤则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归纳为“物质贫乏影响精神致富”。

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 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①⑤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抓住五个材料中的一个材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应该至少抓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来综合立意。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如抓住材料③④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再如抓住材料①和材料②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参考立意: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等。

综合以上,得出以下写作立意:

【参考立意】

一类立意:

1、扶贫先扶“智”;

2、扶贫先扶“志”;

3、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

4、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

5、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

6、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

……

二类立意:

1、人应该避免“穷”则志“短”;

2、做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

3、不要让贫穷把我们变得目光短浅;

【错误立意】

“莫欺少年穷”,“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穷吗,穷”,“论贫穷”“我们真的不贫穷吗?”“我们不穷但我们很穷”“贫困对人的影响”“钱多人傻是贫困”等等

【高分例文】

(见下图)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