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是高考第一天,首场结束的语文科目考试率先引发全民关注。
恰逢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四川高考语文使用的是全国卷Ⅲ,作文给出的材料也与“高考”这个话题相关。具体写作要求是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针对这个作文话题,考生该如何把握?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成都多位语文名师,为考生进行解析。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三备课组梅振铎:
兼具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 指向写作“在场感”
作文命题延续了一贯选材理念,给出了改变个人命运,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集体记忆的“立意材料”,但也富有新意:一是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体现了指向性,二是要求二选一,体现了选择性,兼具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
作文试题意在引领学生辨析“高考”这一关键概念,由此引发考生对个体命运、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核心价值的思考,启发考生进行思辨,或在特定语境中进行联想、叙事和抒情。不同学习风格、思维习惯、不同地域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
很显然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通过“高考”这一情境的设置和丰富内涵的预设,命题要求中的核心词有两个——“我”、“高考”。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要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高考,从而拉近考生和材料的距离,让考生直接进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去行文思考。
成都七中高三备课组组长、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刘源:
题目有发挥余地,可抒发情感也可理性认知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今年高考语文整体难度并没有太大,高考作文的题目有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与全国卷命题的趋势很吻合,要关注学生身边事,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可以对高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可以上升到一个层面,联系到时代和制度的层面,对高考进行一个更深层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总体而言,学生把握起来很容易,但要写好还是有难点,需结合学生自身的写作特点。例如有的学生文采比较好,也比较善于抒发自己情感,这样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性抒情文;如学生觉得自己文采略弱,但认知事物的深度、广度、逻辑性比较严密,比如理科生则可从理性关注的架构来写此文章,也能写得出彩。
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三语文备课组:
既考察思辨能力,也考察情感体验
今年高考作文看似对传统话题作文的一种回归,但实际上回归里面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是考察学生的理性分析、思辨能力,涉及到对高考的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高考的情感体验,通过记叙、抒情对学生的写作引导作用都是不错的。作为高考题目,既有宏观的认识,也有微观的体验。
这个话题既有历史纵深感,同时体现了时代特色。纵深感是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来看待高考的延续,以及对整个国家建设发展的宏观思考;同时,高考也是当下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具有时代特色。
这个题目对学生思维的考察,其实也是在学生日常思维训练之内的,学生应该能很好地展现能力。思辨能力强的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充分的表达;而写作能力强,情感充沛的同学,也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成外校长助理孙继良:
规避高考作文套作,对学生具有较好区分度
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与命题相结合,也较好规避了高考作文的套作。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深浅程度不同,思维的开阔程度有异,这个题目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正标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个点来切入,切忌面面俱到地谈高考,避免空和散。两个副题则表明本次作文的任务主要限定在高考之中,而不能脱离高考来谈。
以“我的高考”为副题,题目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生活思考规划人生,既可以写人叙事,也可即事明理,文体选择较自由;以“我看高考”为副题的话,主要让学生站在人生的毕业季、成人的角度来正视、看待考试。任务驱动性更加明确,只能围绕高考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文体以议论为主。
这个题目,主要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考试生活的情感体验,谈谈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重大考试的看法,引发孩子在冲刺高考这条路上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张瑾 许雯 梁梁 实习生 杨炼
编辑 刘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