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龙:原创
八十年代的于都,我的儿童年代,当时家住在龙脑,有一帮傻了巴叽的小朋友,天天放学后就玩捉迷藏,斗鸡,玻璃球,链带枪,弹子盘的铁环当时是成功标配,拿废壳做一个“冲炮子”,用一个乾隆钱做一个键子,在龙脑石油公司,建筑公司,种子公司院内,均留下深刻印象,时势造人,现在连拍个照片都成了不可能,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时走境迁,仍然记得当年有个领居,是易氏三兄妹,二哥哥,一妹妹,父亲是个只在文革期间读过二年小学的半文盲,看他穿着和模样是个泥瓦匠,每当夜幕降临,一部载重单车,后面是一担土箕,龙头上一大把的泥烫子,泥刀,一双烂凉鞋,回家第一件事,冼涮完毕,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有一双三接头皮鞋,用湿毛巾擦一擦(没有鞋油),再用冷水沾一沾,在镜子前梳成同花顺,估计带了一点木子油,显得很亮,类似打了磨丝,在家境困难的家庭,居然还有一副眼镜,远远的看到他把眼镜带上,玩的一身热汗的易氏三兄妹就灰溜溜的立马回家,稍微慢点就“家法”伺候了,小坪上,三个小矮凳,一张小桌,泥水匠坐得高些,边上是一把木尺,在桌子上先敲几下,立马气氛变得严肃起来。每每此时,还是有一些没有玩尽兴的小伙伴像看戏似的,看着这四口人,其实,泥水匠的水平根本看不了五年级的作业了,但是泥水匠坚持每天都看,并且自费买了一支红原子笔,不断学习老师的样子,在一些造句和成语上打着双线或是波浪线,每天亦如此,风雨无阻,日复一日,……
又是一个秋天下午,城关小学组织了秋游,罗田岩当然是首选,老师们耐心讲解了千年古刹的来历及岳风是名名将,在罗田岩写下天子万年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莫过了“落米洞”的传说了,相传很久以前在罗田岩,从来都不需要买米,每天来十信士,落米洞就会按和尚人数和信士配好,并且连胃口也算上,不多也不少,刚刚好,天长日久,老主持也是一个贪财的主,寻思是不是洞囗小了,所以米刚刚好,左思右想,下山买了一把凿子,半夜起来叮叮当当硬是把原本一个小口子凿出一个大窟窿,然后美美的休息,心想明天一定会出几倍的米,不仅够吃,还能有卖,,第二天,主持还在做美梦,小和尚大叫,不好了,不好了,米落的好大,果然米哗哗流出,当罗田岩所有的器皿都装不下了,继继续续米落了三天三夜后,洞口开始落米糠,米糠停了,就再也没有落下任何东西了,所以于都至今仍有:和尚心大出笼糠,一典故,老师交待小朋友们,回家把作文写好,明天交到老师手里……
小易好不容易把作文写好,泥水匠也认真了看了,进入沉思状态,突然拿出了红色原子笔,在罗田岩的米落了三天三夜处打了一个波浪线,在米落两字上双圈了一下,(米落,在于都话里是没有精气神的意思)提着儿子的耳朵,“伙几仔,(于都口头禅骂人的)爸爸辛苦苦缴你读书,你怎么会“米落”,怎么会“”米落三天三夜,你解释清楚,”不分青红皂白,小尺子在掌心猛抽,众小伙伴走近一看,哗然……留下的是小儿子挨打后的哭声……
长征源民俗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