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说到深圳大鹏湾,你会想到什么?
是出现在周星驰电影《美人鱼》里的杨梅坑,还是秀美的烟墩山滨海湿地公园?是“世界第一长”海滨栈道,还是绵延无际的海岸线?
媒体习惯于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它:“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
如今,它的履历表里,又增添了一项内容——日前,在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深圳大鹏湾成功入选“美丽海湾”提名案例。
深圳大鹏湾能够成功入选“美丽海湾”提名案例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原因或者说亮点,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共建共治,社会参与。
近年来,深圳对湾区内1.7万原村民实施生态补偿,十五年来共计补贴22.4亿元。设立深圳市盐田生态环保基金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培育壮大多家海湾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举办一系列环保活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作为一座志愿精神发达的城市,这里不能不提及深圳的环保志愿者。
据介绍,目前,大鹏湾内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贝类等游泳生物超过190种,藻类等浮游植物超过130种,分布有蜂巢珊瑚、角蜂巢珊瑚、陀螺珊瑚、滨珊瑚等珊瑚超过60种,重点珊瑚分布区活珊瑚覆盖率达到50%,成为重要的城市近海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区。
而这里面,就少不了环保志愿者的功劳。
从2013年起,我国第一个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的志愿者,常年干的一件事就是潜入海中种珊瑚。每年下半年,他们就会潜入深圳大鹏湾的深海,捡起珊瑚断枝,种在海底平稳的“苗圃”上,然后等到它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再将它们移栽到深海的礁石上。数年间,他们一共在深圳大鹏的深海中种下6000多株珊瑚苗。
他们是一群“深海种森林”的人。
2020年,种珊瑚的志愿者们下海蹲守4天后,还幸运地记录到珊瑚“下蛋”——珊瑚大规模产卵的难得景象。这是国内民间珊瑚保育机构第一次拍摄到珊瑚有性生殖情景。
此外,深圳还建立了政府部门、街道、社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常态化海岸线和海洋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深圳多个环保公益组织的资深环保志愿者时常组团徒步东西涌海岸线,查看岸线礁石乱涂鸦和垃圾处理情况。
去年7月,一头被取名“小布”的布氏鲸连续好几天在大鹏湾现身,大鹏多部门联动护“鲸”。其中,11名志愿者打捞垃圾袋、饮料瓶、塑料杯叉、渔网等物品总计64公斤——清洁海洋,是他们热爱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方式。
“美丽海湾”,美丽的不只是风景,还有人。共建共治,社会参与,在这里不只是一种生态保护经验,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城市的志愿文化得以变得更丰富,城市与人的双向情感认同,得到了进一步积淀。
大鹏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根据《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将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愿景的兑现,都离不开共建共治,社会参与,离不开由“人”来为风景代言。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