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修养类谚语】专题论语史鉴:教育要义: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第十一篇第18章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柴:高柴,字子羔,齐国人,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0岁,是孔子弟子中最长寿者,享年128岁,人称“寿圣”。是高姓和柴姓的共同始祖。

高柴也是孔子弟子中为政时间最长者,曾多次出仕,为官公正廉明,深得民心。

《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意为:子羔自从跟随孔子学习后,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

高柴还是个孝子,在《孔子家语》中也有印证:“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未尝见齿意为:从来没有笑过。



愚:戆也,形声。从心,从禺(yù),禺亦声。“心”指心智、性格。“禺”意为“角落”,引申指“(道路)不通达”。

“心”和“禺”联合起来表示“性格孤僻,喜欢钻牛角尖”、“不谙人情世事”。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触的人,他们不但消息闭塞,还养成了孤独的性格,同这样的人很难对话沟通交朋友。

如《荀子·脩身》有记载:“非是是非谓之愚。”

愚也表谦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

愚也指敦厚,如《孔子家语》:“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

愚和蠢不同,《说文》:“蠢,虫动也。”蠢表示春天有大量昆虫苏醒、活动。

又《尔雅·释言》:“蠢,不逊也。”《诗·小雅》:“蠢尔蛮荆。”郭璞曰:“蠢动为恶,不谦逊也。”

《周礼·司刺》: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同蠢)愚。这里的惷愚指天生就痴呆的人。

本文的“愚”,朱熹注释为“愚者,知不足而厚有余”,即愚直,憨厚有余而机智不足的意思。



参:即曾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岁,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四书》之一的《大学》据信为曾参所作。

曾参与其父亲曾点都出自孔门,他的成就比他父亲更加突出,人称“宗圣”。

曾参是孔子的托孤弟子,他精心培养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使之成为一代大儒,人称“述圣”,《中庸》为其所作。

鲁:迟钝。朱熹注释“鲁,钝也”,就是迟钝,不够机敏的意思。

在孔子去世的三年之后,子夏、子游还有子张认为有若长得像孔子,所以想把他当作孔子来事奉,想要曾参同意,可是曾参坚决也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孔子的德性像被长江的水洗过,被秋天的太阳晒过,清净洁白,怎么可以直接说外貌上的东西呢?

孔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精神,而他的精神是无人可以学来的,有若虽然外表上像是孔子,可是他永远都拥有不了孔子的精神,所以他是无法成为孔子的。

由此可见,曾参是个比较踏实、不虚浮的人。孔子去世时,曾参才27岁,可是,凭着他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依然成为一代大儒。



师:即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8岁。为人勇武而不媚俗,重德行修养。

子张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好交朋友,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子张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辟:通“僻",偏激。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

喭:同“谚”,即谚语,如《后汉书·虞诩传》,喭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喭也指唁,即吊唁。

本文的喭,朱熹注释为“喭,粗俗也”,钱穆的注释“喭,刚猛义”。

全文理解为: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此章是孔子指出了高柴、曾参、子张、子路四位学生的缺点,但他们在孔门受教后,却都各有一番长进。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通过不断地克服、改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孔子非常善于依据不同性格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教育方案。这就是因材施教。理论上来说,只要有方法、有耐心,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敎好。

《学记》有云: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即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内容涉及教育的作用、制度、原则等领域,首次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学记》以托古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把古代的“大学”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分别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的表现。敎学生学业知识的老师称为经师,敎品德思想的老师叫人师。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鱼肉,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学的辩证关系,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这段话分别对应四条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的原则。



《学记》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意思是: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课余及休假的时候,也有课外研究。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

这段话论述的是,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课内与课外结合有助于学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结合起来,一张一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不足之处,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的学习态度,有时候贪多求全,有时候浅尝辄止,有时候急于求成,有时候遇难即止。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



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由此可见,这段话论述的是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即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谓善喻矣。”

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督促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而不是帮助他们得出现成答案。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学记》还提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意为: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敎学生,是不合格的老师,老师应该把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系统和思想。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